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輝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13)
鳳凰網是鳳凰衛(wèi)視傳媒集團旗下的互聯網旗艦平臺,是一個集圖文資訊、視頻點播、專題報道、虛擬社區(qū)、免費資源、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網站,它以獨特的受眾精準性、內容洞察力、平臺整合力以及品牌號召力享譽四方,成為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華人新媒體。近年來,鳳凰網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歷史方面也開辟了如軼聞秘檔、專家論史、民間說史、妙文連載、歷史影像室等特色欄目。其中,歷史專題欄目選題大氣、視野宏闊、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在社會上和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黨史期刊作為我們黨進行黨史宣傳教育的主陣地,也十分注重專題策劃,特別是圍繞黨的重要紀念和節(jié)慶活動,通過開辟專欄,推出系列文章,大力宣傳黨領導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創(chuàng)造的豐富經驗、涌現的英雄人物,宣傳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在對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黨史教育、弘揚黨的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相比較而言,鳳凰網歷史專題在主題遴選、內容挖掘、資源整合、表達形式、傳播時效等方面更具特色。盡管鳳凰網在公司背景、傳播方式、團隊素質、財力支持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有黨史期刊無法比擬的特殊優(yōu)勢,但其歷史專題策劃的成功經驗仍值得黨史期刊學習、思考和借鑒。
筆者經過統(tǒng)計,從2008年8月1日起至2010年5月13日止,鳳凰網“歷史·專題”板塊[1]共上傳歷史專題109個,還有少數專題如紀念五四運動的《五四救贖中國: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等散見于其他板塊。這些專題大多選題獨特、新意迭出,內容豐富、意蘊深邃,圖文并茂、光彩奪目,具有很強的視角沖擊力和極大的吸引力。一經推出,點擊率頗高,跟貼者甚眾。按其內容,其策劃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圍繞重大歷史事件展開,意在展示歷史過程,闡發(fā)歷史內蘊。如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14周年推出的專題《甲午祭——舉國渾噩的悲劇》[2],其主旨就是讓人們通過瀏覽專題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歷史真相和勝負緣由,在傷痛之余對我泱泱中華為何會身罹奇禍進行深入思考,進而對中國的百年屈辱史進行理性反思。整個專題發(fā)人深省,摧人奮起。類似的專題還有《刀鋒下的近代中國外交》《五四救贖中國: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九一八:光記住還不夠》《盧溝橋的槍聲——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歷史由誰來書寫?——紀念西安事變70周年》《浴血1938——臺兒莊戰(zhàn)役70周年祭》《多面珍寶島——沉淀了40年的真相》《血染的風采——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30周年》,等等。
第二種類型是圍繞重要歷史人物展開,意在廓清歷史迷霧,挖掘人物個性。如《“儒相”治國:一個人與一個時代——周恩來誕辰110周年》[3]專題,從如何評價周恩來(包括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新一代中國人、中外名人對周恩來的評價)、周恩來的“文革”歲月、周恩來與毛澤東的關系、工作人員眼中的周恩來、關于周恩來若干傳奇?zhèn)髡f等幾個部分,通過全面反映社會對周恩來的關注熱點,較為立體地再現了周恩來的人生歷程,更為準確地反映了周恩來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多側面地展示了周恩來的思想軌跡、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使讀者了解到一個更加真實、豐滿的周恩來。類似的人物專題還有《思念依舊無限——胡耀邦逝世21周年》《你是無害的名字,全世界都紀念——甘地遇刺60周年》《叛徒?信徒?使徒——蔣經國誕辰100周年》《重讀汪精衛(wèi)——體味賣國者的“救世主情結”》《解讀孔子系列策劃: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重讀曾國藩——體味中國傳統(tǒng)精英最后的輝煌》《重讀林則徐——體味舊時“名臣”人局限與迷惘》《重讀李鴻章——體味改革者的遠見與彷徨》,等等。
