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明
淺談林語堂的翻譯觀及實踐
何蘇明
林語堂提出了對翻譯者的三條要求和翻譯的三條標準等翻譯觀,這些翻譯觀即便在現(xiàn)在也值得借鑒。在翻譯實踐層面,他很少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卻翻譯了數(shù)量可觀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林語堂;翻譯觀;翻譯實踐
林語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聲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家。林語堂,原名和樂,筆名語堂,福建南部平和縣坂仔鄉(xiāng)人。林氏自幼便深受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西方文化特別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對林語堂的影響伴隨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誠是當?shù)氐幕浇棠翈?,是個極具幽默感的樂天派。林語堂家10個成員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全體家庭成員晚上都會輪番誦讀《圣經(jīng)》,然后一同祈禱。因此,基督教對年幼的林語堂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13歲時,林語堂進入廈門鼓浪嶼的一所教會學?!獙ぴ粗袑W。中學畢業(yè)后,林語堂進入同是教會學校的圣約翰大學。和其他的教會學校一樣,這里同樣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師家庭的熏陶和教會學校的求學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熏染在中國鄉(xiāng)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對林語堂有著全方位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響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其對本國文化的熱愛。林語堂稱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觀”,林語堂曾說對他童年影響最大的有三個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鄉(xiāng)的山景。從本質(zhì)上說,家鄉(xiāng)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的積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雖然從中學開始就在教會辦的學校就讀,但與身俱來的對本國文化的狂熱卻無法因此被阻擋。在尋源中學讀書時,林語堂私底下偷偷讀《史記》,讀蘇軾的詩詞。即便后來從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到北京的清華學校任英語教員,他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用林語堂的話說:“我?guī)е呃?,浸淫于中國文學及哲學的研究。廣大的異教智慧向我敞開,真正大學畢業(yè)后的教育程序——忘記過去所學的程序——開始。這種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語堂的魅力?,F(xiàn)在我們看見或聽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語堂的話,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詼諧”、“揶揄”等。林語堂是把英文humor譯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語堂《假定我是一個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對當時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謂酣暢淋漓。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林氏作為“幽默大師”的魅力。
王秉欽(2005)總結(jié)出中國傳統(tǒng)翻譯思想發(fā)展史的十大學說:古代的“文質(zhì)說”(以支謙為代表),近代的“信達雅說”(嚴復(fù)),現(xiàn)代的“信順說”(魯迅),“翻譯創(chuàng)作論”(郭沫若),“翻譯美學論”(林語堂),“翻譯藝術(shù)論”(朱光潛),“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翻譯論”(茅盾),“神似說”(傅雷),“化境說”(錢鐘書),“整體論”(焦菊隱)。不難看出,在中國傳統(tǒng)翻譯的發(fā)展歷程中,林語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內(nèi),他是最早提出“翻譯是一門藝術(shù)”的人,也是最早把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納入翻譯研究視角的人。
1919年,林語堂在哈佛大學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活。在哈佛,林語堂進入了比較文學研究所學習,并接觸了皮爾斯·皮瑞、爾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從德國耶拿大學申請轉(zhuǎn)入以語言學研究聞名的萊比錫大學。萊比錫大學是印歐比較語法學的發(fā)源地,其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林語堂研究語言學提供了優(yōu)良的條件。學成歸國的林語堂踏入了北大校園,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大學教授。作為一名英文學系的老師,他努力將所學用于學術(shù)研究。在這個時期,他研究了語言學、音韻學、方言學,并發(fā)表了多篇有建樹性的文章,如《科學與經(jīng)書》、《古有復(fù)輔音說》等等。
