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萍
(紅山晚報, 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作者系內(nèi)蒙古《紅山晚報》總編輯)
新聞策劃近年來在報業(yè)競爭日趨加劇的大背景下越來越顯得重要,有人甚至提出了新聞策劃是辦報的靈魂的理念。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新聞策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今媒體對于新聞事件本身的處理要求更加嚴格,更加追求完美,公眾對于重要的新聞事件的了解更加要求立體化、完整化。因此,新聞策劃便成了處理重要新聞的重要手段。那么,新聞策劃的要求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就是依托新聞事實,深挖新聞內(nèi)涵,擴大新聞外延,實現(xiàn)最大影響。在這方面,《紅山晚報》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們搞了一批有影響的新聞策劃活動,如2008年5月1日是《紅山晚報》創(chuàng)刊20周年,我們沒搞隆重的慶典,而是把慶典經(jīng)費節(jié)省下來,資助了20名優(yōu)秀的貧困大學生,為他們實現(xiàn)夢想加了一把油。同時,本報和赤峰市慈善總會一起,救助汶川大地震中生活困難的什邡市九里埂村10名小學生和一名大學生。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又重派兩名記者走訪九里埂村。這些策劃有力地提高了晚報的辦報質量,擴大了報紙影響,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可以自豪地說,始終以“咱老百姓自己的報紙”為辦報宗旨,以“貼近、貼近、再貼近”為辦報追求,特別是近年來一連串的新聞創(chuàng)新舉措和新聞策劃活動,使《紅山晚報》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大眾生活,貼近大眾情感,以樸素的平民視角和濃郁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平民化”媒體所特有的新聞取向。
提供有價值的新聞資訊,滿足受眾的讀報需求,應是一張報紙的應有之義。但是如何更好地服務于讀者,彰顯大眾傳媒的社會價值?《紅山晚報》所恪守的就是以讀者需求為第一要義,以新聞人的責任感和嚴謹作風,經(jīng)過精心策劃,將第一要義轉化為文字和圖片的精美組合,如一道道精美的精神大餐呈現(xiàn)于讀者的面前。
近年來,《紅山晚報》傾心服務受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充分關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并為百姓生活的和諧順暢竭力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和幫助。如物業(yè)問題的報道、冬季取暖問題的報道、關注食品安全等等,同時及時報道公交、鐵路、民航等交通新聞,為市民出行提供信息服務和出行指南。新設的“今日天氣”欄目以及《氣象·服務》專版,為公眾提供了詳細周到的天氣資訊,成為大眾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助手和參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的主要領導稱,《紅山晚報》開創(chuàng)自治區(qū)媒體氣象宣傳服務百姓的先河。
通過一系列專題報道和策劃,實施針對性服務。例如,在引導百姓合理消費、增強維權意識上,除了作好常規(guī)性報道以外,2007年和2009年3·15期間分別推出了《3·15維權手冊》和《消協(xié)秘書長聽您訴說消費事兒》專題策劃報道。《3·15維權手冊》以赤峰十大消費案例、日常生活必備技能、專家志愿者指點迷津、依法維權如何入手等8個版面精心構成,成為普及消費知識、增強維權本領的良師益友?!断麉f(xié)秘書長聽您訴說消費事兒》專題策劃報道中,特別邀請市區(qū)三位消協(xié)秘書長做客晚報,并開通消費民生熱線。在前后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nèi),40多位市民或是直接投訴、或是消費咨詢、或是維權建議,媒體直接搭建起了消費維權的平臺,有利地促動了全社會和諧消費環(huán)境的建設。