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霞
(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河南周口466001)
隱喻認知理論對高級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周慧霞
(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河南周口466001)
在論述認知隱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將隱喻理論引入高級英語詞匯教學,注重從隱喻角度講授基本范疇詞以及多義詞、近義詞、文化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以期實現(xiàn)詞匯教學“授之以漁”的長期效應。
隱喻認知理論;高級英語;詞匯教學
英語詞匯教學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對高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詞匯的掌握和運用是體現(xiàn)英語閱讀水平及應用能力的重要標志。然而,在日常詞匯學習中,學生通常是通過大量的背誦、默寫,即“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的方法在短期內獲取大量詞匯,把詞匯學習當成一個痛苦的歷練,這是學生學習外語詞匯的悲哀,也是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者的悲哀。因此,高級英語教師的詞匯教學策略與技巧亟待改進與創(chuàng)新,需要尋求更新、實用性更強、效率更高的詞匯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詞匯學習與運用。本文試圖從隱喻認知理論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及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方面進行探討,以期達到在外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應用隱喻理論去理解、掌握、豐富目標語詞匯的基本含義和擴展意義。
受傳統(tǒng)隱喻理論的影響,我們一般將隱喻視為修辭領域的事情。其實“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還是一種認知方式”,Lakoff[1]表達為“用一個事物理解另一個事物”(understand one thing in term s of another)。其中“理解”即“認知”,指明了隱喻的功能;“一個事物”是已知的、先存的和具體的事物,“另一事物”為理解的對象。隱喻認知理論揭示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是純邏輯的、客觀的,而是從體驗出發(fā)并由主觀和客觀統(tǒng)一起作用的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在分析修辭學上的隱喻辭格時能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隨著各種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隱喻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受到了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重視。從20世紀30年代起,隱喻研究著作開始豐富起來,關于隱喻的新理論也逐步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茲和布萊克的隱喻理論。新修辭學派人物理查茲(I.A.Richards)[2]在著作《修辭哲學》中指出:人的思維是隱喻性的,思維的隱喻性是語言中隱喻現(xiàn)象的根源,隱喻是語言無所不在的原則。理查茲的隱喻觀在布萊克那里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布萊克[3]重點論述了隱喻的認知功能:隱喻是“認知的工具”,隱喻構成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因為它揭示了現(xiàn)實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們從隱喻與思維關系的角度提出了思維的隱喻特性,此外,就隱喻與語言的關系而論,理查茲和布萊克還強調隱喻與語言的不可分割性,指出隱喻普遍存在于語言當中、語言通過隱喻起作用的辯證關系。Lakoff和Johnson被視為近年來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的代表人物,他們于1980年合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 e L ive B y)被看做隱喻認知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經(jīng)典著作。他們在開篇中就強調了隱喻的認知作用: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在語言中,而且在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都是這樣(M 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藍純[4]把隱喻的認知觀概括為:(1)隱喻是普遍存在的,日常語言中充滿了隱喻。(2)隱喻在本質上是認知的,它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3)隱喻是有系統(tǒng)的。(4)隱喻由兩個域構成:始源域和目標域。(5)隱喻映射不是隨意產(chǎn)生的,而是植根于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這個民族認知體驗的結果,學習一種外語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學習另一民族的認知經(jīng)驗。因為學習者自身帶有所屬民族的和個人的認知經(jīng)驗,所以學習外語帶有兩種語言模式和其表征的經(jīng)驗模式。以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作為觀察點,隱喻式詞匯教學理念把英語詞匯習得看做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過程,除語言形式外,還要學會用另一種概念系統(tǒng)理解、表達目標語承載的文化特色以及不同語境下所表述的特殊含義。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中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講解英語單詞時只是粗略地講解單詞的基本含義,對內涵意義和隱喻意義很少提及,這在某種程度上容易造成學生對詞匯學習的片面性,限制了對詞義擴展能力的發(fā)展。李瑛[5]通過對學生的分組試驗也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隱喻思維能力勢在必行,否則它將有礙語言的理解”。Goatly[6]認為整個英語詞匯都是建立在隱喻模式之上的。因此,應將隱喻認知理論應用于高級英語詞匯教學,注重從隱喻角度講授多義詞、近義詞、文化詞語,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實現(xiàn)詞匯教學的融會貫通效應。