第三種類型是緊扣國內外熱點問題展開,意在理清歷史脈絡,詮釋現實問題。比如,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國際社會、中國社會各界均對中國發(fā)展模式問題高度關注關進行了廣泛討論。鳳凰網就緊扣這一熱點問題,及時策劃了中國道路系列專題《之一——從大歷史角度探尋各國發(fā)展模式變遷》[4]《之二——大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道路選擇》[5]《之三——全球化棋盤下的中國經驗》[6],對世界各國發(fā)展模式進行了探尋,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軌跡進行了梳理,通過 “縱觀歷史,橫看列國”,深入闡發(fā)中國模式的內涵,進而引起人們對中國未來道路進行更深層的思考。類似的專題還有圍繞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十分關注的中朝關系問題策劃的專題《鴨綠江水靜流淌——中朝關系60年記事》,圍繞當前世界經濟危機問題策劃的系列專題《200年經濟危機制造者與拯救者》《之一——1929年的遺產》《之二——危機復來:毀滅與拯救》,圍繞因波蘭總統(tǒng)專機在俄墜毀引發(fā)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波俄關系問題策劃的專題《世仇?兄弟?波蘭俄羅斯恩怨揭秘》,等等。
第四種類型是圍繞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特殊社會群體展開,意在揭示那些曾經為民族為國家付出青春和熱血的特殊群體的歷史命運和冷暖人生。比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滾滾洪流中,為了接管、鞏固新中國政權,支援南方廣大新解放區(qū)建設,各省根據中共中央決議紛紛抽調大批黨政干部隨各路人民解放軍南下。這些數以萬計的黨政干部、共青團員,冒著沒有散盡的硝煙,別妻離子,遠離家鄉(xiāng),遠赴長江以南的新解放區(qū),在新的戰(zhàn)場上為新中國政權創(chuàng)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貢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產生了一個特殊而耀眼的歷史革命群體——“南下干部”。鳳凰網和齊魯電視臺聯合策劃了以南下干部為反映對象的歷史專題《少小離家老大回——勿忘南下干部》[7],詳細敘述了南下的緣起、南下的進程、南下的任務、南下的代表人物、南下的余波,集中展示了“南下干部”群體的精神風貌,反映了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蘊涵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和革命精神。類似的專題還有《尋方抗日老兵——尋找活著的紀念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征軍》《天下英雄出我輩系列——壯哉!黃埔》《三十萬人不解甲——東北義勇軍抗日全記錄》《1968——2008:知青40年》,等等。
細細品味鳳凰網歷史專題,我們會發(fā)現,這些專題從主題選擇到框架建構、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和亮點。
第一,深邃的歷史感與鮮明的時代性相統(tǒng)一。鳳凰網歷史專題大都圍繞重要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歷史問題展開,即便是以小人物、小事件為反映對象的專題,也必以宏大的歷史背景為依托。比如,《尋訪抗日老兵——尋找活著的紀念碑》專題[8],其反映對象只是早已解甲歸田的無名中國軍人,在歷史的影像中連他們的背影都看不到,但其歷史背景卻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場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史詩般的反侵略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因此,鳳凰網歷史專題大都具有著強烈而深沉的歷史感。更重要的是,這些專題大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做到了深邃的歷史感與鮮明的時代性有機統(tǒng)一。其時代性主要體現兩個方面:(1)選題現實關聯度高。歷史專題毫無疑問都是以歷史問題為反映對象,但世界歷史綿延數千年,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為數眾多,如何在豐厚的歷史資源中確定選題是歷史專題策劃最為困難且又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鳳凰網則用歷史專題的現實關聯度較好地破解了這個難題。其歷史專題的現實關聯度普遍較高。有的專題在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和節(jié)慶活動時推出。比如,周恩來誕辰110周年推出了《“儒相”治國:一個人與一個時代》專題,甘地遇刺60周年紀念推出了《你是無害的名字,全世界都紀念》,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推出了“中國道路系列專題”。