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天秀中學 陳 琳
作文題目就是對寫作提出的要求。這個要求可以是直接提出來的,也可以是間接的、暗示的。審題就是通過題目中的文字,理解這個要求。
這個要求是具體的。說它具體,有兩方面含義:
一方面,這個要求是明確的。題目中的文字整體上表明了什么,寫作要求就是什么。寫作思維的起點就是盡可能準確理解題目,明確要求,依題寫作。作文完全達到要求就是切題。
另一方面,這個要求是針對本次考試的。一般來說,重要考試的題目都是經(jīng)過反復推敲的,其他題目可能與之相近或相同,但是不可以替代它。這要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思考。
因此,具體、準確地解析題目就成了審題能力訓練的核心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提高學生的語義理解能力。考場作文題目以“關鍵詞”為核心的結構特點,決定了理解語義是審題的起點和核心任務。
語義是語言在某個領域上的解釋和邏輯表示。理解語義,就是理解語言所對應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概念的含義,以及這些含義之間的關系。對于寫作來說,理解了語義,尤其是理解了關鍵詞的語義,才談得上立意、選材、構思、行文。提高審題能力,核心就是提高語義理解能力。
提高語義理解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結合具體言語素材充分理解語義的習慣。
語義是言語的總和。理解語義,不能只靠查字典,字典上的語言的基本義只是審題的起點。充分理解語義,必須結合具體的言語素材,分析語言在不同語域的實際意義和作用。
就訓練來說,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素材或要求學生收集足夠的素材是充分理解語義的基礎。如解析“陽光”的語義,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素材:
A.陽光工程。體現(xiàn)黨和政府對農(nóng)民的關懷,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到農(nóng)民身上;項目管理公開、透明,不搞暗箱操作,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jiān)督。
B.陽光文化。在某企業(yè)的陽光文化中,陽光的意思是誠信、進步、創(chuàng)新,陽光也是朝氣、果敢、光明磊落的代名詞。
C.陽光執(zhí)法。將“陽光”的理念引入執(zhí)法當中,“陽光”喻意透明、公開、公正、熱情、溫暖等內(nèi)涵。
D.陽光少年。指身體、心理健康,行為和思想積極向上的孩子。
“陽光”的本義是日光。但是借助上述素材,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們賦予陽光的各種含義:陽光給世界光明,讓社會各項事業(yè)健康發(fā)展;陽光滋潤萬物,讓人和生物得以健康成長;陽光感召人的心靈,讓人們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等。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陽光的引申義和比喻義。根據(jù)陽光的這些作用和含義,那些能夠給世界和人們帶來光明、希望、幸福、快樂,能夠促進世界和人向健康、和諧方面發(fā)展的事物和思想都可以以“陽光”為題。
如果學生能夠在恰當?shù)挠柧氈校B(yǎng)成充分積累言語素材并能靈活調(diào)動積累進行思考的習慣,而不是通過主觀臆測來審題,那作文的效果就會好得多。
提高語義理解能力,核心是要提高結合語境理解語言的能力。
語義具有語境性,不屬于任何語境的語義是空洞的。作文題目中的引言和其他要求一起構成關鍵詞的題目語境,對關鍵詞理解有引導、提示或限定作用,要加以重視。有一道中考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相處”的解釋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觸來往,互相對待”。人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感觸和領悟。有人說,相處怎么這樣難;也有人說,相處其實很容易。有人說,相處會帶來幸福;也有人說,相處伴隨著無奈。相處,需要心與心的相知,需要手與手的相攜……
請你根據(jù)以上提示,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寫一篇關于人與人相處的文章。
題目中直接提出了寫作的題材,即“人與人相處”。而寫好這個“相處”又是什么具體要求呢?這就要通過具體解析引言來明確。可以引導學生對引言逐句加以思考:
①《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相處”的兩個解釋,哪一個適合寫作者個人?
②“人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感觸和領悟?!边@句話在要求什么?
③“有人說,相處會帶來幸福;也有人說,相處伴隨著無奈。”這句話起什么作用?
④“相處,需要心與心的相知,需要手與手的相攜……”這句話在提示什么?
關注到了每一句話,題目要求就非常清楚了:
1.題目要求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寫作,所以“相處”的含義是自己與他人“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觸來往,互相對待”,相處的過程可以是帶來幸福的,也可以是伴隨著無奈的;
2.要通過“相處”的材料寫出自己的“感觸”或“領悟”——而這個“感觸”或“領悟”的核心是認識到“相處,需要心與心的相知,需要手與手的相攜”。
關注作文題目的全部信息的過程,就是在語境中理解語義的過程。
提高語義理解能力,還在于積累理解經(jīng)驗,靈活思考。讓學生把本題與其他題目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題目與題目之間的異同點,通過題目的互解,加深對題目的理解,是豐富審題經(jīng)驗,提高語義理解能力的有效辦法。有這樣兩道中考作文題目:
題目A:有這樣一種聲音,會讓你覺得是耳邊輕柔的呼喚,低聲的訴說;有這樣一種聲音,沒有多余的技巧,卻能喚起你靈魂深處的良知和責任;有這樣一種聲音,會讓你卸去疲憊,會帶你走到過往的回憶中;有這樣一種聲音,會帶給你心靈的震顫,會讓你心中盛滿感動……
請以“有這樣一種聲音”為題寫一篇文章。
把“題目A”與“題目B”并列在一起,兩個題目就形成了互解。通過“題目A”我們明確知道,聲音是本文的題材,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又可以指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還可以指心聲。根據(jù)題意要求,引導學生選材時要選擇那些能帶來正面影響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能夠喚醒良知和責任,調(diào)整身心,豐富情感。而“題目B”則告訴我們,寫作中要突出“聽”,即描寫聽的過程中的聲音發(fā)展變化和情感的發(fā)展變化。對于一個審題、寫作經(jīng)驗不太豐富的學生來說,這種互解是相當重要的。
提高語義理解能力,對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影響深遠。提高語義理解能力的本質(zhì)是提高語感。在實際的語境中,結合具體的言語素材理解問題,對比語境與語境的差別所造成的對語義理解的差別,豐富言語實踐都是豐富語感,審題訓練也是語文訓練。
任何語義都不是孤立的,語義場把相互關聯(lián)的詞匯和短語組織起來,顯示其間的相互關系。根據(jù)這個理論,準確理解語義是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組織相關的概念,形成對語言的完整、深入的認識,其作用絕不僅僅限于完成考場作文的審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