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408100)
譚曉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究和理清在這種結合中產生的重大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是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必然前提,也是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基礎。對此,近年來,學術界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擬對近十年(2000—2009年)來國內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梳理和評析,以便進一步深化研究、推進實踐。
持兩大理論成果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包括兩個方面,但對于兩方面具體內容的劃分,學者們看法不一。
觀點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早在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以黨的十五大報告為指導,從2000年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學術界普遍認為,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80多年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1-7]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鍛造出毛澤東思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黨又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鍛造出鄧小平理論。[8-9]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以新民主主義理論為核心。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這兩大理論成果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時代特征和中國氣派,都極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使馬克思主義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觀點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以黨的十七大報告為指導,2007年黨的十七大后,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概括,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呈現出兩種形態(tài),即實踐探索的成果和理論探索的成果,實踐層面的成果指的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條正確道路,理論層面的成果指的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科學理論。以理論聯系實踐為原則,從實踐與理論的角度,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0]這也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多年的偉大歷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實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11]有學者認為,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和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在黨的代表大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的準確描述。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三大理論成果,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來形成的科學發(fā)展觀等重要戰(zhàn)略思想,都被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科學理論體系之內。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的實際相結合,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對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歷史課題的集中探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重大飛躍的實現,總體上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可以概括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12]
觀點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就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十七大之后,還有學者認為,按照理論內容及其主題來劃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個方面。原因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圍繞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開展活動,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開辟了兩條道路,創(chuàng)立了兩大理論體系。第一次飛躍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理論成果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其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也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其關鍵詞是革命。第二次飛躍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其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歷史任務是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其關鍵詞是發(fā)展?!保?3]
持三大理論成果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黨的十六大至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隨著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并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以來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除一部分學者仍然堅持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外,有一部分學者則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第三大理論成果。
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高度、新層次、新境界,產生出新成果。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階段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14]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發(fā)展的開放性,不僅使它在發(fā)展中具有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在實踐中,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所實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15]在全球化態(tài)勢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中,對時代特征和國內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帶領全黨在實踐和理論的探索中,不斷回答和解決時代性問題,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做出了重大理論貢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大理論成果,即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和境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中形成了這三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理論成果。[16-19]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fā)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發(fā)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所謂兩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這三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它們都是實事求是的產物,具有相同的實現主體和特點,但它們在不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論結論,依據不同的生存境遇,解決了不同的時代課題。[21]這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一代又一代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階段,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推向前進。[22]
持四大理論成果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
自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十七大對科學發(fā)展觀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闡述后,學術界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并與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按照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來劃分,可分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四大理論成果,這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先后產生的四大理論成果。這四大理論成果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給我們以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23-24]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基本內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其中學者們的差異性看法,并非是隨意簡單的更改,而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發(fā)展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更深層次的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同時,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發(fā)展現實來看,在當今中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余曙光.毛澤東鄧小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2000,(2).
[2][9]羅喜江,林春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VOL22,(4).
[3]周新輝,趙金鵬.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1),(總95).
[4]張賢華,韓裕慶.兩次飛躍共性探討.廣西社會科學,2002,(2),(總86).
[5]謝相勛.馬克思主義與“與時俱進”.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12,VOL18,(8).
[6]馮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之比較研究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發(fā)展歷程.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6,VOL19,(2).
[7]韓梅.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兩面?zhèn)ゴ笃鞄?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總41).
[8]陳利民.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之所在——學習江澤民七一講話的體會.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1.9,VOL17,(3).
[10]閻樹群.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兩種形態(tài).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VOL37,(2).
[11]何臘生.關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的思考.湖北社會科學,2009,(6).
[12]涂小雨.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關系.毛澤東思想研究,2008.5,VOL25,(3).
[13][24]張興亮,葉寶娟,付小清.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安徽文學,2009,(4).
[14]安貞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惠州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4,VOL23,(2).
[15]余品華.略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總97).
[16]劉秀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3.3,(2),(總79).
[17]萬春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再認識.理論學習,2003,(4).
[18]周振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篇章——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河北學刊,2004.7,VOL24,(4).
[19]紀德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實踐意義.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9.
[20]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6).
[21]劉淑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之比較.理論探討,2007,(5),(總138).
[22]肖浩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三大成果.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VOL9,(4).
[23]尚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四大理論成果的特點、經驗及啟示.法制與社會,2009.8,(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