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琳
(河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 063009)
歷史淵源下的英語習語
董海琳
(河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 063009)
習語;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
習語 (1diom)包括比喻性詞組 (metaphorical phrases)、俚語 (slang)、俗語 (colloquialis m)、諺語 (proverb)等,是語言發(fā)展的結晶,是語言使用者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世界上凡是歷史比較悠久的語言都包含大量的習語。英語是世界上詞匯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這使得英語習語更加豐富多彩,展示出英語民族語言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
在研究生英語學習階段,大部分研究生已積累了較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英語教學應幫助研究生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增強英漢語用差異的辯識能力;明確語言的準確與得體,以及語言形式與其交際功能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減少語用失誤,增強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為避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教師要加強英語國家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要做到交際的得體性和具有實際操作性,學生必須具備所學外語的文化素養(yǎng)。“充分了解一種語言所包含的文化才有可能使得對于這種語言的學習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因素的導入。忽視由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語言使用上的差異容易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習語是定型的詞組或句子構成的“語言塊”,是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使用才逐漸固定下來、傳播開來的,他們當中既凝聚了人類共同的生活感受,也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人類共性和民族個性的特點。習語是人民大眾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與一個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經(jīng)濟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哲理性。因此,習語好比一面鏡子,能清晰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習語與英語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幾個主要文化側面的關系探討英語習語的起源與發(fā)展,強化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文化的敏感度和寬容度。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舊的語言逐漸衰亡,新的語言不斷產(chǎn)生,同時,歷史文化的痕跡也就殘留在習語當中。比如羅馬人的入侵、條頓人的占領、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侵占、諾曼底人的征服以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對英語習語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偉業(yè)非一日之功。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比喻:殊途同歸。由此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以及羅馬人及其文化對英語的影響。大約在公元 499年,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顛島。這三種方言逐漸融合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語,而盎格魯 -撤克遜語正是現(xiàn)代英語的起源,也是現(xiàn)代英語詞匯的三大來源 (古英語、法語、拉丁語)之一。cut(或 sting或wound)someone to the quick(傷害某人的皮肉),quick在這里的意思是皮膚下,尤指指甲下的活肉;傷口的嫩肉;quick作這個意思解時是古撒克遜語。這則習語的比喻意義是 “大傷某人的感情”。由于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入侵和占領,英國大部分地區(qū)受到北歐文化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與盎格魯-撒克遜語融合在一起,但在英語習語中仍依稀可見其痕跡。如:rain cats and dogs這一習語來自北歐神話,對古代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來說狗和狼象征著 “風”,貓象征著 “雨”,所以 cats and dogs就象征著 “狂風暴雨”。It is rainning cats and dogs.的意思就是正在下傾盆大雨。諾曼底人的統(tǒng)治使法語對英語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英語中有不少習語就是從法語直譯過來的。如:take heart(鼓起勇氣)是從法語習語 prendre coeur直譯而來的,stew in one’s own juice直譯自法語同義習語 cuire dans son jus.比喻自作自受。法語習語不僅被直譯成英語,有許多還直接被借用到英語中。例如:英語習語 on the qui vive中的 qui vive就是法語,是哨兵查問口令時的話語:“什么人?”這個短語借用至英語后,變成 “警惕”的意思。整個習語的意思是 “留神,小心,警惕”。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北美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使這個民族獲得獨立并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雖然美國英語是在英國英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獨立使美國這塊土地上使用的英語帶上了濃重的美國文化的特色。這些民族特色透過習語這面鏡子清晰地反映出來。如 pipe of peace這則習語源自北美印第安人的風俗習慣。印第安人喜歡用自己的旱煙袋敬外來的朋友,以示友好、親善。若雙方發(fā)生矛盾后尋求媾和,則用一根煙袋輪流吸煙,因此有“和平煙袋”之稱?,F(xiàn)在人們雖不再用吸同一根煙袋表示和平,卻把這種習俗保留在習語中,表示“言和:和解”之意。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語習語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尤其是詞匯的增長。如軍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政府發(fā)的 (government issue),這兩個詞的首字母縮寫是 G.I。戰(zhàn)爭期間軍人成為公眾的偶像,G.I/G I成了 “美國兵”或 “美軍”的代名詞,出現(xiàn)了 G I shoes(美軍軍鞋),G I haircut(美軍發(fā)型),have everything run G I(一切按軍事法規(guī)進行)。又如A-bomb在戰(zhàn)時指“原子彈”,后來在美國俚語中指“速度特快的賽車,尤指發(fā)動機經(jīng)過改裝加大的汽車”;毒品盛行后又指“用大麻葉和鴉片等卷成的強麻醉晶香煙”Blockbuster在戰(zhàn)時指“能摧毀整個街區(qū)的巨型炸彈”,后指“像重磅炸彈那樣了不起的人或事”。如:a block-buster novel、a block-buster of an idea.