(一)加強基本范疇詞匯教學
人們認識世界最初是從認知基本范疇事物開始的。從本質上講,“認知過程是隱喻的,常規(guī)的認知也是經(jīng)過隱喻后得出的結果”[7]。從詞匯角度講,一個詞的常規(guī)意義指概念意義或核心意義,這個層面上一般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本范疇詞匯?;痉懂犜~通常是指使用頻率較高,文體中性程度較高,大腦激活速度較快,詞形較簡單,定義其他詞和用于構詞的價值較大的詞匯?;痉懂犜~產(chǎn)生后,人們認識未知、新生事物,表達抽象的概念時,不再任意創(chuàng)造新詞語,而是嘗試由已知事物認知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認知域的投射,利用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思維來認識、命名新事物,來認知表達抽象概念,即運用已有的基本范疇詞為新事物命名以表達抽象概念。例如,當我們不知怎樣準確地用一個單詞來表示“滯銷品”和“規(guī)則”時,就利用了“drug”和“do”的隱喻用法,形成了“a drug on the market”[8]446和“do’s and don’ts”[8]426兩個固定短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優(yōu)先重點教授基本范疇詞匯,不但要引導學生重視學習基本詞匯的基本含義,還要重視詞匯的隱喻意義。通過記憶基本詞匯的引申意義和固定搭配,快速擴大詞匯量,達到英語專業(yè)八級詞匯的要求,從而對高級英語的整體教學狀態(tài)產(chǎn)生促進作用。
(二)深入理解多義詞
高級英語詞匯教學的任務包括擴大詞匯意義認知和擴大詞匯量。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多義詞的學習是詞匯習得的重點之一。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理論,詞的意義不是詞本身固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源于人們所處的不同語境,通過認知聯(lián)想對它們的利用,因而形成了詞匯有聯(lián)系、有規(guī)律的多義范疇。Taylo r[9]提出“語義鏈”理論,論及詞義延伸的主要理據(jù)是隱喻和轉喻。單義的單詞是個別的,而多義詞是普遍存在的,在多義詞的多義結構中,普遍運用了隱喻機制。U llmann.S[10]強調,隱喻是詞義產(chǎn)生的主要理據(jù),是表達的機制,是同義和多義的來源,是強烈感情的釋放口,是填補詞匯缺口的方法。李瑛也提出,“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級英語的教學中尤為重要,因為很多語篇中詞匯的內涵意義很難通過詞典來解決理解上的問題”[5]。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詞匯都是隱喻化的結果,而掌握詞義并正確使用是理解一個詞的應有之義。例如,“shade”(《現(xiàn)代大學英語》[11]140)的基本意義“陰涼處”,通過隱喻或轉喻認知發(fā)展成為“遮光物”“燈罩”“幽靈”“墨鏡”“鬼魂”等;“stage”[11]138最初指“劇場的舞臺”,然后被延伸到指“戲劇表演”“事件發(fā)生的場所”和“孩子成長的階段”等。再如:Killing the Angel in the house w as part of the occupation of a women w riter?!冬F(xiàn)代大學英語》[11]57中的單詞“Angel”在這句話中的含義,簡單靠詞典的解釋完全不夠,而是要靠受話者根據(jù)其原型意義和語境去拓展其含義。這種認知除了受上下文影響之外,還會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和時代的影響。
(三)全面把握近義詞
相似性是認知主體在不同事物之間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共享特征,這是隱喻認知理論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多數(shù)詞匯概念相似性產(chǎn)生的基礎,體現(xiàn)了隱喻最基本的共性發(fā)現(xiàn)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隱喻化過程來理解、記憶近義詞。如表示界限的詞語:border(物體邊緣或國界線),boundary(分界線,或平面、空間、知識的范圍或前沿),bounds(界限或限度),frontier(領土接壤處、邊界或知識的最前沿), limit(表示限制、最大限度。常用復數(shù)形式);再如,表示錯誤的詞匯:error(側重指違反某一既定標準而發(fā)生的錯誤,尤指行為或信仰上的過失),m istake (因缺乏正確的理解造成行為上、認識上的錯誤), fallacy(錯誤觀念),fault(既指過錯,也指機械故障或誤差)。這些近義詞有相同的核心意義,由于隱喻的可創(chuàng)造性,以基本概念“界限”“錯誤”形成一種詞義的輻射效應。所以,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應用隱喻認知特性講解近義詞,把隱喻的連接和映射引入詞匯教學中,幫助學生認識詞匯多層意義的隱喻聯(lián)系;引導學生去理解從媒介域到對象域的映射,使他們在學習近義詞時能夠進行生動的隱喻思維,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進而達到形象、生動地理解近義詞的內涵。
(四)注重詞匯隱喻的跨文化差異