林語堂先生為吳曙天編選的《翻譯論》一書所作的序論為吳曙天大加贊賞,他說:“林先生為當代言語學專家,他的《論翻譯》一文實是精心杰作,值得學者細心研究。”吳曙天的這番評論是中肯的。序論的第一句闡述了林氏對翻譯性質(zhì)的觀點:“談翻譯的人首先要覺悟的事件,就是翻譯是一門藝術(shù)?!彼J為,這門藝術(shù)對譯者提出了三條要求,“第一是譯者對于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shù)膰某潭?,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手術(shù)的問題有正當?shù)囊娊?。林語堂還提到,“翻譯的標準問題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實標準,第二是通順標準,第三是美的標準?!绷终Z堂還進一步闡述了這三條翻譯標準。他提出,“忠實”的程度大致可以分為四等:直譯、死譯、意譯、胡譯。關(guān)于翻譯的“忠實標準”,林氏認為譯者所忠實的是乃零字所組者的話意,并表明譯者所能達到的忠實是比較的忠實,而不是絕對的忠實。林氏說,“凡文字有聲音之美,有意義之美,有傳神之美,有文氣文體形式之美”,但譯者決不可能同時將這些美翻譯出來。關(guān)于翻譯的“通順標準”,林氏認為譯者以句為單位,詳細體會其意義,再將其翻譯成有意義的中國話。關(guān)于“美的標準”,林氏說道:“翻譯于用之外,還有美一方面必須兼顧的,理想的翻譯家應(yīng)當將其工作做一種藝術(shù),以愛藝術(shù)之心愛它,以對藝術(shù)謹慎不茍之心對它,使翻譯成為美術(shù)之一種?!?/p>
林語堂承認他的這三條標準繼承前人的理論,和嚴復(fù)的“信、達、雅”是大體相符的。但是,他對三條標準的闡釋對后來的翻譯理論研究是很有價值的,特別是林氏從語言學和心理學的新角度來探討翻譯理論。
此外,在談到傳神的問題時,林氏根據(jù)語言學、心理學理論作出了如下的科學闡釋:“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邏輯意義以外所夾帶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凡字必有神采(即“傳神達意”),“神”字之義,即西文所謂Gefuhlston,(依Sapir在英文作“feeling-Tone”)。語言之用處實不只所以表示意象,亦所以互通情感;不但只求一意之明達,亦必求使讀者有動于中。
林語堂不僅僅關(guān)注翻譯理論的探討研究,而且積極地投入翻譯實踐。林氏很少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可中譯英的數(shù)量卻可觀。他編譯過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作品,如《生活的藝術(shù)》,《孔子的智慧》等,這正應(yīng)了早年他為自己擬的對聯(liá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在近代中國,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當推林語堂。他的《吾國與吾民》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并成為當年美國的暢銷書。他的《生活的藝術(shù)》一書,在美國的反響也頗為熱烈。雖然《生活的藝術(shù)》的主要內(nèi)容是林氏的人生哲學,但林氏也在書里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古代文學及古代哲學。
他翻譯過謝冰瑩的《女子從軍日記》,劉鶚的《老殘游記第二集》,沈復(fù)的《浮生六記》等。我們還可以在《林語堂中英對照叢書》中欣賞到林語堂先生英譯的中國古典詩詞,如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绷终Z堂先生譯為:
In my younger days,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And now I’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bitter and sour,And can’t find a word,And can’t find a word,But merely say,“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
作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一位享譽海內(nèi)外的作家、杰出的學者,林語堂都是當之無愧的。他雖然很少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但卻把翻譯難度很大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成了英文。為促進中外文藝交流、向國外介紹中國古代文學及哲學,林語堂作出了鍥而不舍的努力。
在翻譯理論方面,林語堂是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將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理論學理剖析基礎(chǔ)的學者,他憑借其深厚的語言學造詣,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從新角度研究翻譯。其關(guān)于翻譯的標準問題、對“字譯”與“句譯”、通順問題和美的問題的探討和論述,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譯學的發(fā)展。林氏的翻譯理論即便在現(xiàn)在,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程???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郭著章,等.翻譯名家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林語堂.論翻譯[M]//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9卷.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林語堂.林語堂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
[6]林語堂.東坡詩文選(中英對照)[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7]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8]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9]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1983-1992)[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book=103,ebook=216
H315.9
A
1673-1999(2010)16-0103-02
何蘇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234)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