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祥
(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河北石家莊 050016)
論精神生產過程的構成要素
白振祥
(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河北石家莊 050016)
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系統(tǒng)中的一個分支,有著不同于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特點和規(guī)律。精神生產過程由精神生產主體、精神生產手段和精神生產客體三大要素構成,每一要素在精神生產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特點并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揭示精神生產過程的構成要素有助于優(yōu)化精神生產過程,提高精神產品的質量。
精神生產主體;精神生產手段;精神生產客體
精神生產過程是生產“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多種因素制約,有精神生產主體因素、精神生產手段因素以及精神生產客體因素等,其中每一要素又包含著許多具體內容,它們在精神生產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揭示精神生產過程的構成要素及其功能對于優(yōu)化精神生產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對于發(fā)展我國的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對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精神生產主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理解精神生產主體是從社會分工的意義上來說的。社會分工使精神生產作為一類社會生產部門,在這些部門中的勞動者都是精神生產者。其中,既有精神價值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也有為精神價值的創(chuàng)造提供各種服務的人員以及精神價值的傳播者等。狹義上理解精神生產主體是從精神價值的創(chuàng)造上來說的,在這一意義上,精神生產主體僅指精神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本文是從狹義面上使用精神生產主體這一概念的。
人類早期的精神生活是通過巫術與宗教的形式來實現的,由此產生了祭祀這一類人物,他們是早期的精神生產者,他們承擔著精神生產和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職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yè)和掌管國事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種分工的最簡單的完全自發(fā)的形式,正是奴隸制。”[1]這次分工的結果是出現了專職的精神生產者,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產。人類的精神生產得到了第一次大飛躍,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精神成果,出現了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期文明”。這一時期在中國、印度和希臘等國幾乎同時出現了一大批圣賢人物?!拜S心期文明”之所以在人類文明的四個時期(史前時代、古代文明、軸心期文明、科技時代)中占有關鍵的位置,是因為“軸心期文明”是人類精神的第一次大覺醒,由此確立了精神價值在人類文明中的內在尺度。
在剝削階級社會中,精神生產者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構成統(tǒng)治階級組成部分的精神生產者,他們是作為該階級的思想家出現的。如中國古代的巫師和史官,古埃及的祭祀和書吏等。還有一些統(tǒng)治者本身也是精神生產者,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南唐后主李煜、清朝的康熙、羅馬的凱撒大帝、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等等。第二種是為統(tǒng)治階級所豢養(yǎng)的精神生產者。如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士”以及歐洲封建國家宮廷里所豢養(yǎng)的詩人、音樂家、歌唱家等等。第三種是自由的精神生產者,他們靠出賣自己的精神產品和精神服務為生。如中國封建社會的民間藝人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中如馬克思所說的“密爾頓出于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chuàng)作《失樂園》,那是它的天性的能動表現”,他們都是自由的精神生產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精神生產者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事精神生產的人也越來越多。
精神生產主體在精神生產中居于主導地位,他是精神生產過程的組織者。他在一定的精神生產目的的支配下,運用精神生產手段作用于精神生產對象,形成現實的精神生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精神生產手段和精神生產對象都是“物”的要素,是既定的,從這些物的要素中最后生產出什么樣的精神產品,則取決于精神生產者。
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全面論述了精神生產主體與精神生產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精神生產主體在精神生產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正是由于主體性因素的界入才使現實的精神生產得以進行并使精神生產結果表現出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精神生產過程中的客體性因素——客觀對象的性質、特征以及人們已經獲得的關于對象的客觀真理性認識影響著精神生產主體。首先是在精神生產過程中,客觀對象的性質和表現形式制約著精神生產主體。其次,對真理的探討應當是“合乎真理”的探討,“合乎真理”的探討就是把“真理的各個分散環(huán)節(jié)最終都相互結合在一起”,生發(fā)成“擴展了的真理”,只有經過這樣探討真理的“途徑”,才能保證“探討的結果”是“合乎真理的”。也就是說,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精神生產主體必須遵循一些科學的原則和方法。
精神生產主體與精神生產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表明,精神生產過程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從而為我們研究精神生產過程、把握精神生產的規(guī)律提供了可能。
精神生產手段是連接精神生產主體與精神生產客體的中介,是精神生產主體進行精神生產的各類工具系統(tǒng),包括物質性精神生產手段與精神性精神生產手段兩類。
