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李 森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律系,北京 100038)
刑事訴訟庭前準備程序的反思與重構
李玉華, 李 森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律系,北京 100038)
庭前準備程序為審判活動的公正、高效進行提供了重要的保證。通過庭前準備程序,控辯雙方的訴訟參與權得以實現,案件爭議焦點得以明確,非法證據被排除在法庭之外。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庭前準備程序存在諸多不足,如權利告知和整理爭點的功能欠缺,證據開示的規(guī)則并不完善,控辯雙方參與庭前準備的作用被弱化。為了實現公正審判等訴訟理念,應當對我國的庭前準備程序進行重構,以發(fā)揮其對審判活動的重要作用。
《刑事訴訟法》;庭前準備程序;證據開示;整理爭點;證據保全;重構
庭前準備活動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審判活動能否公正、高效地進行,也關系著集中審理、平等對抗、審判公正能否實現。在我國目前的刑事訴訟中,庭前準備程序僅被看作是為了使開庭審判能夠順利進行而由法院單方進行的活動,缺少控辯雙方的參與,并且缺乏證據開示、整理爭點等內容。因此,我國的庭前準備程序實際上難以發(fā)揮為審判活動進行有效準備的功能。在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應當借鑒其他國家庭前準備程序的有益經驗,對我國的刑事訴訟庭前準備程序進行反思與重構。
廣義的庭前準備程序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對公訴案件的審查,即公訴審查程序;二是控辯雙方在法院的主持下為開庭審判而共同進行的事務性準備活動,即狹義的庭前準備程序。日本學者田口守一教授認為:“提起公訴之后,就進入審判的準備階段。審判的準備是指,為了在開庭時法庭審理程序能夠迅速而順利地進行,法院和訴訟關系人所進行的準備活動。不過,根據排除預先判斷原則,在第一次開庭以前,法院的準備活動不能介入案件的實體部分。因此,審判的準備程序,一方面區(qū)分為法院活動程序和訴訟關系人活動程序;另一方面區(qū)分為第一次審判以前的程序和第一次審判以后的程序?!盵1](P190)日本學者松尾浩也教授認為:“訴訟關系人在第一次庭審期日前進行的訴訟準備,叫做庭前準備?!膭钔デ皽蕚渑c實現集中審理形影相隨。由法院加以推動。不過,盡管法院對于充當當事人之間的庭前準備抱有很大的興趣。但是法院自身深入到事先的準備抱有成見的話,就會導致本末倒置。……總之,原則上法院只能協助當事人推進庭前準備?!盵2](P221)
綜上,本文中的庭前準備程序僅指狹義的庭前準備程序,不涉及公訴審查程序的內容。所謂庭前準備程序,是指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后,由法院、檢察機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為正式開庭審判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的訴訟活動。本文主要探討在法院主持下,由控辯雙方在第一次開庭之前為審判而共同進行的訴訟準備活動。
庭前準備程序是刑事訴訟的重要內容,是連接偵查、起訴等審前程序和審判程序的紐帶。庭前準備程序的功能在于排除可能影響審判順利進行的因素,保障刑事案件的集中審理和公正審判。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實現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提供程序保障
庭前準備程序對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為保證處于弱勢的被告方能夠及時全面地獲知控訴方的證據,從而進行相應的準備以便與之對抗。這一作用主要通過證據開示制度得以實現。證據開示是指在當事人主義模式下,檢察機關有義務于開庭審判之前將所掌握的證據向被告方予以展示,同時,被告方也負有一定的向檢察機關展示證據的義務。
證據開示制度是由正當程序規(guī)則演化而來,其“根據建立在‘避免對被告人的不利審判’上”[3](P139)。通過證據開示制度,保障了控辯雙方對抗的實質平等,特別是對處在弱勢的被告方有更為重大的保障意義。這是因為檢察機關憑借國家賦予的強大權力,在收集證據的時候具有被告方無法比擬的絕對優(yōu)勢。為了彌補被告方收集證據能力的不足,實現平等對抗的理念,在庭前準備程序中確立了證據開示制度。證據開示制度確立了控辯雙方彼此展示證據的義務,體現了平等對抗和公正審判的訴訟理念。
2.便于控辯雙方整理爭點和證據,保障法庭集中審理
控辯雙方整理爭點,主要是控辯雙方就案件的事實、證據和量刑依據等內容提出各自的意見,藉此找出雙方在事實和法律上沒有爭議的內容,明確雙方存在爭議的要點。對于沒有爭議的事實可以先行記錄下來,在正式審判的時候對這一部分將不做調查和辯論,而由法官直接加以確認。
整理爭點的目的在于保障集中審理的實現。由于刑事訴訟中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審判活動應當連續(xù)進行,避免審判中斷,使案件能夠迅速審結。許多國家都將迅速審判列為基本的訴訟原則之一。庭前準備程序中整理爭點的活動正是這一原則的有力體現。正是通過審前的爭點整理,排除了可能導致審判中斷和訴訟拖延的因素,審判活動從而得以連續(xù)進行。
