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珠江學院 外國語系,廣東 從化 510900)
《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提到,每一分鐘都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看電影。電影,自從其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休閑方式,在文化交流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人們現(xiàn)在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因此,為了能夠理解和欣賞來自其它國家的電影,電影翻譯隨之而生,同時也越來越得到翻譯學者和翻譯人員的重視。電影翻譯可以分為兩種,即配音和字幕翻譯。曾經(jīng)在新浪網(wǎng)上有一項調(diào)查,關(guān)于人們更傾向于看配音的電影還是字幕翻譯的電影。有1178人參加,其中70.37%的人傾向于字幕翻譯。此外,從制作過程及經(jīng)濟效益上來看,字幕翻譯相對于配音來說更為簡易和經(jīng)濟。因此,字幕翻譯更為受到翻譯學者的重視。
然而,字幕翻譯因其特殊性,與普通的文本翻譯不盡相同。本文將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對電影字幕的翻譯進行分析。
所謂字幕翻譯,就是指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電影中的對話翻譯成目的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的是,傳統(tǒng)翻譯是文本之間的轉(zhuǎn)換,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即單符號的轉(zhuǎn)換;而字幕翻譯屬于多媒體翻譯的一種,它所涉及到的符號不僅僅是語言符號,還涉及到圖像畫面、聲音等多種符號。
傳統(tǒng)翻譯所受到的主要限制即文本性限制,而字幕翻譯是在電影多元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一種符號轉(zhuǎn)換,它受到文本、時間、空間等多種限制。
第一,時間上的限制。字幕必須與影視中的畫面(主要是人物動作)及聲音頻道(主要是人物對白)同步,只要畫面及對白改變,字幕也需隨之立即改變,一般來說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為兩到三秒。
第二,空間上的限制。傳統(tǒng)文本翻譯一般對空間沒有限制,但字幕通常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其空間有限,因此對字幕的字數(shù)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來說字幕為一到兩行,這就要求字幕不能過長,要用盡量少的字數(shù)來再現(xiàn)原對白的信息量。
第三,字幕還具有瞬間性。在閱讀文本翻譯時,如果遇到較為隱晦或難以理解的文字,讀者可以停下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理解,或回到前文輔助理解,然而,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不能將電影停止或回到之前的情節(jié),這對字幕翻譯的語言表達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譯者不能使用過于復雜的結(jié)構(gòu)或者過于隱晦的措辭,因為觀眾在顧及畫面和字幕的同時,只有兩到三秒的時間理解字幕所表達的語義。
第四,所謂譯制片必然是跨地區(qū)跨國家的,這就意味著字幕翻譯也是跨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傳統(tǒng)文本翻譯中的文化障礙的處理方法之一就是備注。但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備注不是字幕翻譯的解決辦法。因此,譯者在處理字幕翻譯中的文化障礙時,需要對原文進行簡化,歸化、甚至刪減處理,以免對目的語觀眾造成信息理解障礙。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電影字幕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然要對原文進行修改、簡化,甚至刪減等各種處理方法,這樣所得出的譯文并沒有做到忠實于原文,與原文在信息量上也沒有做到對等,但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來看,這樣的翻譯具有其特殊的翻譯特點和翻譯目的。
1971年,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就在她的專著《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最先提出了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歷經(jīng)幾代學者的發(fā)展,諾德(Nord)在《目的性行為》一書對功能派的理論進行了整理。目的論認為,翻譯不僅僅是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在特定語境下有目的性的人類行為,而翻譯這個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則是翻譯目的(Skopos)。在目的論中,翻譯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也就是譯文在目的語境的作用或是功能,因此在這里我們稱之為“譯文目的”。譯者根據(jù)譯文目的選擇翻譯策略,直譯或意譯;對譯文的評析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標準,如是否忠實于原文或形式是否對等,而是看譯文是否起到了預定中的作用。在目的論看來,只要譯文能夠起到預定中的作用,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甚至對信息進行一定的增減都是有必要的(Nord,2001)。
筆者將對《傲慢與偏見》的部分文本翻譯及部分字幕翻譯進行比較,以分析字幕翻譯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文本翻譯的譯文來自1990年王柯一的譯作,字幕翻譯的譯文則來自于1995年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該影片。
簡化法,也就是Gottlieb書中所提到的壓縮法,指在不影響譯文信息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縮短譯文(Gottlieb,1993)。
(4.1-1)Well,I hope you’ll get over it,and live to see many young men of5000 pounds a year move here.
a)不過我希望你這毛病會好起來,那么,像這種每年有四千鎊收入的闊少爺,你就可以眼看著他們一個個搬來做你的鄰居了。(文本翻譯,下同)
b)希望你能挺過去,活著看每年一大把身價5千磅的青年到這兒來。(字幕翻譯,下同)
(4.1-2)I deserve neither such praise nor such censure.I am not a great reader and take pleasure in many things.
