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宜興 214200
宜興紫砂壺的文化現(xiàn)象漫談
王春明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宜興 214200
宜興紫砂壺利用獨特的紫砂陶土、色泥制作出古樸秀美、琳瑯滿目,又富有江南風味的工藝品,是宜興所獨有的地域文化元素。也與大的社會經濟、文化氛圍、文人參與相關聯(lián)。
宜興;紫砂壺;文化
“茗注莫妙于砂壺”,紫砂文化以其古樸典雅的文化內涵和深沉莊重的藝術形態(tài)著稱于世,在茶文化中獨樹一幟。
隨著紫砂壺收藏熱的興起,藏壺、玩壺者漸多,由于紫砂壺市場的不規(guī)范,很多藏家道聽途說,盲目跟風現(xiàn)象嚴重?!叭绻麕е稒C的心態(tài)收藏,肯定是不行的。玩出紫砂文化才是最關鍵?!爆F(xiàn)在市面上有一些較為低檔的紫砂壺,為了使顏色更加豐富而美觀,在泥料中添加一些化工顏料,經過上千度的高溫燒成,雖然對身體無害,但不是收藏者所需要的。
過去的紫砂藝人,他們長期扎根在民間,但尊師重教,尚禮崇仁,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卻能把老百姓的許許多多美好的愿望與心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說新石器的彩陶文化;不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不說戰(zhàn)國時代的帛畫;不說秦朝的漆器、瓦當;不說漢代的畫像磚、石。單說逐漸趨于簡約、質樸風格的明代家具文化元素,家具的簡約裝飾風格被借鑒應用到紫砂器的造型裝飾中。第一次把紫砂推向成熟,特別是明嘉萬年間,一批官府文人、書畫名家對紫砂的喜愛,促進了紫砂器的繁榮與發(fā)展。
在明代,文人對紫砂壺的評價是極高的。周密《宜都壺記》說;“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薄蛾柫w名壺》說:“臺灣郡人,……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十年,值金一笏。”《桃溪客話》載:“陽羨名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同價?!泵鞔话押米仙皦兀踔量傻种腥艘患抑a,常與黃金爭價。至今,紫砂名壺甚至成為一些人一生追求、尋覓的目標。
當時的宜興無其他原料(染色劑是20世紀初從海外的“泊來品”)可供配制,只有使用紫砂原礦作為原料進行配制來制作紫砂壺?,F(xiàn)在這些技術已被運用到紫砂泥料的配制上,使紫砂藝術有了新的發(fā)展。
有人曾問我紫砂壺到底美在哪里?我說紫砂壺之美是以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有“陶都奇葩”之稱。具體地講,可簡單歸納為這幾個方面的美;有造型美、材質美、工藝美、適用美,同時還有品位美。
作為壺藝,它集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于一身,園器骨肉亭勻,珠圓玉潤;方器線面挺括,輪廓分明;筋紋器節(jié)奏有序,紋理精巧;塑器肖形狀物,理趣兼?zhèn)?,體現(xiàn)了高度的美學法則。特別是在裝飾上展現(xiàn)出多體書法的詩詞歌賦、花鳥山水及圖案人物等等,使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與壺藝融為一體,更增添了無跡而神的韻味,使人飲茶之余,油然產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當代紫砂壺,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空前的發(fā)展。新一代富有開拓精神的陶藝師在茁壯成長,他們的作品構思新穎、技藝精湛,展現(xiàn)出百品競艷的時代氣息,把紫砂壺藝術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給愛壺者和收藏家更多更美的享受與選擇。
[1]李治元.中國茶壺大觀[M].臺北:臺灣長春樹書,1985年版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
[3]染白泉.國寶大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
book=70,ebook=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