有的專題從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現實熱點問題出發(fā)推出。比如,波蘭總統(tǒng)專機在俄墜毀后,波俄關系問題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鳳凰網就及時推出了反映波俄關系問題的歷史專題 《世仇?兄弟?波蘭俄羅斯恩怨揭秘》。又如,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后,世界處理經濟危機的經驗教訓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鳳凰網就適時推出了“200年經濟危機制造者與拯救者系列專題”。有的專題從學術界的關注熱點和讀者的閱讀興趣出發(fā)推出。自從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火了之后,中國學術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宣傳十分關注,廣大讀者也對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人物重新解讀的作品很感興趣。鳳凰網以此為主題推出了《解讀孔子系列策劃: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楚漢戰(zhàn)爭另類史系列》和“重讀歷史人物系列”(包括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慈禧、道光、袁世凱、康有為、孫中山、汪精衛(wèi))等十幾專題。有的專題關注的就是當下現實中依然存在的特殊社會群體的歷史命運和人生冷暖。如上面提到的抗日老兵專題、南下干部專題和知識青年專題。(2)專題推出時效性強。人們通常認為,時效性是新聞作品的重要屬性,而歷史作品往往就不太需要注意時效性。但鳳凰網在這方面卻有獨到之處,它往往以做新聞的眼光做歷史,注重歷史專題的時效性,這就更加突顯了歷史專題的時代感。一方面,由于鳳凰網歷史專題的現實關聯度高,這就決定了其時效性強。另一方面,鳳凰網十分講究專題推出的時機。除了逢重要的紀念和節(jié)慶活動適時推出專題、緊貼社會熱點適時推出專題外,它還隨時注意尋找、發(fā)現推出歷史專題的特殊機會。以反映南下干部的歷史專題《少小離家老大回——勿忘南下干部》為例。前文講過,“南下干部”是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特殊歷史現象,顯然也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也很容易成為媒體的關注對象。但鳳凰網為什么會選擇在2010年1月這個特定的時間點推出以此為反映對象的專題呢?這就有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原來,山東影視集團投資4000萬重點打造了一部全景式展現“南下干部”事業(yè)和情感生活的電視劇《南下》,并于2010年1月在齊魯電視臺首播。就是以此為契機,鳳凰網及時和齊魯電視臺聯系,聯合策劃了這個以南下干部為反映對象的歷史專題。這樣,以藝術性為主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和以歷史性為主的歷史專題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兩者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雙贏局面,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鳳凰網的專題均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顯然,歷史專題推出的時機把握得好,不僅將提升其社會影響力,也將大大增強其現實時代感。
第二,宏闊的歷史視野與嚴謹的邏輯架構相統(tǒng)一。鳳凰網歷史專題的視野是宏闊的。它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描述,不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以大歷史的宏闊視野,跨越歷史時空,全景展示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深度挖掘歷史發(fā)展的有機聯系,從而廓清歷史迷霧,突顯歷史真相,體現了相當強的歷史洞察力和歷史解讀能力。這里,以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的《五四救贖中國》系列專題[9]為例作一簡要分析。應該說,對五四運動,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不少媒體也圍繞這一主題做過多次專題策劃。對這樣一個老題材,要挖掘出新意來,就必須要有新的視野,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對此,《五四救贖中國》專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正如其總導語所說:“五四不僅僅是一場學生運動,也不僅僅是一場‘打倒孔家店’的反傳統(tǒng)運動,更不可能只是宣揚民主自由的廉價舞臺?!