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輸入假說對提高藏族學生英語水平的作用研究
任娟
以西藏民族學院英語教學實踐為基礎,從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語言輸入的角度,討論克拉申“輸入假設”學說對提高藏族學生英語水平的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大可理解性內容的輸入;增強輸入材料的關聯(lián)性和趣味性;創(chuàng)造低焦慮的語言習得環(huán)境能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輸入假說;可理解;輸入量;低焦慮
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所創(chuàng)立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外語學習理論界具有較大的影響。輸入假說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該假說將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定義為 “i+1”。 其中“i”表示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tài),“i+1”表示語言發(fā)展的下一階段,“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通過提供略高于學習者當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激活學習者的語言獲得裝置(LAD),促進習得。本研究以具體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探討輸入假設理論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應用。研究對像是西藏民族學院09級C2、C8、C12和C7班的138名藏族學生,他們分別來自財經學院、人文學院、管理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問卷調查表包括14個問題,內容涉及輸入材料、模式、情感因素等方面。
克拉申認為可理解的輸入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只有學生理解了輸入內容的本質,那么輸入的內容才是有效的。調查顯示,只有4.3%的學生理解老師授課內容的90%以上,34%的學生認為可以理解老師授課內容的70%~90%。同樣一個語法知識,讓學生做選擇題大部分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如果讓學生用相同的語法結構造句或者翻譯或者寫作,就會錯誤百出。這就說明學生沒有充分理解所學內容。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了所輸入的內容,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在知識輸出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
(一)了解學生當前的知識狀態(tài)
“i”代表學習者當前的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他是更高層次知識“i+1”輸入的基礎。藏族學生在大學以前的教育主要以藏語和漢語教育為主,相對于藏語來說,英語是他們的第二外語。藏族學生對于輸入的英語知識,往往要以漢語為轉換媒介。因此通常要付出比漢族同學多幾倍的努力,才能達到和漢族學生同樣的水平。35.6%的同學就認為,不喜歡學英語主要是由于在中學階段剛一開始老師所教的知識就沒有掌握,但為了達到高考的要求,課程進度也比較快,通常一個知識點還沒有理解,老師就開始教授新的內容。隨著所學知識越來越難,自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逐漸喪失。因此,教師要保證自己所教授內容被學生理解的基礎就是根據(jù)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和結構確定輸入的內容,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選擇難易適中的材料。
(二)解決在理解過程中存在的具體障礙
調查中,高達65.2%的學生把自己英語學習水平無法提高歸因于單詞記憶困難,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課下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不夠充分,更主要是由于藏族同學在中學英語基礎學習階段沒有認真系統(tǒng)學過音標,因此不能正確掌握單詞的發(fā)音。比如有同學就說:自己在課下記單詞的過程中,不能準確的拼讀音標,即使有的單詞上課時老師教過發(fā)音,但由于在課堂上只是根據(jù)老師的口型在反復機械的模仿。課后在復習的過程中也會經常忘記。還有同學說自己在開學初也制定了每天要記單詞的計劃,但查字典過程中其實查到了音標也不會讀,嚴重的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對于藏族同學來說,在入校的第一學期用一定的課時來進行音標和發(fā)音的系統(tǒng)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初級班授課的過程中,經過一個階段的音標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比較準確的拼讀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和簡單的多音節(jié)單詞。每次在教單詞之前,我都會讓他們自己先運用最近所學的音標知識拼讀,當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也能夠獨立的根據(jù)音標拼讀單詞時,記單詞學習英語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三)注重學生真實反饋
在西藏文化氛圍中,學生受社會、家庭以及宗教的影響較大,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一種羞怯感。他們不愿與人爭論,受語言影響,更不愿積極發(fā)言,特別是一些來自農牧區(qū)的女生,他們很害怕在課堂上被提問,即使發(fā)言,聲音也非常小。他們很少能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做出真實的反饋。根據(jù)問卷調查,53.6%學生在聽不懂教師的授課內容時會選擇保持沉默,15.2%的學生會向老師做出虛假的反饋 (即使沒聽懂,也會說自己聽懂了)。雖然有31.2%學生會向老師主動提出問題,但這些學生通常也不會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問題,他們只會選擇課間向老師詢問或老師走到自己身邊時提問。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采用多樣的評估和反饋方式,了解學生真實的掌握程度,并以此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和方式。
