吳 林,曹建紅
(蚌埠干部學院,安徽 蚌埠 23301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涵
吳 林,曹建紅
(蚌埠干部學院,安徽 蚌埠 23301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涵豐富,意蘊深厚,分別從價值認同、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四個方面精辟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主題、精髓和基礎,解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等一系列問題,它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社會主義;價值;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zhàn)略任務,并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容,分別從價值認同、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四個方面精辟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主題、精髓和基礎,解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1]等一系列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具有豐富的科學內(nèi)涵和理論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價值認同,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屬性決定的,是作為價值主體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改革和發(fā)展過程形成的。
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成立開始,就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不斷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毛澤東指出,我們的黨從她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其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1979年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立黨立國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并在很多講話中稱之為“老祖宗”,強調(diào)“不能丟”。他還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2]382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3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同時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與時俱進,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zhì)和方向,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由此可見,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的價值認同抓緊抓好。80多年來,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實現(xiàn)了“兩次飛躍”,創(chuàng)新了兩大理論成果,這些成果歸根到底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認同高度一致的結果,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魂的必然要求,是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實現(xiàn)共同價值目標的理論武器,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理論基礎,動搖馬克思主義這一“靈魂”,就會動搖實現(xiàn)“共同價值目標”的決心和信心,也會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一“精髓”失去正確的價值導向,更會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失去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
價值目標是指人的活動指向的某一目標,共同價值目標的形成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我們黨在領導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經(jīng)過幾代人的艱辛探索,形成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和個人的幸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是中國共產(chǎn)黨把理想問題與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內(nèi)在地聯(lián)系起來實踐的結果,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把握和自覺的認識的結果,集中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客觀規(guī)律和主體需要”的有機結合,是全體社會成員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共同價值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高價值主體”,通過理想奮斗和目標激勵,把黨的現(xiàn)階段奮斗目標和黨的最高奮斗目標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因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時代性、群眾性和現(xiàn)實性。同時這一“主題”因為有了“靈魂”而更具科學性和實踐性,也為進一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注入了時代主題和價值目標,為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和實踐途徑。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zhì)、最集中的體現(xiàn)。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內(nèi)核,是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
所謂價值取向,就是“人們在一定的場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動的價值傾向?!盵3]350價值取向由主體的價值體系決定的,是價值標準在活動中的運用和外在表現(xiàn)。價值取向的作用是巨大的,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動的過程無不服從于一定的價值取向,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就有什么樣的價值活動?!爸挥姓_的價值取向,才能使活動既沿著事物發(fā)展的趨向,又沿著主體自身需要的指向發(fā)展,從而才具有成功的保障。 ”[3]353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就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錘煉,愛國主義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性格,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民族史,不管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始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是新時期最顯著的特點和最突出的標志,它體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引領著時代進步的潮流。
任何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各族人民的統(tǒng)一價值取向,相輔相承,相融相生,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是各族人民團結和睦,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和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在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和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是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樹魂立根”的重要內(nèi)容和主導精神。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辱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屬于道德范疇?!吧鐣髁x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盵1]49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全面、系統(tǒng)、準確、通俗的表達,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價值標準。 ”[1]14
在哲學中,“標準”作為名詞,相當于“尺度”,價值標準就是價值尺度,尺度人人都用,沒有尺度就沒有標準,沒有尺度就沒有評價,恰當科學合理的價值標準是個人需要、集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有機統(tǒng)一。價值標準既有個人的,也有社會的,既具有多元性、多維性,又具有層次性。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涵蓋個人、集體、國家三者關系,覆蓋各個利益群體,涉及人生態(tài)度、公共行為、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是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統(tǒng)一,多維性和層次性的統(tǒng)一,廣泛性和先進性的統(tǒng)一?!鞍藰s八恥”既繼承了“五愛”的基本要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nèi)涵,緊密結合當前道德建設的重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生動體現(xiàn)了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堅持注重效益和社會公正的統(tǒng)一,堅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運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與時代特點的有機結合,與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本價值標準,富有人文精神、理性主義和可操作性。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科學體系,是在各族人民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中應運而生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整體規(guī)劃,協(xié)調(diào)推進。在當前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diào)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提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實現(xiàn)價值認同、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使人民有正確的方向和主心骨,才能確保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健康發(fā)展。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15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D64
A
1009-9530(2010)06-0043-02
2010-09-01
吳林(1976-),女,安徽鳳陽人,蚌埠干部學院講師。曹建紅(1973-),男,安徽望江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