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 郭昌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談到寫作文,學生們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愿意寫作、樂于寫作呢?這正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難題。
作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學作文水平不高,害怕作文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感到沒有素材可寫,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時好詞好句積累的量較少而感到無話可寫。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他們不善于捕捉素材,對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對于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培養(yǎng)更是不重視。作文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然而,要教好學生的作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生怕學生寫不好作文,從備課開始就從審題立意、文章結構、寫作素材等各方面著手考慮,在教學時將這些內容一一教給學生,并不考慮學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雖然我們語文教師花費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學生獨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同時目前的作文教學,一篇作文從指導到學生習作,再到老師批改,最后到老師講評,歷經兩周才能完成。這樣不僅戰(zhàn)線拉得過長,而且反饋信息慢,學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總是由教師單方面完成,幾乎沒有學生的參與,這樣很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還存在奮斗目標許多老師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常常求全責備,使學生很少能在寫作過程中體驗愉悅和成功,所以很多學生談“作”色變,視作文為煩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師的“指導”、課外作文選的參考和自己的憑空想象,東拼西湊,亂寫一通。寫出來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達”意,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張志公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教學在普通教育過程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那么如何改變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呢?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談談我對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的研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作文是語文學習中最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小學生沒有寫作愿望,那么習作的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根據(jù)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積極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幾點:1.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我經常在班級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交流活動。有時,我充滿激情地朗讀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有時請學生上臺來自己放聲朗讀。有時要求各組分別圍成一圈兒,每個人都先讀一至兩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組員聽評其作文的長處和短處。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充分肯定的評價中,在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覺得自己行。2.我還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向報刊投稿。開學不到一個月,班級已有兩位同學在《作文大王》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作文。當這兩位學生拿著刊登著自己作文的書的時候,我大力地表揚了他們,在肯定他們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鼓勵其他同學:他能發(fā)表,你們也能一定行!這不僅調動了發(fā)表優(yōu)秀作文小作者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其他同學的寫作積極性。3.第三個做法是:打印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變成了鉛字,漂亮、工整地從打印機打出,再配上美麗的、富有聯(lián)想的插圖,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互相借閱、討論、評議,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有了寫作的欲望教師一定要給予保護,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三言兩語的流水賬”教師也不要責備求全,讓學生感到寫作不是“難于上青天”,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
備課要有創(chuàng)意,也就是說作文備課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學語文教育大綱指出“作文是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钡牵谶^去的作文教學中,命題、指導、批改、證明評等方面全是教師單方面的勞動:上作文課,在老師精心簡短的講解之后,立即讓學生動筆,這時學生即沒有心理準備,也沒有內容準備,大部分學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義的內容拋在一邊,去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湊合成文。這是作文教學費時效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在明確習作內容及訓練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習作的有創(chuàng)意、有創(chuàng)新的部分,并把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的思維作為激發(fā)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詳細地設計好每一步教學步驟。例如,作文習作《同學之間》,其習作要求是:1根據(jù)題意寫一件在同學之間的事,要寫出真情實感。2內容要真實,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語句通順、連貫。根據(jù)作文訓練的要求,要使學生把作文寫好,必須把創(chuàng)意性、創(chuàng)新性作為備課的主要思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那么,首先應該把選票立意和材料組織作為著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同學”你是怎么理解的?2.同學和同學發(fā)生過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3.在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最有新意?4.這件事為什么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這些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第一個設計的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其實,同學的范圍是很廣的:既指現(xiàn)在的同學也可指過去的同學;還可以包括校內同學和校外的同學。如在興趣小組一起學習的同學等等。這樣先材范圍不是擴大了嗎?第二個設計的目的也在于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同學之間發(fā)生的事說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內容可寫;第三個設計是在第二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集中思維,目的是讓學生從眾多的事件中選擇真實的,而且又比較新穎的材料 ,第四個設計是在前兩個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jù)所選材料對文章中心的確定和挖掘。
為了達到組織好材料的目標,我在教學中又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即1.你打算怎樣安排選 定的作文材料?2.除了這種寫作方式外,還可以怎樣安排你的材料?3.你覺得采用哪種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達的中心?不難看出,前兩個問題,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三個問題則是在學生集中思維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多中選優(yōu)。可以說這種備課始終圍繞著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等思維規(guī)律,我認為這樣的作文教學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這種備課充分表現(xiàn)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意和獨具匠心。
小學生從家庭到學校,所見所聞是有限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币虼?,觀察是認識客觀世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平時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然而,由于小學生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往往觀察不細致,認識不深刻,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例如:作文習作《一次 的小實驗》,要求選擇平時最感興趣的小實驗,按一定順序把實驗寫清楚寫具體,注意寫出實驗時人物的心情。但這次有一部分同學的作文寫得不夠理想,顯然是因為學生日常生活觀察不夠仔細,平時實驗做得少而造成認識水平較低。因此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去認識事物、積累經驗,通過表面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提高認識。平時,我們注意教給學生仔細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人物的衣著、神情以及景物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等方面的特點細致觀察。要求學生善于思考,勤于積累,平時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節(jié)目,或者在生活中見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時記下來,每天利用晨會和午會時間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講講“所見所聞”,學生學會了觀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