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媛
(保定市解放軍第二五二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淺談肌肉注射硬結產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楊麗媛
(保定市解放軍第二五二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肌肉注射;硬結;防治方法
多年來,肌肉注射被認為是一種常用的給藥途徑,但肌肉注射后局部會產生硬結,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fā)癥。注射藥物分溶液、油劑、混懸液、結晶、粉劑等,患者因胖瘦不同、男女不同、老少不一,肌肉和脂肪層的厚薄都存在差異,注射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長短適宜的針頭并注意把握進針的深度。由于肌肉注射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注射后出現疼痛,藥物吸收不完全,易造成血管、神經或組織損傷,出現局部瘀血、感染、硬結等。甚至有報道臀肌注射后軟組織內形成皮下鈣石者,需經手術取出,給患者造成很大痛苦。
1.1 硬結產生的機制
中醫(yī)理論認為,肌肉注射后硬結是因經脈運行受阻、氣滯血瘀所致[1];由于肌肉內注入大量藥液,導致血行不暢,久而久之則形成血瘀而成硬結[2]。西醫(yī)理論認為,在注射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致肌纖維受損、變性、萎縮,結締組織大量增生形成硬結[3]。
1.2 硬結產生的主要原因
硬結的形成與藥物因素、操作因素、患者的機體因素及其心理因素有關。
1.2.1 藥物因素 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很小,如普魯卡因青霉素油劑、黃體酮油劑等藥粘稠度大、不溶于水,難以擴散吸收,常在注射處因吸收緩慢形成硬結;氯喹、地高辛等藥在注射部位極易析出藥物結晶,難以吸收,形成硬結。若將青霉素鉀鹽溶解于苯甲醇(現已淘汰)內,肌肉注射后容易形成硬結,引起肌肉萎縮。另外,有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青霉素鉀鹽、氯霉素、鏈霉素、林可霉素、氨茶堿、硫酸阿托品、治療貧血的鐵劑等,肌肉注射后局部容易出現硬結、疼痛。由于肌注藥物的理化性質、pH值、劑量、濃度以及個體對藥物的吸收不同,肌肉注射時深度不夠或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等因素,都會影響藥物吸收的速度。藥物吸收速度越慢,則在局部越容易形成硬結。
1.2.2 操作因素 護理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動作粗暴;在同一部位反復、多次注射,針頭的刺激,使肌纖維逐漸萎縮、變性。有關資料表明,即使藥物注入肌層,若反復、連續(xù)在同一處注射超過14次,可致肌纖維受損、變性、萎縮,同樣易形成硬結[4]。注射深度不夠,藥物注入脂肪層而未到達肌層,脂肪層內血管分布少,藥物在此停留時間長,結晶析出刺激組織引起組織增生,包繞結晶體形成硬結。注射過程中若帶有微粒,如玻璃屑、橡皮粒、纖維、蠟粒,尤其是肉眼可見的顆粒更容易導致硬結的產生[5]。這些微粒作為異物刺激機體防御系統(tǒng),引起巨噬細胞增殖而形成硬結[6]。注射時迅速推藥,致使組織間隙承受不了較大的壓力引起撕裂性損傷,造成硬結[7]。
1.2.3 患者的機體因素 長期臥床患者,由于血液循環(huán)差,注射時也易形成硬結?;颊唧w質差、營養(yǎng)不良也是形成硬結的原因之一。躁動不安的患者,尤其是患兒,注射時針頭來回移動,注射深度不夠,易形成硬結。肥胖患者也易發(fā)生皮下硬結,因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豐富,在注射時由于進針深度不夠而將藥液注入脂肪層中,脂肪層中毛細血管較少,不利于藥物吸收,所以肥胖患者較身體消瘦、長期鍛煉、皮下脂肪薄的患者易發(fā)生硬結。
1.2.4 患者的心理因素 患者恐懼、精神緊張造成肌肉緊繃,藥物不易吸收,形成硬結[8]。
在臨床操作中,針對以上硬結形成的原因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避免非規(guī)范操作,防患于未然。
(1)了解肌注藥物的藥理作用以及對肌肉組織的結構、生理、生化、內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避免濫用肌注法。必須肌注時,宜避免或少用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對難以吸收的藥物應限制注射用量。
(2)掌握好準確的肌注深度,以保證藥物注入肌層。一般情況下,應根據患者的體型選擇針頭。此外,避免連續(xù)在同一處反復、多次注射。
(3)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肌注操作技術,增強無菌觀念,防止肌注時微粒污染。
