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凱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數(shù)小時內失血量超過1000 ml,或循環(huán)血容量的20%。常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本病是常見的臨床急癥,因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迅速準確地配合搶救治療,細致做好臨床護理是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現(xiàn)將我科對于2008年收治的10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和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組患者共10例,其中男8例,女4例,最大年齡60 a,最小年齡24歲,平均37歲。其中7例消化潰瘍出血,2例為急性胃黏膜損害引起出血,l例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經過及時搶救治療,8例患者非手術治療治愈出院,2例轉外科手術治療。
2.1 嘔血與黑糞上消化道出血都有此特征性表現(xiàn),因出血量及速度性質都與兩者有關,故在觀察病情變化時,必須注意觀察嘔吐及黑糞的性質、量與及顏色,如反復嘔吐、嘔吐物由咖啡色轉為鮮紅色或有血塊。黑便次數(shù)增多,但糞質稀薄,色澤為暗紅,則提示活動性出血或再出血,出血量較大但速度快。應提高警惕密切觀察。
2.2 觀察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常發(fā)生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其程度輕重因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異,如出血量超過1000 ml但速度快者,由于循環(huán)血容易急劇減少,靜脈回心血量相應不足,導致心排出血量降低,患者可出現(xiàn)頭昏、心驚、出汗、口渴、暈厥等一系列組織缺血的表現(xiàn),此時密切注意血壓波動并予及時搶救。出血性休克早期特征有脈搏細速,脈壓變小,如血壓迅速下降,收縮壓降至80 mm Hg以下或測不出,則為休克狀態(tài),由于外周血管收縮和血液灌注不足,皮膚濕冷,常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重者反應遲鈍,意識模糊。尿少或尿閉者應考慮并發(fā)急性腎衰竭。
3.1 治療護理做好治療護理是配合醫(yī)生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上消化道大出血者應迅速建立2條靜脈通路,配合醫(yī)生迅速準確地進行止血、輸血、輸液,應用止血藥者要嚴格遵醫(yī)囑調節(jié)液體滴速:在治療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休克的緩解情況以及是否還有活動性出血。
3.2 三腔二囊管留置期間護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在留置管期間,管腔固定后不要任意拉動,為避免食管與胃底發(fā)生壓迫性潰瘍,食管氣囊每隔12 h放氣15~30 min,若出血未止,再注氣壓迫,觀察氣囊有無漏氣,每隔2~3 h測食管氣囊壓力1次,胃氣囊只要向外牽拉感到有無阻力即可斷定有無漏氣,經常抽吸胃內容物防止胃膨脹而引起嘔吐及三腔管脫出.放置2~3 d后應抽出氣囊氣休,并繼續(xù)觀察12 h,如無出血可先讓患者服石蠟油30 ml,再緩慢將管拔出。
3.3 休息與體位大出血時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并將下肢略抬高,以保證腦部供血,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并予低流量氧氣吸入,病情穩(wěn)定后,可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并逐漸增加活動量。
3.4 生活護理患者臥床休息期間,做好皮膚及口腔護理,清洗口腔2~3次/d,嘔吐后及時予溫涼開水漱口,保持床單干燥平整,每天溫水擦浴一次,排便次數(shù)多者在便后予溫水擦洗肛周皮膚及予潤膚油涂拭保護,能自理者進食后囑其餐后漱口,早晚刷牙,保持口腔無異味,黏膜無潰瘍。
3.5 飲食護理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應禁食,出血停止后漸改為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溫涼半流質,軟食,少量多餐,以后改為正常飲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止血后1~2 d漸進高熱量,高維生素流質,限制鈉和蛋白質攝人,避免粗糙,堅硬、刺激性食物,防止損傷曲張靜脈再次出血。
3.6 心理護理做好解釋工作。解釋有關該疾病的知識,說明治療及護理得當能獲滿意療效。安慰、關心、體貼患者,以解除其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使之處于積極、樂觀和合作狀態(tài)。
3.7 藥物治療護理對于不能進食者,插管時動作要輕柔緩慢,盡量吸出胃內殘留積血,然后可以選擇以下藥物治療:①去甲腎上腺素冰鹽水口服;②云南白藥、三七粉等中藥灌注;③甲氰咪呱及凝血酶灌注;④雷尼替丁2次/d鼻飼;⑤還可經胃管注入胃黏膜保護劑。
3.8 健康教育合理飲食和身心舒適是避免誘發(fā)本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出院前應指導患者和家屬了解如何休息、進食、服藥、何時復查以及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誘發(fā)因素及預防等。并教會患者及家屬學會早期識別出血征象及應急措施。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41-249.
[2] 閆素英.78例重型肝炎的臨床觀察與護理.中華臨床護理學雜志,2003,10(1):98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