物質性精神生產手段包括語言、進行精神生產的基本物質設施和進行精神生產的各種物質技術工具。
語言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我們將口頭語言歸為語言,將書面語言歸為文字。語言是進行精神生產的基礎性工具,沒有語言就不能進行精神生產。如前所述,精神生產是人借助于一定符號而進行的“意義”的生產,“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語言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層次,最初和最基本的層次是情感語言,人的語言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屬于這一層次。除此以外,人的語言中還有“有著一定的句法結構和邏輯結構”的語言。在動物世界中也有著十分豐富的類似或相似的情感語言,但是動物語言中“根本不具有一個客觀的指稱或意義”。所以,“命題語言與情感語言之間的區(qū)別,就是人類世界與動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線”。人類正是借助于人所特有的語言進行精神生產的。
精神生產的基本物質設施指圖書館、實驗室、博物館、影劇院、學校等。精神生產的各種物質技術工具指印刷技術及設備、影像技術及設備、實驗技術及設備以及電腦網絡等等。這些物質設施和技術工具,從外表來看與物質生產的設施和工具沒有區(qū)別,但它們是為精神生產服務的。它們的質量和水平對精神生產起著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以計算機為例,“電子計算機延長了人的思維器官,成了‘會思維的機器’,它使用符號導致產生言語思維,通過人機對話,計算機的邏輯能力與人的知覺和視覺思維結合為一個整體,而出現新的思維類型,成為思維個體發(fā)展的新階段”。目前我們還難以預測計算機對人類精神生產的這種巨大推動作用。
精神性精神生產手段,一是以物質載體表現出來的精神產品,二是各種精神生產的方法。前者既可以作為精神生產手段也可以作為精神生產對象,我們把它放到精神生產對象中去分析,這里僅分析精神生產的方法?!胺椒ā睂τ诰裆a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的精神生產有不同的方法。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經驗方法(觀察、測量、實驗方法等)、理性方法(邏輯、數學、統(tǒng)計方法等)、臻美方法 (直覺、對稱、類比方法等)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研究、調查研究、非介入性研究、實地研究和歷史——比較研究等。[3]
人文科學比較復雜,對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眾說不一。有人認為人文科學是以人的內在世界、精神世界作為研究對象,所以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解”。有人則反對,認為研究人文科學“真正科學的方法應該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這種方法當然包括理解和解釋,但不能歸結為理解和解釋”。這就是說,人文科學離不開人的主觀性,但人文科學并不是人的純主觀的“思想”,人文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它具有“客觀性”,我們在研究人文科學時必須注意這個特點。
精神生產的方法產生于精神生產實踐。對于精神生產實踐而言,任何方法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各種方法之間不是彼此隔絕而是互相啟發(fā)。方法是開放的,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生產者要科學合理的應用方法而不被方法所限制,并且還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方法。
精神生產客體是精神生產主體所加工的對象。依據客體存在的不同狀態(tài),精神生產客體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類生產的精神產品。對于精神生產主體和精神生產過程來講,精神生產客體以觀念形態(tài)存在著(雖然有些客體有其物質外觀),精神生產者所加工的也是這些客體的觀念層面而非物質層面,這是精神生產客體與物質生產客體的根本區(qū)別。
最先進入人類精神生產視野的是自然界,自然界“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精神生產實踐,從觀念上把握自然的事物、現象和規(guī)律,形成各種自然科學知識。除自然界以外,人和社會也是精神生產的對象,如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倫理關系等),以及社會存在的本質、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等等,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精神生產實踐形成各種社會科學知識。在研究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人類也在研究人自身,研究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形成各種人文科學知識。此外,人類已經生產出來的各種精神產品也可以作為精神生產的對象,如把《紅樓夢》作為研究對象形成了一門專門學問——“紅學”。
精神生產客體從其廣度來講外延是不斷擴大的,由客觀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到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由自在的外在世界到人自覺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品世界;從其深度來講程度是不斷加深的,人們對每一類精神生產客體的研究都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人們對客觀對象的真理性的認識不斷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這些都表明人類精神生產能力的無限性。
綜上所述,精神生產過程是精神生產主體運用精神生產手段對精神生產客體進行加工和整理,創(chuàng)造出精神價值并物化為一定形式的精神產品或表現為一定形式的精神服務的過程。對精神生產過程的理論研究有助于我們著眼于每一個生產要素,在精神生產實踐中,通過優(yōu)化每一生產要素達到對整個生產過程的優(yōu)化,從而生產出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精神產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525.
[2]張立文.新人員導論 [M].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36.
[3]朱紅文.社會科學方法論 [M].科學出版社, 2002.
B0
A
1009-6981(2010)02-0068-03
2010-02-03
白振祥(1963—),高級政工師,心理學碩士,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書記,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問題研究。
[責任編輯吳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