3.庭前準備程序中的證據保全措施和證據能力審查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證
當事人主義模式下,控辯雙方自行搜集證據,法官不承擔調查取證責任。但在客觀上,某些證據由于超出被告方的取證能力范圍而難以收集,某些證人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無法出庭,某些證據無法在法庭上進行實物展示,某些證據到審判時可能無法獲得或變得不可靠,這就有必要由法庭決定提前進行調查和保全活動。《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規(guī)定,法庭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某些不便到庭質證的證據先行采證,并確認其證據效力,保存至審判時使用。大陸法系國家也有類似的證據保全之規(guī)定,德國和日本的刑事訴訟法均對特殊情況下的證據保全措施作了規(guī)定。
在正當程序與實體真實的價值沖突中,正當程序的價值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表現在證據的運用上就是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某些證據即使實體上是真實的,但如果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采證標準,也應予以排除。排除不具有可采性的證據,是庭前準備程序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所有的證據排除申請都在庭審過程中提出,難免導致法庭審判的拖延,影響訴訟的效率。[4](P68)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庭前的證據審查有效地解決。
在庭前準備程序中,法官依職權或依申請對部分證據作出采取保全措施的裁定,不致因取證過程中某些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喪失證據的證明力;并且對存有疑異的證據進行合法性審查,排除不具備證據能力的非法證據,避免此類證據進入正式審判程序,確保審判活動的公正和權威。
我國刑事訴訟法于1996年進行修改時,立法機關為了克服長期存在于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先定后審、法庭審判形式化等問題,將公訴審查由實體性審查修改為主要進行程序性審查,取消了法官的審前調查和退回補充偵查權,但其他方面未作實質性修改。立法上的缺陷,導致了我國庭前準備程序弱化,功能單一,難以保證審判的公正、有序和效率。雖然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司法解釋,對庭前準備程序作了一些補充規(guī)定,但并無實質性突破。[4](P69)我國庭前準備程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后,首先要確定合議庭組成人員,但是沒有規(guī)定應當及時將合議庭組成人員的信息以及對合議庭成員申請回避的權利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而是在正式開庭后,“由審判長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組成人員申請回避;告知辯護人享有辯護權利?!毙淌略V訟法沒有規(guī)定合理程序以保障當事人在開庭前對合議庭組成人員重要信息的了解,而是在開庭后才獲知合議庭組成人員的名單,因為隨之就要對案件進行審理,當事人很少有時間更加深入的了解合議庭組成人員的具體情況,即使合議庭組成人員存在法定回避的事由,當事人對此類重要信息也難以及時發(fā)現,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行使回避申請權。進一步講,如果當事人提出了對合議庭的回避申請,必然引起對回避申請的審查,使正常的審判程序中斷;一旦申請成立,法院則應當重新組成合議庭,由此也會引起相應的程序變化,導致訴訟的拖延。因此,應當將合議庭組成人員的基本信息和回避申請權及時告知當事人,以便在開庭之前解決回避事宜。
為了保障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回避申請權,許多國家都規(guī)定了在合議庭組成后,應當將組成人員情況和回避申請權及時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保障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知情權等訴訟權利?;乇芨嬷蜕暾埢乇艿幕顒泳鶓M可能在準備程序中完成,至遲應當在法庭開始調查之前完成。德國刑事訴訟法就規(guī)定了在第一審開庭前一周(至遲在審判開啟時),法庭應當將人員組成情況告知控辯雙方,如果法庭組成人員在開庭前有變動,也應該及時告知。其他國家如法國、美國都有在庭前準備活動中通知合議庭組成人員或陪審團篩選程序的規(guī)定。在開庭審判之前及時告知合議庭組成情況,有利于保障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合議庭成員的知情權,以便提出申請回避的理由。將回避問題在開庭之前加以解決,也避免了在審判開始后提出回避申請可能帶來的訴訟中斷。因此,在庭前準備程序中及時告知合議庭組成情況和回避申請權,是實現集中審理原則的重要保證。
