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芬 付成華
甘露醇在臨床上應(yīng)用廣泛,因其不易透入組織,能迅速提高血漿滲透壓,可把組織內(nèi)、腦脊液或房水中過多的水吸至血液中而起脫水、降眼壓、滲透性利尿[1],具有價廉、療效好,臨床上不可代替,是臨床上脫水降顱內(nèi)壓的常用藥物,尤其在治療顱腦外傷中顯得更為突出?,F(xiàn)將我科在應(yīng)用甘露醇的幾點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使用甘露醇的患者128例為輕、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或顱內(nèi)腫瘤患者等。男性 92例,女性 36例,年齡最小 3歲,最大 77歲。
2.1 使用時間 腦水腫在傷后 6小時 ~12小時出現(xiàn),于 12小時 ~24小時達到高峰,所以甘露醇一般要在傷后 6小時 ~12小時使用。傷后早期使用,除非有確切的顱內(nèi)高壓診斷依據(jù),如顱內(nèi)血腫、腦疝期,以及術(shù)前使用爭取搶救時間,否則因甘露醇降低顱內(nèi)壓,有可能使壓迫的血管破裂出血,誘發(fā)顱內(nèi)出血的危險。甘露醇降顱內(nèi)壓使用 20分鐘起作用,2小時達高峰,維持6小時~8小時。因此臨床上作用要考慮到甘露醇的藥理動力學特性,不能盲目的縮短或延長用藥的時間。
2.2 使用劑量 甘露醇的每次用藥劑量為每千克體重1g~3g,成人可每次 250ml。若病情得到改善,滴注間隔時間可適當延長并減少劑量。
2.3 使用方法 甘露醇是通過造成血液與腦組織的滲透壓差而引起作用,因此靜脈用藥應(yīng)快速滴入,滴速以 10ml/min~15ml/min為宜,提倡在 15分鐘 ~30分鐘內(nèi)滴完。
2.4 作用對象 在沒有收集到可疑或確切的頭部外傷史,沒有了解著力部位、癥狀體征情況下,為預防顱內(nèi)高壓、腦水腫而輸甘露醇欠妥,應(yīng)堅持拒絕預防性用藥。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休克未糾正之前不宜采用脫水療法,若休克伴有腦疝形成,應(yīng)注意入量與出量的問題,可采用邊補邊脫、快補輕脫的原則。
2.5 與甘露醇配合應(yīng)用的藥物
2.5.1 激素 常用的激素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并無排水效能,主要起保護細胞膜作用,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促使血腦屏障正?;?從而加速消除腦水腫。激素用藥宜早,愈早愈好。
2.5.2 利尿劑 利尿劑與脫水劑交替使用,可增強脫水效果,減少脫水劑的劑量。顱內(nèi)高壓伴有心功能或腎功能障礙者,應(yīng)先用利尿劑利尿,以減少血容量,然后再與脫水劑合用。常用的利尿劑是速尿,成人每次 20mg~40mg,緩慢靜注,每日 1次 ~2次。
2.6 甘露醇的毒副作用
2.6.1 腎臟損害 主要表現(xiàn)為腰痛、血尿、蛋白尿、少尿、無尿,甚至全身水腫致腎功能衰竭。因此,使用甘露醇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尿量的變化,尿量每日少于 500ml時慎用,靜脈速度不宜過快,滴速以 10ml/min~15ml/min為宜;用量不宜過大,一般為 75g/d~150g/d;尿有異常時行腎區(qū)熱敷;應(yīng)定期做有關(guān)腎功能的檢查,計 24小時出入量,且發(fā)生異常,及時糾正。為了預防腎衰發(fā)生,靜滴本品前可注射血管擴張藥654-2注射液或酚妥拉明注射液,以改善全身微循環(huán),補充生理鹽水,以阻止細胞外的Na+進入細胞內(nèi),或在二次用藥期間加一次速尿 40mg。聯(lián)合使用可擴張腎血管、改善腎血流量,增加腎小球濾過率,預防腎小管壞死。
2.6.2 電解質(zhì)紊亂 由于靜脈快速滴注 20%甘露醇最易引起電解質(zhì)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差、表情淡漠、嗜睡、不善言談。因此,護理人員應(yīng)在患者入院后立即監(jiān)測電解質(zhì) 1次,在使用 20%甘露醇同時靜脈補充K+、Na+,開始每日查電解質(zhì) 1次,以后隔日查 1次,直到停止使用 20%甘露醇。
2.6.3 靜脈炎 甘露醇快速注入血管而達到脫水作用,對血管刺激性大,引起局部疼痛,使血管壁增厚,彈性消失,管腔閉塞、不充盈等現(xiàn)象。因此輸注時盡量減少同一靜脈注射次數(shù),另用酒精濕敷以預防靜脈炎,并建議使用套管針輸注甘露醇[2],留置時間不要超過 6天,經(jīng)常觀察穿刺部位的變化,一旦出現(xiàn)靜脈炎,立即撥除套管,并給予疏酸鎂冷濕敷,控制靜脈炎的發(fā)展。
根據(jù)甘露醇的作用機制,臨床上主要用于降低顱內(nèi)壓,減輕腦水腫。高濃度快滴注作用更好,通過對甘露醇的使用時間、使用劑量、使用方法,與其配合應(yīng)用藥物及甘露醇的毒副作用的認識及護理體會,大大提高臨床上使用該藥效果和價值。
1 郝向陽,況建國.甘露醇的臨床應(yīng)用進展[J].江西醫(yī)藥,2003,38(2):146.
2 藥晉紅,故牧,張平.靜脈留置套管與靜脈炎[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