逅摹且粋€時代的節(jié)點,是千年榮耀的驕傲與近代百年屈辱的悲哀的交匯點,中國知識精英在這個節(jié)點重新尋找方向,開始踏上救贖國家,救贖民族,乃至救贖自我的道路?!毖@種思路,專題用歷史的長鏡頭,從清末民初(1911)一直寫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1937)(因抗日戰(zhàn)爭一度中斷了中國知識精英的探索,廣大民眾目光集中到救亡圖存上),深入考察了五四前后近30年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集中展示了中國不同階層的知識精英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思路和方式探索和尋求中國新的發(fā)展道路的歷史過程,深刻揭示了中國人(包括政治人、文化人和普通人)在現代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不同命運。這就走進了歷史的縱深,把五四運動作為一個時代加以考量,把它置于中國現代社會變遷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加以透析,置于中國知識精英(包括持不同政治觀點的各階層精英)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這無疑體現了一種更為新穎獨特的歷史眼光,一種更為宏闊深邃的歷史視野。
同時,鳳凰網歷史專題的邏輯架構又是嚴謹的。盡管每一個專題的視野宏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但整個專題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結構精致,脈絡清晰,體現了相當強的信息采集和資源整合能力。仍以《五四救贖中國》系列專題為例。如前所述,專題的主題是深入考察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知識精英在尋求和探索中國新的發(fā)展道路的歷史過程、現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歷史變遷,突顯五四運動作為一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那么,用什么樣的邏輯構架,既能充分體現選題思路、深入挖掘歷史意蘊,又能有效整合豐富的歷史資料、理清紛繁的歷史線索;既能讓讀者讀得輕松愉快,又能讓讀者在閱讀中有所啟迪?策劃者在這方面下了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系列專題共分7個子專題。結合中國社會不同階段呈現的不同特點,分別用 “絕望的年代(1911—1916)”、“探索的年代 (1916—1919)”、“五四那一天:1919.5.4”、“實踐的年代(1919—1937)”等 4 個專題展示中國知識精英探索和尋求中國新的發(fā)展道路的歷程,用“‘五四’政治人物浮沉錄”、“‘五四’文人譜”“‘五四’平民文化手記”等3個專題展示中國人(包括政治人、文化人和普通人)在社會變遷中的不同命運。每一個子專題又圍繞各自的主題一一展開。每一個專題還設有導語和結語,對整個專題包含的歷史意蘊進行提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整個專題用嚴密的邏輯、完整的體系、清晰的脈絡,很好地駕馭了繁雜的史料,不僅全面再現了五四運動作為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歷史場景,而且深入揭示了五四運動與中國社會變遷、五四運動與中國人歷史命運的變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更加準確地揭示了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并引發(fā)人們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更深層次地觀察和思考。
第三,嚴肅的歷史主題與活潑的敘事風格相統(tǒng)一。鳳凰網歷史專題的主題是嚴肅的,充分體現了策劃者的歷史關懷、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和現實關懷。對此,筆者毋須多說,只要讀者諸君瀏覽一下專題的標題和導語就一目了然。難能可貴的是,在表現嚴肅的歷史主題的同時,鳳凰網歷史專題的話語體系是大眾的,敘事風格是活潑的。這也是鳳凰網歷史專題產生較強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這里僅以兩個專題的標題設置為例來做些分析。比如,《五四救贖中國》系列的子專題《絕望的年代(1911—1916)》[10]。民國初年,共和代替帝制,民國打倒?jié)M清,人們對中國社會寄予厚望。但是,民初政壇卻呈現出各色人等輪番上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象。專題反映的就是清末民初(1911—1916)的社會亂象,以及這種亂象下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中國知識精英迷茫、疑惑以至絕望的復雜心態(tài)。專題用“絕望的年代”作為標題,分別用“勝利了”、“變化了”、“復辟了”“黑暗了”作為二級標題統(tǒng)率整個專題,準確傳神地體現專題內容和專題策劃者所要揭示的歷史意蘊。又如《世仇?兄弟?波蘭俄羅斯恩怨揭秘》專題[11]。