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冰融 安 靜
(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 100083)
中文歌曲英譯策略之解析
秦冰融 安 靜
(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 100083)
本文以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費米爾的目的論(Skopostheorie)及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文努提(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異化原則(Foreignization)為翻譯理論指導(dǎo),結(jié)合中文歌曲、特別是一些民歌和奧運歌曲的特點,對這些理論在中文歌曲英譯過程中的具體運用進行了分析。目前,國內(nèi)對中文歌詞的英譯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對歌曲的英譯策略進行了解析和歸納,并對個別歌曲的翻譯提供了作者的參考意見。
中文歌曲的英譯;目的論;異化原則;英譯策略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歌曲正在被世界逐漸了解和接受,因此,通過對中文歌詞進行英譯,對實現(xiàn)文化的共享和音樂的交際性具有現(xiàn)實意義。然而目前國內(nèi)對英文歌曲的中文翻譯居多,許多學(xué)者和研究者更傾向于對英文歌曲的漢譯理論和策略進行探索和研究,而對于中國本土的優(yōu)秀歌曲,特別是對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歌的英譯卻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費米爾的目的論(Skopostheorie)及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文努提(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異化原則(Foreignization)為翻譯理論指導(dǎo),結(jié)合中文歌曲、特別是一些民歌和奧運歌曲的特點,對這些理論在中文歌曲英譯中的具體運用進行了。目前,國內(nèi)對中文歌詞的英譯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并不多見,本篇文章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對歌曲的英譯策略進行了解析和歸納,并對個別歌曲的翻譯提供了作者的參考意見。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chǔ)的有目的和有結(jié)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jīng)過協(xié)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在弗米爾的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biāo)受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文努 (Lawrence Venuti)1995年率先提出歸化 (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的概念。他指出,“歸化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Venuti 1995:20)。而異化則是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堅持原語文化的真實性,其目的是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的語言風(fēng)格特色,在譯入語中保留了異國情調(diào),讓目的語受眾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體會民族文化及語言傳統(tǒng)的差異性。
歌曲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通過歌曲的傳唱,以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因而在對中文歌曲進行英譯時一方面要縮小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差距,實現(xiàn)翻譯的功能對等,同時也要以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為目的,在譯入語中保留中國情調(diào),讓目的語受眾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體會中華民族文化及語言傳統(tǒng)的差異性。因此,目的論和異化原則對中文歌曲的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性和適應(yīng)性。
根據(jù)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翻譯理論,中文歌曲在英譯時,應(yīng)以歌曲詞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及情感為最終目的。
例如,由麥倫作詞、作曲創(chuàng)作的北京奧運歌曲《同一個夢想》(One Dream)中的歌詞:
“北京歡迎你/好運在中國/你的目光點亮奧林匹克,點亮了我/你的目光就像這燃燒的圣火/在我心的最深處/有我最強烈的渴望/你的愛點亮生命之火,感動了我”,而翻譯成英文時,則表達為:
“Welcome to Beijing/Good luck in ZhongGuo/Your eyes light the Olympics and light me/The holy flame will burn forever/Deep in my heart/There’s a big shining star/Your love lights the fire of life and touches me”。
眾所周知,“中國”的英文表達式China,是對中國的專稱,最早是"秦"的音譯,后廣泛在世界傳播,在拉丁語世界的不同語言有都有相似的詞形及發(fā)音。Zhongguo則是按照漢語拼音拼法的拉丁字母拼寫方式,沒有被用于“中國”一詞的正式翻譯中。但是作為歌曲創(chuàng)作者同時也是歌曲的譯作者的麥倫,他特意使用ZhongGuo而不是China,是希望通過這首歌曲讓全世界的人們熟悉和了解“中國”一詞的念法是ZhongGuo。
同時,這一譯法也體現(xiàn)了異化原則,譯者用ZhongGuo而非China來翻譯“中國”,突破常規(guī)的表達方法,使之更具有中國特色,把西方讀者帶入中國情境,使一些愛好中文的外國人加深對中文的印象,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4.1.1 選詞策略
正確選詞是保證譯文質(zhì)量的重要前提,英語中有不少同義詞有詞義的強弱之分。如《和諧世界》(World of Harmony)中:
“這是和諧的世界/是你我永遠的心愿”, “心愿”的英語表達有很多,如:wish,hope,dream,aspiration?!独饰默F(xiàn)代英漢雙解詞典》中aspiration的釋義為“強烈愿望、志向、抱負”,在這樣一首歌頌祖國的歌曲里,選擇aspiration而非其他三個詞,具有更深層的含義,詞義更強且顯得更為莊重和正式,這句歌詞可譯為:This is a world of harmony/This is our aspiration for ever。
再如,《好日子》(Good Days)——“門外的燈籠露出紅紅的光景/好聽的歌兒傳達濃濃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喲/美好的世界在我們的心中”,這首歌曲的英譯范本為:The red lanterns outside signify a prosperous time ahead/The melodious song express deep feelings/The bright moon shines promising a brighter life for tomorrow/We cherish a bright life in our heart。我們知道,在中譯英的時候,基于中英文語言文化特點,要更多的將中文中的動詞用介詞表達以追求翻譯的地道性,但此處,“美好的世界在我們的心中”,“在”在中文中是介詞,翻譯時不用in而是用動詞cherish,使之具體化,因而更能加強歌詞的含義。
4.1.2 增詞策略
漢英兩種語言由于用詞造句的規(guī)律不同,因而在表達同一個思想時常需要增補一些原文中沒有的詞語,以保證譯文語法結(jié)構(gòu)完整或意思的明確。在英譯中,常見的增補詞語分為:代詞、連詞、介詞和冠詞。
例如,《愛我中華》(Love my China)的歌詞: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詞作者把56個民族比作56個星座和56枝花,如果簡單地采取字句對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與源語(形式)一致,翻譯成:Fifty-six constellations/Fifty-six flowers/The Fifty-six ethnic groups of China are of the one family/The Fifty-six languages only say/Love my China,love my China,則會引起歧義,曲解詞作者的意圖,而且也不符合常識,因此翻譯時應(yīng)該增加源語中沒有的詞“像”,即增加英語中的介詞like,恰當(dāng)?shù)姆g應(yīng)為:Like Fifty-six constellations/Like Fifty-six flowers/The Fifty-six ethnic groups of China are of the one family/The Fifty-six languages only say/Love my China,love my China。
4.1.3 詞義的具體引申化策略(Specialization)
中文與英文這兩種語言存在著千差萬別,有人曾說“漢語是C語言,高度靈活;英語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這一說法貼切地反應(yīng)了中文是一種更形象、具體而且生動的語言,而英語更側(cè)重于邏輯性,非常講究語法和固定搭配。基于中英文語言的不同特點,在英譯過程中要注意詞義的引申意義,尤其是詞義的具體引申化(Specialization),即將原文中詞義比較寬泛、籠統(tǒng)的表抽象概念或一般行為的詞引申為具體的意義或動作。例如:湘西民歌《小背簍》(Little Back-Basket)中有這樣一段歌詞:
“童年的歲月難忘媽媽的小背簍/多少歡樂多少愛/多少思念多少情/媽媽那回頭的笑臉/至今甜在我心頭/甜在我心頭”。
這段歌詞的英語翻譯為:My childhood/My unforgettable mother’s little back-basket/So much joy and love/so much affection and feeling/The moment when mother turned to look at my smiling/I still remember it/In the recesses of my mind。
