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
(滑縣瓦崗寨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河南 滑縣 456478)
張玉9號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玉米研究所選育的緊湊型高產玉米新品種,于2003年通過河北省審定(審定編號:冀審玉2003024),后又相繼通過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qū)引種認定。經(jīng)河南大眾種業(yè)有限公司開發(fā)推廣,在河南各地種植,該品種突出表現(xiàn)為抗倒、抗病、結實性好、穗大小均勻、軸細粒深、出籽率高、活稈成熟。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適宜播期為6月1~10日(麥收前2~3 d或鐵茬搶種),最遲在10日前播種。夏玉米適期早播不僅能充分利用光溫資源,更重要的是幼穗分化可提早在7月上中旬高溫季節(jié)前完成,有利于小穗分化,提高結實率。采用80 cm×40 cm寬窄行種植方式,穴距25~27 cm,每667m2種植密度3500~3800株。
播種后立即澆好澆足“蒙頭水”,不留空白。結合澆水,每667m2施入尿素或二銨5~6 kg,以提高出苗的整齊度和均勻度,培育壯苗。
播后苗前且澆水后,每667m2用40%乙莠水懸浮劑或40%乙阿合劑200~250 ml,對水30 kg進行土壤封閉防治雜草,同時加入乙酰甲胺磷100 ml,可防治薊馬、粘蟲、棉鈴蟲等害蟲。
在苗期重點防治薊馬、麥稈蠅、灰飛虱、紅蜘蛛等害蟲。出苗后立即用高效氯氰菊酯20 ml和乙酰甲胺磷乳油50 ml混合噴施,定苗后再噴一次,同時也可每667m2加入尿素、磷酸二氫鉀各50 g和硫酸鋅15 g。玉米苗前如果沒有噴除草劑應在玉米2~4葉期,土壤濕潤狀態(tài)下每667m2用40%乙阿合劑200~250 ml,或4%玉農樂懸浮劑80~100 ml,對水30~40 kg土表噴霧,要做到不重噴、不漏噴。注意控制用藥量并定向噴霧。
玉米4~5葉期進行間、定苗。拔除弱小苗、留足壯苗,保持植株整齊一致,降低空稈率。對缺苗或種植密度不夠的地塊可在缺苗兩旁留雙株勻苗或隔株一穴定雙株勻苗;定苗時可多留計劃密度的5%左右,用于補足其后由于田間管理中拔除病株、弱株引起的密度變化。
玉米苗期耐旱怕澇,苗期適度干旱有助于根系下扎,提高抗旱抗倒伏能力,注意弱苗不蹲,一般澆過“蒙頭水”后直至拔節(jié)期再澆水。
張玉9號播種后25 d即6片葉時進入拔節(jié)期,結合澆水每667m2一次性掩施尿素15 kg、過磷酸鈣75 kg、硫酸鉀25 kg(化肥一定要施入土壤10~15 cm),或西洋牌硫酸鉀復合肥(N∶P2O5∶K2O=12∶20∶13)40 kg、硫酸鋅1 kg。
玉米拔節(jié)前,莖稈基部有的會長出分蘗,分蘗通常不結穗或結穗很小,且分蘗與主莖爭奪養(yǎng)分,對產量影響很大,應將分蘗及時拔除。去蘗宜早不宜遲,最好選擇晴天,利于傷口愈合,減少病菌侵染。同時拔除分蘗時要防止動搖根系或將主莖拔起。
張玉9號在澆拔節(jié)水后20 d進入大喇叭口期,每667m2條施或穴施尿素25 kg,施肥后根據(jù)墑情及時澆水。大喇叭口期玉米對水分十分敏感,缺水易引起“卡脖旱”,導致雌穗小花數(shù)量減少,影響正常授粉,造成禿頂。但玉米也是極不耐澇作物,以土壤含水量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
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1 kg+50 kg粗沙土配成1%辛硫磷顆粒劑,丟心防治玉米螟等鉆蛀性害蟲,每1 kg可防治500株;當紅蜘蛛的蟲株率達5%時,每667m2用1%噠螨靈乳油45 ml,也可加入流體硼肥10 g+禾豐鋅10 g對水30 kg噴霧防治;發(fā)現(xiàn)有褐斑病地塊,及時用70%代森錳鋅6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噴霧。
花粒期是防治后期玉米葉片早衰的重要措施,特別對每667m2目標產量達800 kg玉米田尤為重要。玉米抽雄后開花授粉前結合澆水,每667m2追施尿素5~10 kg,可促進灌漿、增加粒重。要早施、少施,時間不晚于吐絲期。要控制氮肥用量,以免植株貪青晚熟。
花粒期應澆好兩次關鍵水:一是開花至籽粒形成期促粒數(shù)的關鍵水,此水可結合施攻粒肥進行。二是乳熟期增加粒重的關鍵水,此期籽粒干物質積累迅速,胚乳逐漸由乳狀變?yōu)轸莺隣睿窃黾恿V氐年P鍵時期,干旱必須及時澆水,遇澇應及時排澇。
玉米完熟期收獲產量最高。完熟期判斷標準:一是玉米苞葉變白,苞葉上口松散。二是通過乳線消失判斷成熟。把果穗剝開,從中間掰斷,可以看到籽粒中間有一條黃白色的交界線,這就是乳線。乳線表明玉米處于蠟熟期,乳線消失表示已進入完熟期。三是通過籽粒黑色層出現(xiàn)判斷成熟。玉米脫粒后,再將籽粒底部的花梗去掉,如果看到一層黑色,則表明玉米成熟。完熟期收獲可增產10%左右。
[1] 胡彥奇,吳黎強.金博士658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0(3):19-20.
[2] 李新建,李新榮.黃淮地區(qū)夏玉米施肥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1):88.
[3] 黨亞軍,李紹輝.高產耐密玉米新品種豐玉4號[J].種業(yè)導刊,2010(3):26.
[4] 段迎先,王學峰.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種業(yè)導刊,2010(3):28.
[5] 王啟斌.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02):72-73.
[6] 閻慧敏,靳書喜,等.夏玉米“3414”田間肥效試驗初報[J].種業(yè)導刊,2009(3):27-29.
[7] 向發(fā)洪,王黎明,等.武陵山區(qū)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72.
[8] 袁文先,韓旭東,等.夏玉米高產栽培存在問題及對策[J].種業(yè)導刊,2009(5):12-13.
[9] 祁永勝.國審玉米新品種農樂988夏播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09(6):18-19.
[10] 楊紅旗,孫福海,等.河南省玉米生產現(xiàn)狀、發(fā)展目標與對策[J].種業(yè)導刊,2009(9):15-16.
[11] 侯聰.黃淮海地區(qū)玉米生產及市場形勢分析[J].種業(yè)導刊,2009(12):16-18.
[12] 皇雅領.夏玉米增產關鍵技術[J].種業(yè)導刊,2009(9):19.
[13] 李敬梅.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8):68-69.
[14] 杜景珍,馮玉珍.玉米田間管理技術[J].種業(yè)導刊, 20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