俄羅斯、波蘭兩個國家同為斯拉夫民族,但幾百年來,這兩個國家之間上演了一幕幕理不清的恩怨情仇。早在俄國未建立之前,波蘭作為當時的強國,在17世紀多次進攻俄國;俄羅斯正式建立后,俄國逐漸占據上風,并于18世紀后半期3次參與瓜分波蘭;1919—1920年兩國爆發(fā)蘇波戰(zhàn)爭;二戰(zhàn)期間,蘇聯當局制造槍殺25000余名波蘭被俘軍官的所謂“卡廷慘案”……這一連串歷史事件成為波俄兩國之間永遠的傷痕,處理相對弱勢的波蘭則更是耿耿于懷,以致波蘭有句名言:“如果德國入侵波蘭,那么波蘭喪失的是領土;如果是俄羅斯入侵波蘭,那么波蘭則會喪失靈魂。”這個專題就是要全面反映波俄兩國復雜的歷史關系及其對兩國現實政治生態(tài)的影響。專題以“世仇?兄弟?波蘭俄羅斯恩怨揭秘”為標題,以波俄兩國之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和兩國外交心結為依托,提煉了“瓜分:被奴役的斯拉夫兄弟”、“碰撞: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對手”、“傷痕:卡廷慘案橫亙波俄間”等3個小標題,系統(tǒng)、準確地展現了波俄兩國的歷史恩怨,為人們全面、清楚地認識波俄關系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從上述兩例可以看出,構成標題的詞語雖大都稀松平常,但卻簡練生動、有的放矢;雖寥寥數字,卻內涵豐富,言之有味,讓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而這樣的例子,在鳳凰網歷史專題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正是它們的普遍存在,形成了鳳凰網歷史專題冷靜客觀、簡潔親和、理性中又略帶幽默的敘事風格,也體現了專題策劃者清新自然、樸實厚重、貼近大眾的文風,有效地保證了讀者閱讀的流暢性、節(jié)奏性和審美的愉悅性。
當然,鳳凰網歷史專題還有版式清新大方、畫面語言豐富、編讀頻繁互動、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同樣值得黨史期刊學習、借鑒,限于文章篇幅,就不一一闡述。
深入考察鳳凰網歷史專題設置的基本情況,認真分析其專題策劃的特色和亮點,我認為黨史期刊在開展專題策劃時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開展專題策劃,必須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增強現實針對性。以新聞的眼光聚焦歷史,是鳳凰網歷史專題策劃的一大亮點。黨史期刊開展專題策劃必須借鑒以做新聞的眼光做歷史的方法,在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下功夫,加強選題的預見性和現實針對性,突顯黨史資政育人的時代性。在這一方面,筆者以為黨史期刊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拓展思路:一是準確把握中央宣傳動態(tài),圍繞中央宣傳重點開展專題策劃,自覺服務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的社會功能;二是密切關注輿論走向,圍繞大眾關切的社會熱點開展專題策劃,從現實回溯歷史,由歷史闡發(fā)現實,正本清源,使人們獲得歷史啟迪的同時,更加清楚、理性地認識現實問題;三是系統(tǒng)把握黨史學科的發(fā)展態(tài)勢,立足學術前沿開展專題策劃,盡快推動黨史研究成果大眾化,把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轉化為資政育人的豐厚資源;四是深入了解大眾閱讀興趣,圍繞讀者閱讀熱點開展專題策劃,滿足讀者的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提升大眾的歷史認知水平、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第二,開展專題策劃,必須利用“長鏡頭”和“廣角鏡”,提升歷史縱深感。以宏闊的視野深度解讀歷史,是鳳凰網歷史專題策劃的又一大亮點。黨史專題的反映對象往往都是重大的黨史事件和重要的黨史人物。要對他們進行準確定位、恰當評價,不能就事論事,而必須以獨特的歷史視角、宏闊的歷史視野把他們置身于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多維透視、辯證分析。當前,平面媒體面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平面媒體只有越來越往深度上走,才可能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黨史期刊更是如此。因此,黨史期刊必須充分利用背靠省級以上黨史工作部門、聯系的黨史專業(yè)人才眾多、儲備的黨史資料豐富等優(yōu)勢,在開展黨史專題策劃時適時利用“長鏡頭”和“廣角鏡”,在深度挖掘和全景展示上下功夫,大力拓展歷史的時間與空間,把握歷史細節(jié)的內在有機聯系,強化歷史發(fā)展的縱深感,廓清歷史迷霧,理清歷史脈絡,揭開歷史真相,闡發(fā)歷史意蘊,開掘時代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受眾心理和情感的共鳴,使人們在感受閱讀愉悅的同時獲得歷史啟迪。
