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軍 陳道明 劉亮
自1987年Mouret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來,腹腔鏡手術得到迅猛發(fā)展,并且在我國得到普及并推廣。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基層醫(yī)院得到廣泛發(fā)展和應用。在早期傳統(tǒng)的LC手術中,主要是運用鈦夾夾閉膽囊管和膽囊動脈。最近幾年的醫(yī)學研究顯示[1],鈦夾并不會對人體造成過多的傷害,但少數(shù)情況會導致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尤其是金屬夾長期存留于體內(nèi)將對機體帶來不利影響,這些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我院在2004年成立腹腔鏡技術中心,經(jīng)歷鈦夾、套扎、絲線結扎的過程,近2年開始采用絲線結扎處理膽囊動脈及膽囊管,至今共完成手術52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8例,男116例,女412例;年齡20~76歲,平均48歲。均經(jīng)B超檢查確診:膽囊結石并膽囊炎469例,膽囊息肉59例。急診手術66例,擇期手術462例。
1.2 手術方法 選用氣管插管全麻,常規(guī)LC四孔法穿刺,頭高足低,左側臥位。經(jīng)歷了四孔法鈦夾處理膽囊動脈及膽囊管,熟練后開始三孔法鈦夾處理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后再改為四孔法薇喬線套扎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再到如今四孔法絲線結扎處理膽囊動脈及膽囊管。第一助手用膽囊鉗夾持膽囊底部向頭側方向牽引,由于牽扯作用,膽囊管及膽總管發(fā)生橫向移位,正常的解剖關系發(fā)生變化,手術者在膽囊壺腹部沿膽囊縱軸,電凝鉤切開膽囊漿膜層,抓鉗夾持膽囊壺腹部向內(nèi)側翻轉Hartman袋,作膽囊漿膜的后外側解剖離斷膽囊頸與肝的附著。此時膽囊壺腹區(qū)后方空虛,膽囊管后外側輪廓可以顯露,根據(jù)膽囊管走向繼續(xù)辨清肝總管-膽總管-膽囊管及膽囊壺腹的解剖結構后,以緊靠膽囊壺腹及膽囊壁為原則,顯露膽囊動脈,用彎鉗帶4號絲線進入腹腔,繞過膽囊管及膽囊動脈,術者雙手各持一分離鉗或持針鉗,在腹腔鏡下打方結或外科結,打結方法與普通外科利用持針器打結相仿,醫(yī)用4號絲線鏡下結扎近心端2次,遠心端結扎1次,剪刀從中剪斷。從膽囊頸部開始分離出膽囊管,距膽總管約0.5 cm用醫(yī)用4號絲線鏡下結扎膽囊管,近端共扎2道,遠端上鈦夾1枚,在鈦夾及線結之間剪斷膽囊管,將膽囊自膽囊床順利剝離,從而切除膽囊。
手術時間30~65 min,平均42 min。病理結果:膽囊結石并急性膽囊炎147例,慢性膽囊炎322例,膽囊息肉59例。術后住院時間3~5 d,平均4 d。術后無1例患者出現(xiàn)腹腔感染、膽漏、出血、膽管損傷等并發(fā)癥。術后隨訪1~12個月,未見有肩背部疼痛、腹痛、黃疸、畏寒發(fā)熱等癥狀。行B超復查未發(fā)現(xiàn)膽囊窩積液。
醫(yī)學界對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在膽囊良性病變中的治療作用給予了很大的肯定,這主要是該手術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療效好、康復快等等。國內(nèi)外已把LC規(guī)定為手術治療膽囊疾病的金標準及最佳方式[2]。
而在早期傳統(tǒng)的LC方法中則需使用4枚鈦夾或生物夾完成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夾閉。而金屬夾在人體內(nèi)的長期留置給機體帶來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對于鈦夾向膽總管內(nèi)游走而造成的結石有了更多的研究,且術后鈦夾脫落、游走問題時常出現(xiàn)。從杠桿原理分析,在鈦夾夾閉狀態(tài)下的開合端是難以完全夾緊的,盡管可吸收生物夾能處理這一不足,但由于費用較高,基層醫(yī)院病患難以承受。