證據開示是庭前準備程序中保障控辯雙方證據知悉權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辯護方尤為重要。大陸法系國家通過設立庭前閱卷權保障辯護方的證據知悉權;英美法系國家則在庭前準備程序中設立強制性證據開示以保障控辯雙方的證據知悉權。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辯護方可以在開庭前到人民法院查閱檢察院移送的起訴書、證人名單、主要證據的復印件或照片??梢娹q護方能夠查閱的證據范圍實際上是由檢察院決定的。某些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檢察院可能不會移送,辯護方也就無法獲知,因而庭前準備中辯護方的證據知悉權無從實現。
證據開示不僅保證了控辯雙方的證據知悉權,還具有排除非法證據的作用。在開示過程中,如果一方對對方所展示證據的合法性存在異議,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對該證據進行審查,一旦確認非法則予以排除。大陸法系一般在公訴審查程序中實現排除非法證據的功能;英美法系則是在庭前準備程序中實現排除非法證據的功能。通過庭前準備中的證據開示,控辯雙方了解了對方的證據,這就為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的申請?zhí)峁┝丝赡苄浴T谕デ俺绦蛑袑Ψ欠ㄗC據予以排除,避免了非法證據進入審判程序因而影響裁判者對案件的判斷。
通過對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我國的審判模式在向當事人主義庭審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取消了原來的全案移送主義,但是沒有建立起當事人主義下的證據開示制度,因此,沒有實現控辯雙方證據知悉的功能和非法證據排除的功能。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進行了庭前證據開示的試點,目的是為了發(fā)揮庭前準備程序應有的證據知悉和證據排除的作用。證據開示制度不健全是我國庭前準備程序功能缺失的重要表現。
為了促進集中審理的實現,避免庭審的拖延,對于某些復雜案件,必要時可以由法官在庭前準備程序中組織控辯雙方整理爭點,就案件的證據、事實和法律等進行協商,明確雙方存在爭議的問題,從中歸納出雙方的爭點,以便在開庭時集中審理有爭議的證據和事實,實現法庭集中審理和迅速審理的功能,提高審判效率。庭前準備程序中設置整理爭點功能就是避免審判拖延、提高審判效率的一種有效措施。英美日本等國均在庭前準備程序中規(guī)定了整理爭點的程序。
而1996年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時,雖改革了庭前審查的方式,減弱了開庭前法官的職權,但忽視了庭前準備程序中整理爭點的作用,沒有建立相應的程序來實現該項功能。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所有的爭議事項都是在開庭后才能顯現出來,彼時再行解決,勢必增加因梳理爭議問題而耗費的時間,嚴重者可能導致審判的中斷,成為間斷式的審理,影響了集中審理的實現。
審判活動決定著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而庭前準備程序直接影響著審判程序的進程。在涉及當事人利益的訴訟事務中,給予當事人參與和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是程序正義的體現。在職權主義模式下,庭前準備程序的許多功能是在公訴審查程序中完成,而公訴審查程序是以開庭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審查方式保障了當事人的參與。在當事人主義模式下,對涉及當事人審判利益的事項,庭前準備程序是以聽證或開庭的形式進行的,當事人直接參與到程序中,享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
保證當事人的訴訟參與權是各國刑事訴訟程序所遵循的普遍價值理念。庭前準備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的重要階段,保障庭前準備程序中當事人的參與權,體現了訴訟民主和公正的價值。隨著對庭前準備程序價值的深入認識,庭前準備程序不再被看作只是法院單方的活動,庭前準備程序中控辯雙方協商解決的事項涉及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控辯雙方的參與越來越受到重視。
1996年我國刑事訴訟法在進行修改時,對當事人的參與性考慮不足,在程序的設置上弱化了控辯雙方參與庭前準備程序的作用,庭前準備程序實際上只是法院單方為能夠如期開庭進行簡單的傳喚、告知、通知等事務性活動,對存在爭議的事實和證據等問題鮮有涉及。控辯雙方只是被動接受法院的指示而進行相應的活動,而無法有效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庭前準備程序也無法發(fā)揮預期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庭前準備程序難以充分發(fā)揮為審判活動進行有效準備的作用,因此,應當借鑒他國庭前準備程序的有益經驗,對我國的刑事訴訟庭前準備程序有針對性地進行重構。