a)這樣的夸獎我不敢當,這樣的責備我也不敢當,我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讀書人,很多東西我都感到樂趣。
b)我當不起這樣的稱贊或指責。我沒有飽讀詩書,也對很多事有興趣。
字幕的目的就是使觀眾通過字幕對電影的情節(jié)進行了解,從而理解及欣賞電影,因此只要字幕,提供了足夠的信息量就已經(jīng)達到了這一目的。而字幕由于出現(xiàn)在熒幕下方,存在空間限制,對字數(shù)有嚴格的限制,再加上字幕停留在屏幕上的時間極短,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的閱讀量非常有限,因此,字幕也不宜過長。上文的兩個例子中,譯文a都比譯文b長,但信息量卻一樣,因此,譯文b雖不如譯文a有文采,但并沒有影響讀者的理解,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譯文b完成了譯文所應具有的基本功能。
融合法也是字幕翻譯中經(jīng)常采用的翻譯策略。所謂融合,也就是把兩個或三個句子融合成一個句子。
(4.2-1)Country manners? I think they’re charming.
a)你是指鄉(xiāng)土人情嗎?我覺得挺可愛的。
b)我倒覺得鄉(xiāng)土人情很可愛。
(4.2-2)So that is his design in settling here? To marry one of our daughters?
a)所以說這就是他搬到這里的目的?就是為了娶我們其中一個女兒?
b)這么說他搬到這兒的目的就是為了娶咱們女兒?
傳統(tǒng)翻譯標準要求譯文盡可能地遵循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從而再現(xiàn)原文的行文風格及特點,而隨意改變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則被認為是不忠實于原文。從上文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到,譯文a都完全地按照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翻譯為兩個句子,而譯文b都無一例外地將兩個句子融合成了一個句子。從傳統(tǒng)文本翻譯理論來看,譯文b并未重視于原文的寫作風格,然而,目的論認為,只要譯文達到了其應有的功能,對原文進行必要地修改是允許的。譯文b雖然改變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但信息量完整,而且仍然體現(xiàn)出了原文的感情色彩,使觀眾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到完整的信息,從而有更多的時間欣賞電影的畫面部分。
電影翻譯通常要求用最少的字來表達所必需的信息量,因此,增補法在字幕翻譯中較少被用到。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基于電影翻譯的特性,需要增加必要的信息量,以便觀眾在觀看電影時,減少信息缺失的情況。
(4.3-1)Denny is coming! It’sonly supper and cards.
a)丹尼也去的。只是吃晚飯玩牌。
b)丹尼也去的。只是吃晚飯玩牌,但我們會很好玩的。
(4.3-2)As to the other two gentlemen,I shall venture to think of them both as I did before.
a)至于對其他兩位先生,我的看法依舊沒有改變。
b)至于對威卡與達西兩位,我的看法依舊沒有改變。
一般來說,人們都把看電影作為一種休閑方式,在觀看時,觀眾并不會認真去揣摩或刻意去記住某些細節(jié),因此,除了畫面之外,字幕是使觀眾流暢地看完整部電影的重要部分,字幕應該將畫面及前后的信息量串起來,避免觀眾花過多的時間去揣摩某段字幕的意思或出現(xiàn)信息斷層。在文本翻譯的情況下,由于文本中有敘事旁白,并且觀眾可以自由翻閱前文,往往并不需要這種增補。在例子(4.3-1)情景中,是說話者Lydia邀請朋友Wickham去她姑姑家玩,譯文b通過增加“但我們會很好玩”使讀者很容易就明白Lydia說這句話的目的。例子(4.3-2)將兩位先生的名字具體譯出,也避免了觀眾在回想“其它兩位先生”是誰這個問題上花太多時間,使觀眾迅速進入接下來的情節(jié)。因此,這些字幕在翻譯中,雖然對原文的信息進行了增補,但所增加的信息量使觀眾更好地欣賞電影,在目的論看來,這樣的譯文在完成譯文功能上更勝一籌。
由此可見,隨著翻譯媒介的多元化,傳統(tǒng)的僅限于文本間的文字轉(zhuǎn)換的翻譯標準已經(jīng)不能作為多媒體翻譯的唯一標準。字幕翻譯不僅僅是文本的轉(zhuǎn)換,而是受到時空等多方面的限制。本文從目的論出發(fā),對電影《傲慢與偏見》的部分字幕翻譯策略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相比傳統(tǒng)翻譯理論,目的論能夠更有效地對字幕翻譯這種實用性翻譯進行指導與評析。
[1]程季華.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
[2]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中國翻譯,2001,(4).
[3]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4]趙春梅.論譯制片翻譯中的四對主要矛盾.中國翻譯,(4).
[5]Austin,J.Pride and Prejud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6]Gambier,Y.&Gottlieb,H.(eds.)(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
[7]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