(4)改善局部血運,肌注后囑患者及其家屬注意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對長期臥床患者,必要時給予局部按摩或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肌注藥物的吸收,防止硬結形成。
(5)操作時宜選用銳利的針頭,注射點要盡量分散,遇有長時間注射的患者可選用臀肌、股外側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交替注射。推藥時要緩慢,并且用力均勻,以減少對局部的刺激。
(6)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做好解釋和安慰工作,主動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
(1)在60~70℃的100ml熱水中加入50g硫酸鎂充分攪拌使之溶解,將紗布或毛巾放在藥液中浸濕、擰干,熱敷于硬結處,每3~5分鐘更換一次,持續(xù)20~30分鐘,每天3~4次。配合按摩效果更好。因為硫酸鎂能使肌肉松弛,血管擴張,有利于組織軟化和藥液吸收,比單用熱水袋熱敷效果更好。
(2)將一個新鮮土豆洗凈切開,削成 0.5~1.0厘米厚的比硬結處略大的片,敷在硬結處,然后用2條膠布固定。24小時后取下,硬結可明顯縮小。次日再同法貼一片,一般1~2片土豆可使硬結縮小。
(3)將新鮮的白蘿卜洗凈,橫切成3毫米厚的平整薄片,貼敷在硬結部位,上蓋塑料薄膜或尼龍膜,再用膠布固定。每天一次,堅持數日必有效果。
(4)將新鮮雞蛋清倒入消毒的脫脂棉球上(吸飽滿),敷于硬結處,再蓋上紗布并用膠布固定。每天一次,數日見效。
(5)取冰片2g,加入75%酒精200ml溶解,用干凈布蘸藥液輕輕擦患處,每次5~10分鐘,連續(xù)用藥3~5天見效。
(6)根據硬結大少,取鮮仙人掌一片,去掉表面小刺,用小刀剖開,貼于患處,用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1次,一般貼1~2次即愈。
(7)取生大黃、芒硝適量,研成細末,按1∶1比例用食醋調成糊狀備用。用時取少許涂在消毒紗布上,敷于患處,外以塑料紙包裹,膠布固定。每4小時換藥1次,每日2次,一般3天左右硬結可消失。
(8)取紫草10g,浸泡于100ml麻油(或其他食用植物油)中,放置6小時后將紫草油涂敷在硬結處,面積超過硬結周圍1~2厘米,用塑料薄膜覆蓋,紗布固定包扎,每天2~4次。若早期用藥,24小時內可使硬結消失。
(9)用獨角膏外敷硬結處,每天1次。
(10)用傷濕膏外貼硬結處,再用熱水袋熱敷10~15分鐘,每天1~2次,一般3~5天(孕婦禁用)。
(11)用云南白藥、米湯、醋調成糊狀,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次,連用3~5天。
(12)取七厘散適量,加白酒少許,調成稀糊狀,外敷患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連用5~7天。
(13)取中華跌打丸6g,用75%乙醇3~5ml制成膏狀,外敷硬結處,膠布固定,48小時換藥1次,一般換藥2~3次即愈。
(14)用艾葉30g,加水400ml煎煮,煮沸稍冷后,趁溫熱時用紗布浸濕,敷于硬結處,每隔3~5分鐘重新浸濕紗布,每次熱敷30分鐘,每日2次,連用3~5天。
[1]鞠敏.用馬鈴薯片治療臀部肌注后硬結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2,18(13):39.
[2]何榮蘭.中藥外敷治療注射性皮下硬結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醫(yī)藥,2003,(4):69.
[3]黃可,李平閣.云南白藥加白酒調制治療肌注硬結73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2):46~47.
[4]張麗君.鮮土豆片外敷治療肌注硬結40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3,19(9):30.
[5]尹賢嵐.肌注后硬結產生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11(1):49.
[6]李修榮,劉紅光.CT掃描臀肌、三角肌肌注后硬結、鈣化分析[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0,32(2):147.
[7]高虹,王耀芳,陳萍,等.肌內注射后引起局部硬結的預防及治療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0,13(11):698.
[8]李紅霞,屈虎蘭.如何預防肌肉注射引起的皮下硬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5(3):43.
R452
B
1671-1246(2010)0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