針對合議庭人員組成和回避申請權告知程序中存在的問題,在刑事訴訟法再行修改時,可以作如下規(guī)定: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后,首先確定合議庭成員。合議庭組成之后(可能招致恐嚇、威脅等不便告知的情況除外),至遲應在開庭前10日將合議庭組成人員的基本信息通知當事人,告知其至遲應在開庭3日前提出回避申請。合議庭組成人員變更時,也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至遲應當在法庭調查開始之前提出回避申請。
關于庭前會議處理的事項,縱觀其他國家的立法,主要是與整理法庭審理焦點以及證據可采性有關的問題。[5](P536)對于某些案情復雜的案件,出于對審理期限的考慮,法院可以在開庭前召集控辯雙方舉行會議,就審判事宜進行必要的準備。庭前會議由專門的庭前法官主持。為了避免預斷,參與庭前會議的法官不得擔任正式審判的合議庭中的職位。法院可以召集庭前會議解決以下問題:
1.證據開示
庭前會議在法官主持下,控辯雙方將所掌握的證據展示給對方??胤阶C據開示的范圍不僅應當包括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還應當包括有利于被告人的證據,即控方證據開示的范圍包括其掌握的全部證據。而辯方開示的證據應當是準備在法庭中使用的證據。如果控辯雙方認為對方掌握有應當開示的證據而未予開示的,可以申請庭前法官命令對方予以開示。在庭前會議中控辯雙方未予開示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使用??梢?證據開示主要是針對控方而言,目的是為了保障辯方的知情權以進行有效的辯護準備,使處在弱勢的辯方在庭審中能夠與控方進行平等對抗。
2.排除非法證據
通過前期的證據開示,控辯雙方對彼此已有的證據有所了解。此時,如果辯方質疑控方某項證據的合法性,可以向庭前法官提出異議并說明理由,申請法官對該證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庭前法官可以要求控方證明證據取得的合法性。經審查一旦認定證據確屬違法,則予以排除,不得進入庭審中。鑒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尚未確立全面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因此,結合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確立庭前會議排除非法證據的范圍應暫且限于言詞證據。
3.整理爭點
為了保證開庭審判時控辯雙方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辯論,有必要在庭前會議中對復雜案件的爭點進行整理。在庭前會議中,庭前法官可以要求控方就案件事實、證據和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簡要說明,然后由辯方就上述事項發(fā)表意見,雙方可以就此進行有限的辯論協商。最終,控辯雙方各自向庭前法官提交對案件的最終書面意見。庭前法官根據雙方的書面意見整理出沒有爭議的事實記錄在案,對雙方爭議的要點進行歸納。在開庭時,審判法官根據庭前法官的記錄,對雙方沒有爭議的事實僅詢問是否屬實,不再作實質調查;審判重點集中在雙方爭議的要點。通過整理爭點,能夠使審判法官依據書面記錄對案件有全面的了解,有效掌控審判進程,起到調整審判秩序、提高審判效率的作用。
庭前準備程序中控辯雙方的參與對于保證審判程序的公平正當、調整控辯雙方的力量對比等均起到重要作用。庭前準備程序應當是在法官的主導下由控辯雙方共同參與進行的。庭前準備程序中控辯雙方的參與主要在證據開示和整理爭點環(huán)節(jié),這在上文中已闡述。除了證據開示和整理爭點,控辯雙方的參與還表現為法院確定開庭日期時控辯雙方的參與。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將開庭的時間、地點在開庭3日以前通知人民檢察院,但是人民法院如何確定開庭日期卻未作程序規(guī)定。實際上人民法院主要是根據案件的數量等工作日程安排,出于合理安排工作量等因素的考慮自行確定審判日期。合理的確定開庭日期直接關系到庭前準備活動的順利完成、訴訟參與人如期參加審判活動等。國外對開庭日期的確定都要考慮當事人意見以及有關訴訟參與人出席庭審的情況,開庭日期的確定是在征求控辯雙方意見或者控辯雙方進行協商后由法官決定的,這一做法有利于審判活動中當事人的充分參與。我國再次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可以規(guī)定,庭前法官應當在征詢控辯雙方的意見后確定開庭審判的日期。審判日期確定之后不得隨意變更。
證據保全作為控辯雙方收集證據的一項補充,是查證事實、公正判決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當事雙方為了增強己方觀點的說服力,會在審判時向法官申請己方證人出庭接受詢問。但是,當預期出庭作證的證人由于某些無法克服的障礙或者不可預測的因素,在開庭審判時不能出庭,當事人可以向法官申請,在開庭之前對證人證言先行取證。并通過對證人證言的審查,明確該證言的證明力,待正式開庭時使用。
鑒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到庭制度的規(guī)定尚不夠完善,證言采集程序不夠規(guī)范,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可以增加證據保全的程序規(guī)定。在庭前準備程序中,如果控辯雙方預計本方證人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如患有嚴重疾病、開庭時因行程等原因無法到庭)無法出庭作證,可以向法官申請在開庭之前對證人先行采集證言。提出申請的一方應當提交相應的理由以證明確有先行保全證據之必要。法官審查后認為有必要的,決定進行證言的采集。證據的采集過程,控辯雙方有權參加,也有權在采集證言的過程中對證人進行詢問和發(fā)表意見。采證活動應當全程記錄,獲取的證言由法官保存,在開庭時可以當作已經查證的證人證言使用。
