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莉彬
(吉林體育學院 冰雪系,吉林 長春 130022)
運動訓練的科學化研究
常莉彬
(吉林體育學院 冰雪系,吉林 長春 130022)
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是運動成績提高的關鍵,本文主要從運動員選材,訓練監(jiān)控和營養(yǎng)恢復三方面闡述了訓練科學化的問題,旨在為教練員提供借鑒。
運動訓練;科學化訓練;探討
運動訓練科學化是指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及先進技術組織實施,并有效地控制運動訓練全過程,進而實現理想目標的動態(tài)過程。運動訓練的全過程是由直接或間接影響運動技術水平的因素所構成的復雜的多層次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不僅包括直接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訓練實踐,也包括與其相關的管理、信息、環(huán)境等因素[1]。運動訓練是一門交叉性科學,其科學化的內涵較為廣泛。其中主要內容包括:科學選材、科學診斷、高效的恢復與營養(yǎng)、系統(tǒng)訓練目標及目標模型、合理訓練計劃的有效組織與控制等。本文主要從運動員的科學選材、訓練監(jiān)控和營養(yǎng)恢復三個方面為重點進行探討。
運動員科學選材是運動訓練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競技體育強國越來越重視運動員選材的科學研究。科學選材是建立在科學診斷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把那些與專項關系最為密切,遺傳度較高的指標作為主要依據,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進行最優(yōu)化選擇,建立運動員選材的定量化模式,用計算機進行定量評定[2]。
在運動員選材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對所選對象的運動成績做出預測,杰出的運動成就取決于人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是指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zhàn)術、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分析,可把運動能力分為先天性運動能力與后天性運動能力。先天能力是指運動員與生俱來的一些特征,遺傳度較高,先天性運動能力在訓練過程中不發(fā)生改變或變化很少。但在某種程度上對運動能力起主要影響,甚至在一些項目中起關鍵作用[3]。例如有氧耐力的遺傳度可達到 h=93.4,就是說最大有氧能力幾乎全部由遺傳來決定。不同地區(qū)也都結合本地的氣候、飲食、生長發(fā)育的特點都相應制定了選材標準,而且都已經應用到實際訓練中去,但對于人體運動能力相關較為密切而又受遺傳因素較大的一些生理、生化潛在指標的應用還比較少(動態(tài)的生理、生化的變化)。
本文通過對與運動員運動能力成正相關的一些指標,例如乳酸、血紅蛋白、睪酮、磷酸肌酸、尿素氮、ATP、CP、內啡肽、尿蛋白等指標,采用枯竭實驗法對這一人群進行運動前與運動后的縱向與橫向的比較。(條件:飲食、運動、休息在相同的情況下),對那些基礎水平較高,通過一定運動負荷后變化不大的伊甸園篩選出來,也就是教練經常說的耐練的運動員篩選出來,再結合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運動素質、遺傳史綜合評定,定向培養(yǎng),發(fā)現成材率相對較高。
良好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是運動員參加訓練的基礎,是承受大負荷運動強度與參加高強度比賽的根本保證,因此對反映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tài)的各種有效指標進行監(jiān)控是控制運動訓練的關鍵。
2.1 血紅蛋白指標(Hb)
血紅蛋白是紅血球中含鐵蛋白質,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攜帶氧氣,測定血紅蛋白是評定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最有效的方法之一[4]。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當身體處于疲勞或過度訓練、早期時在血液系統(tǒng)中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體積均低于正常值,出現運動性貧血。運動性貧血的診斷標準與正常人一致或接近,因此,教練員必須通過科學訓練安排與合理營養(yǎng)補充,防止運動性貧血的發(fā)生。
2.1.1 蛋白質對血紅蛋白的影響
在連續(xù)大負荷訓練中,當糖代謝釋放的能量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蛋白質分解代謝隨之增強。例如,在長時間劇烈運動中,肝糖尿素的生成增加 4~5倍,這些提示了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消耗量增加。因此,可以認為運動性貧血是由于運動訓練時蛋白質需要量增加所致,在攝入蛋白質不足時一段時間后便會引起貧血。從長期對我省優(yōu)秀運動員的監(jiān)測結果得知,運動員每公斤體重攝入蛋白質低于 1.5g時,就會出現運動性貧血。如果攝入 2g以上(動物性蛋白占 25%以上)即可預防因蛋白質攝入不足引起的貧血。青少年運動員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蛋白質需要量更大,更容易發(fā)生,尤其農村青少年。
2.1.2 鐵攝入對血紅蛋白的影響
運動訓練過程中鐵的供給也是影響 Hb的主要因素。正常成人體內含鐵約 3g~5g,其中 60%~70%存在于 Hb中,3%在肌紅蛋白中,酶系統(tǒng)中只占 10%,其余 26%~36%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組織中。運動員需鐵量高于常人,并隨著運動時間、強度和環(huán)境因素而變化。運動員普遍存在鐵營養(yǎng)狀態(tài)不良,尤其是耐力性項目運動員,女運動員和青少年缺鐵狀況尤為突出,易出現缺鐵性貧血。以上情況的運動員大致可分成兩種原因:(1)Fe丟失量過大,運動員在訓練中汗 Fe的丟失較正常人多。據有關文獻報道:長跑、競走、足球等運動員每日汗液中丟失的鐵約 14mg,女運動員就更為顯著;(2)Fe吸收和攝入不足,據有關文獻報道:長跑運動員丟失 Fe量為常人的 2倍。而對鐵的吸收水平僅為常人的一半。患鐵缺乏癥的運動員吸收飲食鐵的能力低于非運動員鐵缺乏癥者。其原因是運動員普遍飲食結構不合理、膳食不平衡、攝入脂肪過多、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攝入不足、鐵吸收以及利用不足,這種現象女運動員尤為突出。