在服務教育、服務考生上,2007年4月7日以高考政策、經(jīng)驗之談、家長必讀、排解壓力、傾訴心聲、名師解讀、高校掃描等8個版面刊出了《高考攻略服務手冊》,內(nèi)容實用翔實,深受考生及家長好評。近幾年來,每當高考學子填報志愿時,《紅山晚報》都及時邀請赤峰市知名教育人士,面向社會推出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咨詢會,并將現(xiàn)場咨詢內(nèi)容及填報注意事項以專題的形式刊登出去,服務于廣大考生。2009年5月22日,推出8個版面的應急避險手冊,詳盡推介公眾在公共衛(wèi)生事件、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應急常識和應對措施,服務有的放矢,針對性強。
加大經(jīng)濟新聞報道力度,關注市民投資理財。以新聞人的特有的敏感審視身邊發(fā)生的一切經(jīng)濟現(xiàn)象,捕捉記錄經(jīng)濟領域內(nèi)一切有價值的新聞,并試圖為市民投資理財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及時報道每一次利率調(diào)整,報道居民投資的趨向,報道股市的漲跌。通過對相關專家和專業(yè)人士的經(jīng)常性訪談,引導市民合理投資。
作為重大報道的“兩會”,已成為各級媒體報道的重點,可以說,“兩會”報道不僅是媒體之間的同題競爭和新聞大戰(zhàn),也是一次新聞內(nèi)力的比拼。如果按照慣有的思維模式和既定的報道套路報道“兩會”,受眾就會形成審美疲勞,甚至不買賬,進而報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媒體的新聞競爭力下降。要使“兩會”報道年年有變化,就得歲歲出新招。在這方面《紅山晚報》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給人以眼前一亮之感??梢哉f,從2007年以來,《紅山晚報》已經(jīng)連續(xù)四年對市級“兩會”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報道。
以2008年赤峰“兩會”報道為例,“兩會”召開前一周,晚報刊出了《征集您的建議,本報帶給“兩會”》文章,開通四大通道期待讀者的聲音,同時搜集了10個方面民生熱點問題期待讀者回答。這種面向大眾的互動形式,形式新穎,吸引受眾。會中報紙推出了《本報特別策劃——民生熱線》,邀請4位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在中午前后做客報社,就環(huán)境保護、老齡化社會、城市建設、教育等民生熱點問題與市民電話連線,相互交流,為平面媒體下情上達反映社情民意搭建了新的平臺。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報道形式體現(xiàn)出以下特點:第一,民主氣氛濃。政協(xié)委員、人大代表與普通市民通過電話進行平等的討論,提出的相關問題和見解一起在報上刊出,同時刊出的還有政府主管部門的回應及舉措。第二,反映的問題信息量大,既具體又實在。開通“民生熱線”期間,有100多位市民打進熱線,反映問題開門見山。第三,渠道暢通。一是市民與代表委員聯(lián)系渠道暢通。除本次連線外,代表、委員還留下了聯(lián)系電話,以后可繼續(xù)溝通;二是代表、委員以提案或議案的形式把市民的意見提交大會,促進問題的解決;三是各相關部門也積極回應,同時刊出部門舉措,公布投訴電話,受理市民投訴。第四,文風樸實。專版以“市民聲音”、“代表(委員)觀點”、“部門舉措”、“ 代表(委員)聲音”四部分刊出,單刀直入,沒有官話,主題突出。專版刊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專題報道之一《市民期盼人居環(huán)境更相宜》刊發(fā)當日,時任市環(huán)保局局長的王國聯(lián)局長閱后作出了相應批示:“請黨組成員及相關科室認真閱讀本報,就市民反映的環(huán)境民生問題,要引起各科室的高度重視,并請支隊會同三區(qū)認真解決市民提出的問題,給市民一個答復,也請江紅委員繼續(xù)關注此事”。