英國是一個島國且河流密布,因此,航海業(yè)、捕魚業(yè)非常發(fā)達。航海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英語中出現(xiàn)大量與航海有關的習語。如:all at sea(全在海里)的比喻意思是“不知所措”。這是因為船在海上失去控制時,隨風漂流,以至船上的人都不知身在何方。raise the wind(找風),這個習語起源于帆船時代,那時,航海離不開風,沒有風便不能航行,因此有了 raise the wind(找風)這一短語。后來人們用這一短語轉喻“籌錢”。沒風出不了海,沒錢辦不了事。不列顛島上河流密布,海岸線漫長,蘊藏著極豐富的漁業(yè)資源,捕魚業(yè)在英國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留下不少與漁業(yè)有關的習語: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臉皮的人),dull fish (枯燥無畏的人),shy fish (害羞的人),like a fish out ofwater比喻 “處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不自在?!盢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 wim相當于漢語的“不要班門弄斧”。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等同于漢語的“來者不拒”。英國的氣候同樣對英語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下雨對英國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不下雨對他們來說反而成了反?,F(xiàn)象,因此有了如下一些習語: 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樣正確)喻指一切正常。Rain or shine(不論下雨或天晴)轉義為“不論情況如何”。Small rain lays great dust(小雨壓大塵)比喻小的東西也可派上大用場。過去倫敦素有“霧都”之稱,現(xiàn)在雖有改觀,但多霧的氣候帶給人們的不便從語言中就能看出:in a fog(在霧里)用來形容那種如在霧里行走的困惑。I am completely in a fog aboutwhat you are saying.我完全不知道你再說些什么。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意為“如墜五里云霧;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I haven’t the foggiest idea why the teacher was so angry.我壓根兒不知道老師為什么那么生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qū)的人的生活方式,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既受到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這些方面。一個民族的語言作為這個民族的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習語更是這樣。
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對該民族的語言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面包、牛油、果醬和奶酪都是英國人的家常食品,因此圍繞這些食品產(chǎn)生出許多習語,輻射到生活的各個方面。earn one’s bread(賺自己的面包)現(xiàn)在轉義為“賺錢糊口”。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黃油)是西方人的主食,缺了它們就活不成,所以,bread and butter用來指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謀生之道”。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黃油加黃油不成美味。)用來比喻千篇一律的東西令人生厭。
表示顏色的詞語同樣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其所蘊涵的意義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英漢不同的習語中,意思大相徑庭。紅色 (red),在中國文化中,常與喜慶、歡樂的事聯(lián)系在一起或象征革命和共產(chǎn)主義等。如“披紅掛彩,開門紅,大紅人,紅軍,紅色政權 ”等。英語中 red除了用于喜慶的場合,如“a red letter 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紀念的日子,因此日歷上也用紅色標注節(jié)假日。在部分句子的表達中,red并不總與歡樂、喜慶聯(lián)系在一起。英語中 to see red意思是:“使人生氣”或“發(fā)怒”、“冒火 ”, waving a red flag指 “做惹別人生氣的事”。藍色 (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著 “憂郁、傷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均指“憂傷”,a blue fit指極其憤怒;藍色在漢語中象征著溫和、平靜、清新、靜謐,并無傷感之意。綠色 (green),在西方文化中,綠色與嫉妒有關,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s,green-eyed”均有此意;而漢語中則用“眼紅,紅眼病”來表達此意。英語中“green”還表示缺乏經(jīng)驗、知識、訓練等,如 “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他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經(jīng)驗 ),“green hand”(新手),“green horn”(無經(jīng)驗易受騙之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英語習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記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透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到英語習語背后豐富多彩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
[1] 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 王德春 .多角度研究語言,清華大學出版杜,2002.
[3] 惠特尼.語言的生命與成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Key words:idioms;history development;environment;customs
Abstract:English idioms include metaphorical phrases,slang,colloquialis m and proverbswhich reflect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are adopted by language users in simple and precise ways in the long run.English is one of the languages that include the richest vocabulary.English idioms are colorful reflecting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English Idiom s From History
DONG Hai-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H 313.3
A
1673-2804(2010)04-0126-02
2009-06-07
河北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 2009年教改項目“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