詞作者在創(chuàng)作最后一句歌詞時是想表達“媽媽回頭的笑臉依然被我記在心里”,但是“甜”比“記”更準確且生動地表達了 “我不僅記得媽媽的笑臉而且每每想起時會感到甜蜜幸?!?,因此中文生動靈活的特點就在于此。了解了中英文各自的語言特點后,我們在英譯時就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成sweet in my mind,這樣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因為sweet只能作名詞或者形容詞使用,不能作動詞用,所以將“甜”具體引申為remember。
又如,民歌王子王洛賓創(chuàng)作的《青春舞曲》(Dance of Youth)是一首極快活的歌曲,采用形象生動、樸素淺近,富有動作感、音樂感、色彩感的詞匯來歌頌青春,其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詞作者用小鳥的一去不復(fù)返比喻青春的逝去不再。如果英譯為My little young bird is gone never back,則會讓人誤以為是“我幼小的鳥兒(指活生生的動物)一去不回”,陷入了Chinglish(中文式英語)的翻譯腔,因此這句歌詞中的“青春小鳥”應(yīng)該被具體化,翻譯成Time will pass us by,或者是Youth will pass us by會更切近中文歌詞的原意。
4.1.4 詞類的活用
在上一節(jié)中我們談到了中文是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中文歌詞更是具有藝術(shù)語言化的特點,駱小所先生曾指出“歌詞,我們把它分為一般歌詞和藝術(shù)歌詞兩大類:一般歌詞是直抒胸臆,詞面和詞內(nèi)具有吻合性,詞和意具有一致性;藝術(shù)歌詞是婉轉(zhuǎn)抒情,詞面和詞內(nèi)具有離異性,詞面僅僅是符號,意卻隱藏在深層,它給人以探不盡的興趣?!币话愀柙~的寫作使用科學(xué)語言,藝術(shù)歌詞的寫作使用藝術(shù)語言,藝術(shù)語言在語法上存在變異性,李鵬德認為藝術(shù)語言在詞一級語法單位表現(xiàn)為詞類的活用(吳錦美2009:131)。在此,作者將主要結(jié)合中文歌詞詞類活用的特點英譯技巧進行解析。
如,《今日苗山歌最多》(So Many Songs Today)有這樣的歌詞:“苗家人人愛唱歌啰/唱開寨里蓬蓬花哎/那個唱開原野樹樹果哎/那個唱綠一山又一山哎 /那個唱美一坡又一坡哎”。其中,“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為名詞(通“菉”,一種野菜),也做形容詞(指青中帶黃的顏色),還可以發(fā)生詞性轉(zhuǎn)化作動詞,常作詞組“綠化”?!懊馈睘樾稳菰~——美,甘也。(《說文》)。歌詞中的“綠”和“美”實際上都被活用為動詞,即“使……綠”,“使……美”,不能與詞組“綠化”和“美化”相混淆,因為前者是抽象概念,后者則帶有具體含義,山歌顯然不能真的綠化和美化山坡,因此英譯時,我們就不能譯為“green”和“beautify”,而這首歌曲的譯配者所譯:Everyone of Miao loves to sing/Sing out all the flowers in the town/Sing out all the fruits in the garden/Sing to make the bricks green/Sing to make the hills beautiful,會顯得更為恰當(dāng)和準確。
歌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它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就必然會用到與語言密切相關(guān)的修辭格,這一點在中文歌詞中體現(xiàn)得尤為深刻,歌詞作者往往使用大量的修辭手段,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格。在此,作者將主要就中文歌詞中的排比句的英譯技巧作初步解析。
中文歌曲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排比句以增加歌曲的氣勢、加深歌曲的感情。中文的排比相當(dāng)于英文修辭學(xué)上的Parallelism(英文中兩個句子并列的修辭方式)。根據(jù)陳望道的《修辭學(xué)發(fā)凡》(226頁),兩個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稱為排比句;只是一般為了加強句子的氣勢,多用三個或以上罷了。
如:譚晶演唱的《和諧世界》(World of Harmony)中:“這是夢中的家園/這是美麗的畫卷/這是和諧的世界/是你我永遠的心愿”。在英譯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貼近源語的歌詞結(jié)構(gòu),因為歌詞除了文學(xué)性之外,還有音樂性,譯文要與音樂配合。所以此段歌詞可以被譯為:This a home of wonderland/This is a picture of heaven/This is a world of harmony/This is our aspiration for ever。
類似的例子還有,《絲綢之路》(Silk Road)中:
“我看見流沙河水/我看見大漠孤煙/我看見遙不可及的地平線/我看見絲路萬里/我看見白發(fā)三千/我看見海市蜃樓塵封著諾言”,翻譯成英文即為:I see quicksand and river flow/I also see the desert smoke/I see horizon vanishing at the far distance/I see silk road in endless miles/I see white hair countless/I see promise gone in the air。
文化差異問題一直是困擾譯者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字有其獨特性,不同的字詞就有著不同的聯(lián)想和含義(司景方&孫美瑋 2007:93)。中文歌曲中,特別是一些民歌,創(chuàng)作于當(dāng)?shù)靥貏e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歌曲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大量的方言或是習(xí)慣性的說法。
例如:山西民歌《想親親》,“親親”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同的解釋,《漢書·哀帝紀》中曾記載 “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此處“親親”意為“親戚”,如在湖北荊州等地,人們用“親親”來稱呼“姨”。
又如,“俊親親,奴愛你風(fēng)情俏”(《掛枝兒·調(diào)情》明朝馮夢龍)中“親親”是對“心上人”的昵稱。因此,根據(jù)解山西的地域文化特色,這首民歌的歌名被譯為“Missing you,My Love”,根據(jù)《朗文現(xiàn)代英漢雙解詞典》的釋義,“l(fā)ove”是指“所鐘愛的人”。
同樣是這首民歌,其中有這樣一段歌詞:
男:頭一回眊妹妹你不在,呀呼嘿;你媽媽劈頭打我兩鍋蓋,呀兒呦。
女:想你呀、想你呀、實格在在想你,呀呼嘿,呀呼嘿;三天我沒吃了一顆顆顆米,呀兒呦,呀兒呦。
“眊”,是一個山西方言用語,意思是瞧一瞧,想看又不敢直視或不讓對方知道的偷看,有害羞的成分,傳神地表達了一種很美妙的感覺。“頭一回眊妹妹你不在”意為“回頭想看妹妹你卻不在”,刻畫了戀愛中的男子在追求愛人時受到對方家人阻撓不敢表露愛意的情景,詞段歌詞翻譯為:Turning around but you are not around/you mother bit me with pot-lid;Missing you so much,my love/I quit eating for 3 days。
所以,中文歌曲英譯時尤其是對一些中國民歌的翻譯,不僅要了解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于源語自身因地域不同所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作深入的了解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5.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中文歌曲英譯時存在著大量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本文從目的論和異化原則的角度出發(fā),主要從詞的層面上對歌詞英譯策略作了解析,如:選詞策略、增詞策略、詞義的具體引申化策略、詞類的活用等,同時結(jié)合中文歌曲中修辭格的使用和地域文化在英譯中的表現(xiàn)做了初步的解析和總結(jié)。行文之中,絕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通過作者的收集分析得來,由于目前對于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為數(shù)很少,因此,本文所作的嘗試和解析且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更多學(xué)者能對中文歌詞英譯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Hans J.Vermeer(1978).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Lawrence Venuti(1995).A History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Nida Eugene A.(199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陳望道(2008).修辭學(xué)發(fā)凡.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李德鵬(2008).藝術(shù)語言與科學(xué)語言的語法差異性[J].學(xué)術(shù)探索(6)。
駱小所(2001).藝術(shù)語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司景方,孫美瑋(2007).英文歌曲翻譯的必要和難度.菏澤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學(xué)報(4)。
武重陽(2009).流行歌曲歌詞的修辭格分析.網(wǎng)絡(luò)財富(6)。
吳錦美(2009).論歌詞的藝術(shù)語言化.臨汾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6)。
薛范(2002).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秦冰融,女,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外語系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