2009年2月的赤峰“兩會”期間,《紅山晚報》相繼推出了兩會視點《增加就業(yè)崗位有些啥良策》、《整治衙門作風咋樣來點真格的》、《遏止在職教師課外亂辦班咋就這么難》、《預防重特大交通事故需要啥機制》。通過新聞背景、視點文章、代表(委員)觀點、百姓心聲、外地經(jīng)驗等內(nèi)容有機組合,形成了較強的新聞沖擊力,體現(xiàn)了媒體在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上的應有責任感和勇氣。
作為平民化的報紙,《紅山晚報》十分重視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新聞報道中極力倡導“平民視角”和人文關懷,打工者、出租車司機、農(nóng)民等經(jīng)常成為報道的對象,一方面揭示和報道這些底層人群的為難事,另一方面也極力弘揚他們身上的真、善、美,表現(xiàn)出較強的人情味,體現(xiàn)出營造和諧社會的深層次意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一時間舉世震驚,舉國同悲。懷著沉痛的心情,我們特地派出兩名記者趕赴災區(qū)什邡市九里埂村,把晚報全體采編人員和愛心人士募集的4000元捐款送到10個孩子和一名大學生手里。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我們特派記者再次奔赴日夜牽掛的地方。5月10日,記者來到四川省什邡市師古鎮(zhèn)九里埂村,又看望了當年地震期間晚報和慈善總會共同救助的10名特困兒童和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的貧困大學生黃歡,為這些孩子們送去了赤峰愛心市民和企業(yè)捐助的6000元錢以及1000元的學習用品。《紅山晚報》的這一舉動,得到了全國晚協(xié)領導的高度贊賞。
對于身體嚴重畸型、在生存環(huán)境中明顯處于弱勢的個體生命,《紅山晚報》進行報道時給予了充分的人格尊重。在保護每一位公民人格尊嚴的基礎上,致力于引起社會情感的廣泛關注,想方設法讓弱勢個體生命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軌道上來。比如在“大頭娃子”8歲男童范珊奇的報道處理上,對“大頭娃子”的身體畸型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更多的筆觸放在了孩子的不幸際遇上。報道刊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小珊奇終于走出了小山村,來到城里就醫(yī)。在此基礎上,《紅山晚報》又舉辦了一場專項募捐活動,眾多愛心人士慷慨解囊,籌得善款3萬元,促成了小珊奇進京就醫(yī)。再如對人稱“河馬人”的王金良的報道中,同樣體現(xiàn)出了一個媒體所恪守的人文情懷。在《小山村驚現(xiàn)“河馬人”》這篇報道結尾的記者手記里,記者寫到:“我們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的珍貴。即便是上帝讓他擁有了一個并不美麗甚至是丑陋的外殼,但他的生命仍然是鮮活的,仍然值得尊重。這一點,記者從一個鄉(xiāng)下漢子的身上已經(jīng)讀到?!痹谕韴蟀l(fā)動社會力量促成王金良沈陽就醫(yī)時,又刊出了《“河馬人”王金良:想當一天正常人》的報道。但是王金良輾轉沈陽卻醫(yī)治無望,正當他幾近絕望時,又是在《紅山晚報》的建議下進京治療。手術成功后,《紅山晚報》“以‘河馬人’的稱號從此不再存在”為題的報道而收束,前后的報道盡顯人文關懷。
2009年“六一”兒童節(jié),《紅山晚報》為了讓晚報曾經(jīng)關注的孩子能過一個值得紀念的兒童節(jié),同時進一步引起社會對這些有著特殊情況的孩子的進一步關注,晚報和中國財險赤峰分公司聯(lián)合推出“兒童節(jié),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活動,對六個家庭的八個特困孩子每人給予500元的經(jīng)濟資助,幫他們解決生活的實際困難。晚報領導和編采人員分別趕赴這些特殊兒童的家里,看望孩子們并表達了晚報對他們健康成長的關注。
總之,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紅山晚報》服務功能日益增強,辦報質量不斷提高,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和信賴。一句話,新聞策劃既是提高報紙質量的有效手段,又是一張報紙擴大影響的有力武器,通過新聞策劃可以實現(xiàn)做好新聞,辦好報紙的辦報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