1.相似性。隱喻的普遍性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共性,基于共同的認知機理,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隱喻便可能有類似的含義。雖然英漢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屬不同的語系,但英漢民族具有人類共同的認知基礎,加上中西方文化語言的相互滲透,英漢隱喻中也表現(xiàn)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如漢語中借助隱喻構成的許多表示“黑”的委婉語,在英語中都可以找到驚人的相似表達。漢語中有“黑市”(black market),“黑名單”(black list),“黑心的”(black-hearted),“黑錢”(black money);英語中有black-letter day(倒霉的一天),black mark(污點)。其次,很多成語在英漢語言中都有相似的表達,如“skin and bones”(皮包骨頭),“make waves”(興風作浪),“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 rds”(事實勝于雄辯),“keep shifting like the clouds”(翻云覆雨),“the golden rule”(金科玉律)。這些都是人類共同隱喻思維的結果。
2.差異性。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思維認知方式和相應的語言表達形式,但都反映了不同人群對客觀世界和人自身內心世界的認識。隱喻是思維的一種方式,也往往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英、漢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心理、聯(lián)想方式和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對隱喻的理解和使用都有很深的影響,常常會導致文化詞語理解的差異。西方人對bat(蝙蝠)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邪惡的動物,是罪惡和黑暗勢力的代名詞,而認為dog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將它視為寵物,倍加愛護,如“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樣忠誠);在漢語中,因“蝠”與“福”諧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漢語中的“狗”常帶有“令人討厭、卑鄙”等貶義。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比喻人們受到嚴峻的考驗時,漢語有“疾風知勁草”,英語卻說“A good sailo r is not know n w 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 ater fair”(在天氣晴朗和大海平靜時看不出好水手)。因此,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隱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匯的豐富文化內涵,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詞匯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繼而正確地學習、運用目標語詞匯。
綜上所述,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之中,是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隱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維成為可能。人們通過隱喻認知了世界,發(fā)展了思維,健全了概念,豐富了語言,充分表現(xiàn)在詞匯教學層面上,特別對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基本范疇詞匯、多義詞、近義詞以及跨文化差異中相似性和差異性的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通過認知隱喻理論運用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并使用詞匯,激活現(xiàn)成詞匯的隱喻內涵并創(chuàng)造性地活用詞匯。所以,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互動中,教師和學生有意識地培養(yǎng)隱喻能力、提高隱喻意識,會使原本枯燥的詞匯教學和記憶變得具體而生動,對學生準確理解英語課文、提高欣賞英語原文的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39-41.
[3]Black Max.More aboutmetapho 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9-43.
[4]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12.
[5]李瑛.認知隱喻思維與多義詞教學[J].中國外語,2006 (5):55.
[6]Goatly Andrew.The language of metaphor[M].Routledge:Landon&New Yo rk,1997.
[7]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166.
[8]李北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4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46.
[9]Taylor John.Linguistic catego rization:p 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 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U 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Oxfo 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1]楊立民.現(xiàn)代大學英語:第5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9476(2010)04-0139-03
2009-11-17;
2010-05-13
2008年周口師范學院重點教改項目“高級英語課程詞匯呈現(xiàn)模式研究與實踐”(J200803)的階段性成果。
周慧霞(1978-),女,河南鄢陵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