根據(jù)克拉申的觀點,學習者主要通過有意識的習得和潛意識的習得的語言結構,獲取語言能力。有意識的習得,如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目標語的知識和結構。但根據(jù)教學大綱,我們每學期的英語課時量只有60~68個課時,要使初級班的藏族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通過課堂學習產生有效的輸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正規(guī)的課堂語言環(huán)境中產生母語的習得效果,就需要加大語言材料的輸入量,讓學生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接觸足夠的目標語言,促進潛意識的習得。
首先,教師的課堂語言是學生充分接觸目標語言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比如上課前問候,我們可以反復使 “How are you getting on?” “Long time no see.”“How is your life?”“How is your study?”其次,表揚學生我們不僅僅只用一些通用的表達方式“Very Good!”“Good Job!”“Nice Work!”“Excellent!”我們還可以使用一些直接針對學生某個具體行為的表揚方式,例如, “You showed your work on number three perfectly!” “Your supporting details are fantastic!”“You gave a nice summary of the story.”“That’s quite an improvement.”這類表揚方式,可以不僅使學生更有效的評估自己的表現(xiàn),而且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輸入,促進習得。
其次,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lián),對語言的習得越有利。英語國家的文化對絕大多數(shù)藏族同學來說是新鮮的,我們要充分擴大學生與英語國家文化接觸范圍,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我們也不要淡忘本族文化的作用。藏族學生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藏族文化成份,從小對藏族文化有著特殊的親切感,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多列舉與學生的文化背景相關的例子,如“Tibet New Year is a big holiday”利用本族文化的親和力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熱情,這種積極的情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根據(jù)克拉申的觀點,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根據(jù)調查,73.2%的學生表示自己在上課時被老師提問會感到緊張。只有3.7%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被提問時從不感到緊張。還有23.1%的學生認為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才會緊張。因此,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低焦慮的語言環(huán)境是非常必要的。
(一)允許學生有沉默期
許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剛提出一個問題,不給學生思考和緩沖時間,便立刻讓學生回答,如果看到學生沉默,教師就讓下一個學生回答或者直接說出答案。長此以往,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就形成了自問自答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完全依賴于老師,把自己的思考權交給了老師,老師代替學生思考。學生多半只是被動,消極地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缺乏認知的過程,因而也喪失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因此,敎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索空間和時間,不要強迫學生過早“輸出”,因為藏族學生還有一個語言轉化的過程,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至少留出5-10秒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搜集材料,組織語言,并且要盡量提示引導和鼓勵,給學生一些提示性的背景信息,讓學生能自主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學習任務。
(二)同學互教
根據(jù)調查和課堂實踐,同學互教是幫助學生減少焦慮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有困難且內向的學生來說,他們通常在教師直接交流時會很緊張,教師也不能得到真實的反饋。所以上課時允許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與合作、互教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根據(jù)研究結果,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jù)可理解輸入的原則,創(chuàng)造有利的“語言習得環(huán)境”,加大可理解的英語知識輸入量能促進藏族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的提高,但由于本研究的覆蓋面不是太廣,因此研究結果需要進一步檢驗和完善,以便對藏族學生英語教學具有更為積極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Press,1982.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李靜.制約藏族婦女發(fā)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4).
[4]李彬彬.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臺州學院學報,2006(5).
H319.1
A
1673-1999(2010)14-0184-02
任娟(1982-),女,陜西咸陽人,西藏民族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