當多次運用鈦夾鉗后則會造成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其一,鈦夾難以夾緊,其二,兩個夾片易錯開,難以取得理想的牢固結扎作用。兩個問題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后果:結扎膽囊管與膽囊動脈的鈦夾發(fā)生松動滑脫,手術結束則會發(fā)生膽漏、出血。鈦夾屬金屬制品,其切割組織效果顯著。但患者炎癥過重,組織水腫,用力過度,則將引發(fā)膽囊管、血管的切割傷,導致出血。在膽囊管粗或水腫時運用單個鈦夾難以徹底夾閉,則要結合2個鈦夾對夾,若夾閉不嚴密易引起膽漏,這則需要使用絲線結扎后再施夾。LC通常都采用電切、電凝進行,鈦夾具有導電性能,部分學者指出鈦夾導電引起膽總管壞死穿孔的觀點,有的則認為鈦夾導電會造成膽囊管殘端壞死脫落,從而引起膽漏、出血[3]。
目前絲線普遍運用于外科治療,這表示絲線給機體和組織帶來的影響小,是可積極運用的材料。醫(yī)學實驗顯示[4],絲線對機體肝組織的影響要比鈦夾組和銀夾組小。使用絲線結扎法不僅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還能減少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也能防止由于體內(nèi)殘留有金屬異物而帶來的異常情況,術后不會出現(xiàn)于擾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絲線理化性質穩(wěn)定,無毒、無過敏反應,將絲線結扎技術用于LC,可避免鈦夾鉗閉不全、滑脫或夾閉膽管損傷及膽總管內(nèi)貓眼石的形成等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且用絲線結扎不受膽囊管粗細、水腫或太短的限制,可以方便、放心的使用,對有炎癥,較粗、短的膽囊管更為適合。手術時需采取顯微外科打結技術打第一個線結。早期臨床認為腹腔鏡下打結難度較大,但在對手術操作者進行打結培訓后,大大降低了鏡下打結難度。
采取無鈦夾LC手術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必須要有LC技術操作熟練的外科醫(yī)生實施,且弄清及充分顯露膽囊三角解剖結構及處理膽囊動脈是重中之重。對膽囊動脈處理過程中要重視并注意其變異性,分清膽囊動脈后使其游離,但不要求骨骼化,絲線結扎必須牢固可靠,杜絕因為線結松動滑脫產(chǎn)生類似鈦夾脫落的并發(fā)癥。在膽囊三角區(qū)內(nèi)游離膽囊管要盡量避免使用電凝,因為高頻電凝燒灼組織范圍一般可達2 cm左右,如果靠近膽總管很可能引起膽總管灼傷導致術后膽總管狹窄,而左彎分離鉗溝通膽囊管后壁,無術后導致膽總管狹窄顧慮。膽囊管應盡量游離顯露,近心端絲線結扎2次應不在同一層面;膽囊管離斷主張用剪刀剪斷,不主張用電凝切斷,因為電凝后殘端膽囊管組織炭化,容易造成術后殘端膽囊管壞死脫落而引起膽瘺。
綜上所言,在LC術中科學運用無鈦夾對膽囊管及膽管動脈進行處理,具有安全、可靠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控制鈦夾方法帶來的并發(fā)癥。
[1]葉森,張子海.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3例分析.陜西醫(yī)學雜志,2003,32(11):1034-1035.
[2]程云霄,呂忠,葛敦鈞.LC中絲線結扎應用體會.中華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1,1(4):239-240.
[3]蘇興平,王志禮,張勇,等.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38例報告. 中國內(nèi)鏡雜志,2003,9(1):87-88.
[4]李和坤,鐘復光,楊蘇錦,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鈦夾與可吸收夾留置體內(nèi)影響的比較.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6):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