第三,開展專題策劃,必須改進敘事方式,提升可讀性。以通俗的語言敘述歷史,形成充滿“鳳凰口味”的敘事方式,是鳳凰網歷史專題策劃的第三大亮點。設置黨史專題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開展黨史宣傳教育。黨史宣傳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既根源于其黨史內容的內在價值,也依賴于真實、生動和具體的符號形象。黨史期刊黨史專題要繼續(xù)在改進敘事方式上下功夫,力求形成穩(wěn)重大氣、生動通俗、貼近受眾的敘事風格,從而提升專題的可讀性。專題結構安排要邏輯嚴謹,層次清楚,脈絡清晰,獨具匠心,能生動、精當地駕馭史料。標題制作要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簡潔有力,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能抓住吸引讀者。行文要簡潔流暢,準確傳神,干凈利落,娓娓道來,力求做到大氣而不呆板、通俗而不媚俗,切忌雖詞藻華麗,但卻空洞無物、言之無味,使受眾產生閱讀疲勞、審美疲勞、接受疲勞,心生厭煩。另外,敘事風格一經形成,就要一以貫之,精心呵護,使之有機地融入期刊品牌,成為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開展專題策劃,必須加強隊伍建設,構建一個高素質的期刊策劃團隊。鳳凰網歷史專題之所能較為成功,與其依托鳳凰衛(wèi)視傳媒集團,擁有一支具有全球視野、業(yè)務精良、勤奮敬業(yè)的優(yōu)秀團隊密切相關。黨史期刊要立足現有條件,加強人才儲備,提升人員素質,培養(yǎng)一支視野宏闊、眼光敏銳、長于策劃、甘于奉獻的期刊策劃隊伍。一要加大編輯人員的培訓力度。媒體工作是一種時代性極強的工作,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因此,黨史期刊要在給年青人加任務、壓擔子的同時,還要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幫助他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增強黨史意識、策劃意識、讀者意識和市場意識,使之成為善于捕捉黨史熱點、社會焦點、閱讀亮點和市場賣點的行家里手。二要積極拓展作者隊伍。一方面要加強與現有作者的聯系和溝通,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期刊專題策劃;一方面要加強與黨史學術機構、科研院所的聯系和溝通,了解相關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方向、動態(tài)和特色,為期刊適時開展專題策劃儲備人才資源。三是要加強制度創(chuàng)新。黨史期刊可以根據期刊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專題聯合策劃制度和專題出品人制度,以適當的方式和相應的報酬吸引社會力量為期刊專題策劃服務。
本文對鳳凰網歷史專題策劃和特色的探討,主要是就媒體策劃技術層面而言的。當然,我們在學習、借鑒其專題專劃方法的同時,必須把握黨史期刊的特殊性。一是黨史期刊作為黨的喉舌,必須始終堅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在期刊策劃中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tǒng)一,真正做到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二是作為平面媒體的期刊,不具備網絡媒體的容量巨大、周轉速度快等特點,其專題策劃必然受到時空的限制,必須遵循期刊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
[1]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list_0/0.shtml.
[2]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jiawuji/.
[3]http://news.ifeng.com/special/zhouenlai/.
[4]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fazhanmoshi/.
[5]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daoluxuanze2/.
[6]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zhongguojingyan/.
[7]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nanxiaganbu/.
[8]http://phtv.ifeng.com/hotspot/xzlb/.
[9]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wusiyundong/.
[10]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wusiyundong/juewangd eniandai/.
[11]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boeen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