[1][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美]約書亞·德雷斯勒,艾倫.C.邁克爾斯.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二卷:刑事審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宋英輝,陳永生.刑事案件庭前審查及準備程序研究[J].政法論壇,2002,(2).
[5]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Introspection and Re-establishment of Procedure of Pre-trial Preparation
LI Yu-hua,LI Sen
(Department of Law,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China)
Procedure of pre-trial preparation provides a significant assurance for the justi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trial.The procedure of pre-trial preparation is a procedure in which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defendant can show their evidences,find out and assemble their disagreements under the judge’s control,and in which the judge can review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evidence,and decide to preserve the relevant evidence.According to these preparatory activities,both the public prosecutors and the accused can exercise their rights of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effectively,and disagreements of the two parties about the case will be clear,and illegal evidence will be excluded before the court session opens.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current criminal pre-trial procedure of China.The functions of informing of the procedural rights and assembling the disagreements don’t work well,and the rules of evidence display still have a series of defects.While the work prepared for the re-amendment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been already accomplished in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procedural values such as justifiable trial,it is right the time to re-establish the pre-trial procedure of China.Only in this way,can the procedure of pre-trial preparation deeply affect and greatly accelerate the court sessio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procedure of pre-trial preparation;evidence display;assemblage of disagreements;preserve the relevant evidence;re-establishment
D925.2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0.03.008
1671-1653(2010)03-0036-05
2010-05-16
李玉華(1972-),女,河北行唐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系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