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陳澤新
(1.東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長春130024;2.長春大學(xué)光華學(xué)院中文系,吉林長春130117)
《逸周書》動詞的語法分類
周 英1,陳澤新2
(1.東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長春130024;2.長春大學(xué)光華學(xué)院中文系,吉林長春130117)
在對《逸周書》動詞進(jìn)行窮盡性統(tǒng)計的基礎(chǔ)上,將其821個動詞做了分類。從語法分類可以看出它們的時代特點(diǎn),即相對于甲骨文類型已經(jīng)非常齊全;相對于中古漢語動詞總量較小,每類動詞也相應(yīng)較少。助動詞、特殊動詞的小類中,古漢語中有的先秦漢語也都具備。中古漢語動詞總量上千,每小類動詞也更豐富,如助動詞中可能類的“得”、“耐”、“而”,意愿類的“肯”、“愿”,必要類的“應(yīng)”、“當(dāng)”等,但在《逸周書》中都沒有出現(xiàn)。
《逸周書》;動詞;助動詞;基本動詞;特殊動詞;普通動詞
從語法角度上對動詞進(jìn)行分類的方法在學(xué)界分歧很大,少則分兩類,多則分九類。這些分類凝聚著學(xué)者們的智慧和精力,各有標(biāo)準(zhǔn),自成體系,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理論基礎(chǔ)。但這些分類方法基本上是以描寫為主,對于我們的研究并不是很適應(yīng)。筆者認(rèn)為,李佐豐《先秦漢語實(shí)詞》中采用的語法分類對于先秦典籍《逸周書》[1-2]十分適用,本文借鑒了他的標(biāo)準(zhǔn),同時將他的“能愿動詞”的說法改為了“助動詞”。具體操作步驟:(1)將動詞分為助動詞和基本動詞; (2)將基本動詞分為普通動詞和特殊動詞[3]。
助動詞,是幫助基本動詞完成語法表達(dá)的一類動詞,是“輔助性的動詞”。《逸周書》中共有12個助動詞,可分為三類。
2.1 可能類
可能類表示有這樣的能力或可能,有“可”、“能”、“克”、“堪”(龕)、“來”、“則”、“可以”、“足以”等8個。
例1.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fā)而后下車。(克殷36)例2.害小不堪·柯引,維德之用。(小開23)
例3.朕則生汝,朕則刑汝,朕則經(jīng)汝,朕則亡汝,朕則壽汝,朕則名汝。(周祝67)
2.2 意愿類
意愿類表示想要,有“敢”、“欲”等。
例1.旁匡于眾,無敢有違。(大匡11)
例2.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設(shè)其利,而民自至。(大聚39)
2.3 必要類
必要類表示必須、應(yīng)該、必然,有“宜”、“必”等。
例1.宜協(xié)其務(wù),務(wù)應(yīng)其趣。(程典12)
例2.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度訓(xùn)1)
3.1 特殊動詞
特殊動詞主要表示判斷、比較、存現(xiàn)、使令等關(guān)系,數(shù)量不多,但一般出現(xiàn)頻率較高。這類動詞與普通動詞主要的不同,是可以用謂詞性短語、主謂短語、“之”字短語(主語、謂語之間加“之”構(gòu)成的短語)作主語?!兑葜軙分械奶厥鈩釉~一共有18個,可分為四類:
3.1.1 表示判斷
表示判斷的,稱判斷動詞,也稱系動詞。有“維”、“為”、“乃”、“曰”、“謂”、“是”、“非”等7個。
例1.政維今,法維·古。(常訓(xùn)3)
例2.若不樂乃所惡也。(度訓(xùn)1)
例3.國,君之有也,吾則外人。(殷祝66) 3.1.2 表示比較
表示比較的有“如”、“若”、“似”等3個。
例1.正人莫如·有極,道天莫如無極。(命訓(xùn)2)
例2.穢人前兒,前兒若彌猴,立行似小兒。(王會59)
3.1.3 表存現(xiàn)
表存現(xiàn)的有“有”、“唯”、“無”等3個。
例1.宮室城廓修為備,供有嘉菜。(糴匡5)
例2.樂唯鍾鼓,不服美。(糴匡5)
3.1.4 表使令
表使令的有“使”、“命”、“令”、“俾”(卑)、“校”(借為教)等5個。
例1.均行眾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大匡11)
例2.七見親所親,勿與深謀,命友人疑。(酆保21)
例3.俾民畜,唯牛羊,與民大疾惑,殺一人無赦。(糴匡5)
3.2 普通動詞
普通動詞主要表示行為、活動、狀態(tài)、變化等?!兑葜軙分羞@樣的動詞一共有791個,是動詞的主體部分。行為、活動、狀態(tài)、變化等主要是陳述人、物,所以普通動詞通常用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作主語。
根據(jù)賓語的特點(diǎn),可以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根據(jù)主語和賓語的特點(diǎn),可以區(qū)分為狀態(tài)動詞和行為動詞兩大類。
3.2.1 及物動詞
可以帶直接賓語是及物動詞的特點(diǎn)。及物動詞是意義外向的動詞,就是說及物動詞所表示的行為、活動可以支配或經(jīng)常指向主語之外的某個人、物。
