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袁文先,張 琪,張東勤
(鄲城縣農(nóng)業(yè)局,河南 鄲城 477150)
鄲城縣宜路鎮(zhèn)有種植白術的傳統(tǒng),長年種植白術7000 hm2左右,近年隨著市場對白術需求量的上升,白術價格大幅上漲,每667m2種植效益達萬元以上,種植范圍逐漸向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2009年全縣已種植白術近2萬hm2。但因白術病害嚴重,致使產(chǎn)量降低,質量不高,影響了廣大農(nóng)戶種植白術的積極性。
筆者通過近幾年對白術主要病害的防治試驗,總結出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現(xiàn)簡介如下。
發(fā)病部位為莖基部。發(fā)病初期土層干濕交界處莖產(chǎn)生水漬狀橢圓形暗褐色斑塊,并有失水狀萎葉現(xiàn)象出現(xiàn)。
第一,早春及時中耕提高地溫,遇雨及時排濕控制土壤濕度。
第二,育苗時苗床每平方米用40%拌種雙7~l0 g,或45%五氯硝基苯10~15 g混土消毒。
第三,種子出苗后及時用99%惡霉靈1500倍液灌根,真葉展開后,用99%惡霉靈可濕粉劑2000倍液+天達2116的1000倍液葉面噴灑,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
第四,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異柳磷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灌根。
發(fā)病部位為葉片,亦可危害莖和花苞。發(fā)病初期葉片產(chǎn)生黃綠色失水小斑點,后擴大,因受葉脈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后中央灰色,內(nèi)生小黑點。 發(fā)病嚴重時病斑布滿全葉,成鐵黑色,植株葉片由下向上枯死。
一是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和落葉。二是選用健壯無病株栽培,栽前用50%多菌靈或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漬3~5 min,晾干后下種。三是從白術長至10 cm開始,間隔10~15 d噴1次,連噴4次,配方如下:
第1次:天達2116的1000倍液+99%惡霉靈1500倍液+天達有機肥1000倍液。
第2次:20%使百克1500倍液+天達2116的1000倍液+漯效王800倍液+天達有機肥1000倍液。
第3次:12.5%烯唑醇1500倍液+天達2116的1000倍液+漯效王800倍液+天達有機肥1000倍液。
第4次:25%使百功1500倍液+99%磷酸二氫鉀500倍液+天達有機肥1000倍液。
發(fā)病部位為根莖部。多見于植株生長中后期,發(fā)病初期葉片發(fā)黃,后變褐色,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發(fā)展至干枯。根莖維管束變褐色,橫切根部呈點狀褐色圈,根莖干腐,病株易拔起。病部可見橙紅色霉狀物或點狀黏性質物。
用無病健壯株栽培。貯藏期間保持白術鮮活,嚴防失水。 種前用50%多菌靈或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漬5~10 min晾干后下種。嚴格控制土壤含水量,選擇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種植。注意輪作,老田每667m2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1.5 kg與細土拌均勻撒施田間,進行土壤消毒。
從白術地下根莖膨大開始用藥灌根,每隔15~
20 d一次,連灌2次,配方為99%惡霉靈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99%磷酸二氫鉀1500倍液,或漯效王800倍液,或高鉀利金多800倍液。
發(fā)病部位為根部。根尖部生有小米粒大小根結,重時根呈亂毛狀,有腥臭味,地上植株矮小黃萎,下部葉片焦枯脫落。
移栽前每667m2用10%噻唑磷顆粒劑15~20 kg進行土壤處理,定植緩苗后用1.8%阿維菌素1000~1500倍液灌根,每隔10~15 d一次,連灌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