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法院調解制度在中國民事訴訟制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國民事審判的傳統(tǒng)特色,曾被譽為是“東方經驗”,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和諧是傳統(tǒng)中國人關于人生、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黨中央提出構建高度民主和法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系統(tǒng)工程,這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和諧、有序地運轉,需要一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因此,在崇尚“和為貴”這一糾紛解決理念的中國,我們展開了對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
法院調解制度在立法以及司法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但法院調解制度的價值合乎社會的需求,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仍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法院調解可以監(jiān)守訴訟程序的對抗性,有利于在解決民事糾紛的同時維護雙方當事人的長遠利益和友好關系,促成當事人雙方之間和諧團結。法院調解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糾紛解決機制,訴訟開始已經意味著雙方私下已不能或不想解決糾紛,而欲在法庭上決一雌雄,而調解可以極大淡化當事人之間的爭斗。調解協(xié)議的自愿性,使當事人愿意自動履行協(xié)議,使糾紛的解決能夠將原有關系得以恢復、維持或至少是當事者繼續(xù)和平共處。
調解可以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糾紛解決程序,快速、簡便、經濟的解決糾紛,緩解當事人的訟累,降低訴訟成本。調解是一種有效解決糾紛的方式。從解決方式上看,法院調解程序設計簡明、靈活,不拘泥于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從解決內容看,當事人基于合意,對糾紛內容的解決標準較審判標準要寬泛,從而將糾紛解決置于更大的選擇空間。
由于調解是基于雙方合意的結果,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中的協(xié)商和妥協(xié),探索雙贏的結果,這決定了當事人對調解結果的履行是自愿的,而不像裁判那樣常常依賴于強制執(zhí)行。調解的過程是一個雙方協(xié)商并達成共識的過程,一般而言,合意的出現表明雙方矛盾的化解或至少大大降低了其尖銳性,即便是作了很大的讓步,當事人也通常是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做出的表示,他們對調解往往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予以履行。因此,調解協(xié)議以合意為基礎,更易為當事人實際履行,可避免執(zhí)行中的困難。
法院調解使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中的協(xié)商和妥協(xié)探索雙贏的結果,這個優(yōu)點正是調解和訴訟程序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結果;法院調解可以消解當事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和對立情緒,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此優(yōu)點是中國傳統(tǒng)訴訟調解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法院調解不像“黑白分明”的判決那樣反倒加劇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對立和沖突,相反,調解有利于當事人息訟,減少訟累給司法權威帶來的信任危機,避免了當事人之間關系破裂,促成了當事人之間的和諧團結,最終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審判公開是民事審判的一項基本制度,除了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以外,其他所有的案件都應當公開審判,允許群眾旁聽,允許記者報道。按照中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調解貫穿于審理活動的全過程,即使在庭審過程中,在公開的法庭上,也應當根據自愿、合法原則進行調解。然而調解需要和諧氣氛,由于法庭是一個嚴肅的場所,同意調解的一方可能會給別人留下示弱的印象,再加上群眾的旁聽,礙于情面,矛盾難以緩和,當事人往往難以達成調解協(xié)議。
中國法官集調解權與審判權于一身,這對于提高調解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缺乏相應的程序規(guī)范與監(jiān)督,導致調解的公正性常常仰賴于法官的個人素質?,F實中,法官強制調解一般不會以純粹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采取盡可能隱蔽的方式,如通過預先泄露判決決議來提醒當事人做出明智選擇。當法官擺出裁判者的身份進行調解時,或明或暗的強制就會在調解中占主導地位,在強制力的作用下,自愿原則不得不變形、虛化,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當事人自愿的原則。
法院對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是否合法負有當然的審查義務,但司法實踐中,有些調解是由當事人自行協(xié)商形成一致后,再到法院來走個過場;有的案件當事人惡意串通,為逃避他人債務以訴訟調解的方式轉移財產、規(guī)避法律責任。這類案件的調解,往往是事后才發(fā)現調解的目的惡意并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目前,中國法律對這種惡意調解行為缺少相應的預防和補救措施。
中國的法院調解制度被稱為“東方經驗”,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推廣與改進,然而在我們的訴訟程序中對其卻幾乎沒有規(guī)定,在這里提出一些建議。
由于調解主體與裁判主體合一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很多國家采取了對調解主體與裁判主體分離的方法。如美、德、日等國家都有法官對當事人勸告調解的做法,但涉及到實質問題的協(xié)商和談判時,主審法官可以把案件移交給其他人員,如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或法院以外的第三方;中國可以采取調解法官與審判法官分工的方式,當事人同意調解后,主審人員將案件交給專職調解法官主持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則再轉入審判。
主持調解的人不僅要有淵博的法律知識,還要精通人情事理,為人和善,善于與他人溝通等等,符合這些要求才能促成調解的成功。法官在調解中應避免誘導當事人,實事求是地去勸解當事人,從而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與此同時,法院不要以審判程序去苛求調解程序,從而挫傷法官調解的積極性,而是應努力為法官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調解能力和技巧的空間。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82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查證屬實的,應當再審?!痹摋l規(guī)定說明,中國對調解協(xié)議錯誤的救濟原因只有違反自愿原則和調解協(xié)議內容違法。筆者認為,如果調解協(xié)議內容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利益,調解可以被認為無效或被撤銷;若調解協(xié)議違反自愿原則,一方因受到他方欺詐或脅迫簽訂的調解協(xié)議,雙方當事人均可以申請再審;若調解違反原告應當符合起訴條件,訴訟代理人應經特別授權等程序要件的,也可以再審。通過司法審查機制不僅可以糾正調解的錯誤,還可以防止產生新的矛盾,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由于當事人在庭審中處于對抗狀態(tài),從心理上很難接受當庭調解,而且在庭審中讓步很容易給人造成理虧的感覺,因此庭審調解的成功率比庭前調解要低;案件經過庭審調查、質證、認證及辯論后,事實已經查明,是非已經分清,占有訴訟優(yōu)勢的一方當事人感覺勝券在握,一般不愿意接受調解,這樣雖然糾紛得以解決,但實際上當事人矛盾并未消除;從經濟角度考慮,庭前調解成功的訴訟成本比庭后調解成功的成本低。所以,法院調解要以庭前調解為主,不僅有利于緩解雙方當事人的對立情緒,同時可以節(jié)約訴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