例1.度小大以整,權(quán)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度訓(xùn)1)
例2.城高難平,湮·之以土。(小開武23)
例3.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作雒48)
3.2.2 不及物動詞
不及物動詞是意義內(nèi)向的動詞,即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變化除了陳述主語之外,通常并不支配或指向其他的人、物。不及物動詞的特點(diǎn)是不可以帶直接賓語。
例1.靡草不死,國縱盜賊(時訓(xùn)52)
例2.倫不騰上,上乃不崩。(寶典29)
3.2.3 狀態(tài)動詞
狀態(tài)動詞表示非自主的狀態(tài)、變化,都屬于不及物動詞。特點(diǎn)是不帶賓語,它們的主語是“當(dāng)事主語”。
例1.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克殷36)
例2.是故,天下一旦而定,奄有四海。(允文7)
3.2.4 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表示自主的行為、活動,特點(diǎn)是在不附加什么條件的情況下,主語一般都是施事主語。及物動詞都是行為動詞。
例1.王乃命三公九卿及百姓之人(酆保21)
例2.施度于體,不慮費(fèi),事利于國,不計勞。(武紀(jì)68)
部分不及物動詞也是行為動詞,如“入”、“反”。
例1.武王答拜,先入。(克殷36)
例2.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太子晉64)
《逸周書》一共821個動詞,從語法分類可以看出它的時代特點(diǎn):相對于甲骨文類型已經(jīng)非常齊全,相對于中古漢語動詞總量較小每類動詞也相應(yīng)較少。助動詞、特殊動詞的小類中,古漢語有的,先秦漢語也都具備。中古漢語動詞總量上千,每小類動詞也更豐富,如助動詞中可能類的“得”、“耐”、“而”,意愿類的“肯”、“愿”,必要類的“應(yīng)”、“當(dāng)”等,但在《逸周書》中都沒有出現(xiàn)。
[1]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xùn)校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2]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bǔ)注譯[M].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6.
[3] 李佐豐.先秦漢語實(shí)詞[M].北京:北京廣播學(xué)院出版社,2003:23-45.
責(zé)任編輯:柳 克
Grammatical classification of verbs in Yizhoushu
ZHOU Ying1,CHEN Ze-xin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Chinese Department,Guanghua Colleg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Based on the exhaustive statistics of verbs in Yizhoushu,this article classifies 821 verbs.From grammatical classification,we can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at is,relative to oracle,the class is very complete and relative to middle ancient Chinese,the total amount of verbs is small and the amount of every class is relevantly small.Pre-Qin Chinese includs all auxiliary verbs and special verbs of ancient Chinese.The total amount of middle ancient Chinese verbs i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and every verb minor sort is more abundant,such as,“de”,“nai”and“er”in modality of possibility,“ken”and“yuan”in desiderative verbs,“ying”and“dang”in necessary verbs and so on,but they can not be found in Yizhoushu.
Yizhoushu;verb;auxiliary verb;basic verb;special verb;common verb
H141
A
1009-3907(2010)07-0043-02
2010-04-06
周英(1986-),女,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語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