2.1.3 紅細胞溶血對 Hb的影響
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由于收縮肌的擠壓、機械的摩擦及血液在快速流動中紅細胞的擠壓、碰撞使部分紅細胞膜破裂受損引起溶血現象,從而導致 Hb下降[5]。為了防止紅細胞膜受損,在訓練中要采用一些辦法來保護紅細胞膜免受損傷。
2.1.4 尿蛋白對 Hb的影響
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隨著運動量、強度的加大,出現尿蛋白現象。尤其在中長跑、競走、自行車、游泳運動員表現較為突出,這些都直接影響 Hb的下降。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尿蛋白質總量 120mg以下,約為40mg~80mg,安靜狀態(tài)下運動員的尿蛋白含量與一般常人無差別,運動引起尿蛋白增加的現象稱為運動性尿蛋白。運動性尿蛋白中的蛋白質主要來自血漿蛋白,安靜時尿蛋白中血漿蛋白占 57%,運動后可增加到82%,造成運動后尿蛋白增加原因是運動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使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毛細血管上升,濾過分數增加,使腎小球濾過較大分子量的蛋白質較多所致。
2.1.5 運動員最理想的血紅蛋白值
耐力性項目運動員血紅蛋白值越高促使結合氧量增多,輸送氧多有助于有氧代謝過程。但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壓積和血液粘稠度成正相關,所以血紅蛋白增加過多時,血液粘稠度和紅細胞壓積過高不利于血液循環(huán)[6]。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血紅蛋白越高越好。在這其中存在一個最適宜的數值,目前認為最適宜的紅細胞壓積為 45%左右,這時,血紅蛋白大致為 16g/100ml左右。在運動時,紅細胞壓積可增至 50%~60%,血紅蛋白可高至 17g/100ml~18g/100ml,因此,把運動員血紅蛋白的理想值定為 16g/100ml。這時運動員表現出良好有氧代謝能力的血紅蛋白值。
據資料表明,當運動員血紅蛋白下降 10%時,成績下降人數占 50%,血紅蛋白下降 10%~15%,72%人數成績下降;國外也提出,當血紅蛋白下降 20%,運動員成績普遍下降。
由于運動員運動量大,能源物質消耗多,對其進行合理的營養(yǎng)補充是保證良好身體機能狀態(tài)所必需的。經在運動隊的多年實踐,對保持運動員理想血紅蛋白值有明顯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海文血原:海文血原是采用優(yōu)質的海文螺旋藻粉精制而成。通過實驗說明能提高造血機能,對失血性貧血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缺鐵性貧血的人臨床觀察中,能明顯提高血清鐵、血清鐵飽和度和血清鐵結合力,對缺鐵性貧血有效,在青少年運動員中應用也說明可改善體內鐵儲備,提高血清鐵含量,使血紅蛋白提高。海文血原對機體免疫能力增強也有好處。(2)精華口服液(1.6-二磷酸果糖口服液):采用生物活性分子 1.6-二磷酸果糖為基本成分制成。它可以促進紅細胞內ATP、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對組織缺氧、缺血起保護作用,運動員服用后紅細胞數量增加,紅細胞膜韌性增加,紅細胞Na+K+-ATP酶活性明顯提高。(3)鐵制劑:琥珀酸亞鐵、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等的制劑。對明顯缺鐵性貧血的運動員應給予補充,并同時再注意增加維生素 C、蛋白質等食物等。
本文主要詳細地闡述了要想培養(yǎng)一個專業(yè)優(yōu)秀運動員就應從選材開始,逐漸進行科學訓練,通過各種生理生化指標有效控制運動訓練過程,掌握一些高效能的恢復手段,使運動員保持良好的機能狀態(tài),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運動員自身的需要,科學的訓練和恢復有機結合,使運動員的訓練成績穩(wěn)定提高,最終在比賽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
[1] 梅振耀.科學訓練、不斷創(chuàng)新、再攀高峰[J].中國跳水科技,1994(1):236-238.
[2] 朱靜華,叢林.更新訓練理念,提高訓練效果[J].田徑,2006(3):22-24.
[3] 林玉亮.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進展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3):75-78.
[4]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5] 馮連世,李開剛.運動員機能評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標測試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6] 張愛芳.實用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鐘 聲
A study on scientific sports tra in ing
CHANGLi-bin
(W inter SportsDepartment,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2,China)
Scientific training is key to the improvementof athletic performance.Thispapermainly describes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from athlete selection,trainingmonitoring and nutrition recovery,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aches.
sports training;scientific training;exploration
G804.23
A
1009-3907(2010)06-0033-03
2010-04-21
常莉彬(1968-),女,遼寧興城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運動訓練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