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偉 魏賾峰
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肩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無菌炎癥性疾病。該病多發(fā)于50歲左右的成人,尤以女性居多,故又稱“五十肩”之稱。起因可由輕度的扭傷、過勞、外傷或局部受寒史,但往往不能找到明顯誘因。其表現(xiàn)為肩部彌漫性疼痛、晝輕夜重、甚則夜寐痛醒、晨起稍事活動后,疼痛反而減輕。局部伴有壓痛,內收、外展、后伸等動作受到限制。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變組織產生粘連,功能障礙也隨之加重。該病病程長,且復發(fā)率高,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頗多、手段各異。本人在臨床上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方法治療75例肩周炎患者,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5例患者均以肩關節(jié)疼痛為主,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出現(xiàn)內收、外展、上舉及后伸困難。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齡在46~67歲間;病程1~21個月不等;發(fā)病部位左肩33例、右肩42例;按病因分型,風寒型14例、勞損型42例、外傷型10例、其他型9例。
1.2 診斷標準 年齡:多發(fā)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癥狀與體征:肩部疼痛,或痛及上臂或背部、疼痛夜間加重,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限,影響上舉、外展、內收、外旋、后伸等功能,后期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縮;X線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
2.1 針灸治療 主穴:條口透承山(雙側);輔穴:肩髃、天宗、肩髎、合谷、外關(均取患側)。
隨癥選穴:肩臂疼痛者加肩井、曲池;肩臂不能內收者加臂臑、肩貞;肩臂不能后旋及外展者加后溪、養(yǎng)老。
操作方法:①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用2.5~3.0寸毫針由條口穴向承山穴方向刺入,施以提插捻轉重瀉手法運針,進針約1.5~2.0寸,針感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運針同時令患者盡可能地做肩關節(jié)的上舉、外展、內收、外旋、后伸等動作,持續(xù)治療5 min后起針;②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進行輔穴及隨癥選穴針刺,得氣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之運針手法,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
2.2 推拿治療 取穴:肩前、肩髃、肩貞、肩井、天宗、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
手法:滾、按、點、揉、拿、搖、扳、抖、搓等。
操作方法:①患者取坐位,對患肩關節(jié)周圍及背部、上臂等肌群等處施以滾法、揉拿等手法,手法力度要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反復操作10 min;②點按肩前、肩髃、肩貞、肩井、天宗、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等穴位,操作5 min;③用搖、扳等手法做肩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使上臂依次上舉、前屈、后伸、外展、內收等數(shù)次,力求使肩關節(jié)的各種運動盡量達到最大范圍,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④雙手相對搓揉上肢10次,再以雙手握患肢手腕施以抖法10次,結束治療。推拿1次/d,隨針刺后進行。
以上針灸、推拿治療以10 d為一個療程,每療程完成后休息2~3 d。
3.1 療效標準 治愈:肩關節(jié)疼痛消失,前屈上舉150度、外展90度、內旋后伸達對側肩胛下角;顯效:肩部疼痛明顯減輕,前屈上舉120度、外展80度、內旋后伸達第10胸椎;好轉:肩部疼痛減輕,前屈上舉100度、外展70度、內旋后伸達第2腰椎;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功能活動均無改善。
3.2 效果評價 75例患者經1~4個療程治療,其中治愈46例、顯效19例、好轉10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祖國醫(yī)學認為,肩周炎是由于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失所養(yǎng),或因外傷勞損、感受風寒濕邪、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肩部導致疼痛和活動不利,所以治療上應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為原則。針刺選穴以手足三陽經為主,條口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其經脈循行于肩部;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有舒筋活絡作用,條口透承山,為遠端取穴、上病下治,且一針透兩經,可以疏通經絡,通利關節(jié);肩髃、天宗、肩髎宣痹通絡,合谷、外關疏風止痛,諸穴配伍,標本同治;針刺運針同時結合患者肩關節(jié)的活動,可加強疏經通絡作用,增進療效;推拿治療可以達到舒筋活血、通絡止痛、滑利關節(jié)、撥離粘連的效果,同時增強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促進炎癥介質及代謝產物的消散吸收。針刺推拿相互結合,能進一步增強療效、縮短病程。應用本法治療肩周炎療效肯定,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