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亞萍
(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內卷化”理論研究綜述
計亞萍
(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內卷化理論發(fā)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康德、戈登威澤到格爾茨,是內卷化理論從濫觴走向系統(tǒng)的生長期。此時,內卷化理論主要用于研究農業(yè)生產。第二階段,從杜贊奇到黃宗智,是內卷化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此時期,其主要理論視點已從農業(yè)生產走向政治領域。第三階段,是內卷化理論應用領域迅速拓展期。其顯著特點是,內卷化理論被眾多學者應用于歷史、社會制度、腐敗、市場經濟、社會福利等諸多社會生活領域。因此,內卷化理論是一個開放的理論系統(tǒng),它將在與社會實踐的互動中不斷地詮釋與被詮釋,并得到豐富與發(fā)展,成為社會學審視社會的重要理論工具。
內卷化;理論研究;領域拓展
內卷化,是近年來中國社會學研究領域中被認為“和中國社會的某些特色聯(lián)系密切且使用頻率較高、影響較廣泛的概念”。梳理這一理論,對解釋、反思諸多中國社會現象具有特殊的提供理論工具的意義。
“內卷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它源于拉丁語involutum,原意是“轉或卷起來”。它濫觴于康德、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由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系統(tǒng)化,經黃宗智加以改造后更加引發(fā)了爭論。康德區(qū)分了“內卷化”與“演化”從內涵到外延的不同,其主要含義是內卷、內纏、糾纏不清的事物,以及退化復舊等意。戈登威澤的“內卷化”概念是指一種文化模式達到某種最終形態(tài)以后,既沒有辦法穩(wěn)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tài),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即系統(tǒng)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約束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復雜化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在《農業(yè)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tài)變遷的過程》一文中用內卷化的概念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yè)。他主要指的是這樣一種經濟和社會狀況: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yè)生產長期以來未曾發(fā)展,勞動生產率并未提高,只是不斷地重復簡單再生產。特別是,格爾茨認為,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由于資本的缺乏和行政性的障礙,不僅沒有能力剝離增長的勞動力,而且勞動力還不斷地進入農業(yè)生產的過程,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勞動力填充型的農業(yè)發(fā)展模式,致使農業(yè)無法實現由“已經普遍存在的集約化農業(yè)”向“外向型的農業(yè)”轉變。格爾茨使這一概念在人類學界與社會學界廣為知曉,成為一種描述社會文化發(fā)展遲緩現象的專用概念。
此后,這一概念迅速被借用到中國研究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代表人物是英國漢學家黃宗智。黃宗智借用這一概念來研究中國小農經濟問題。黃宗智利用滿鐵資料和自己的調查,寫了兩部書即《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在前一本書中,黃宗智提出了中國小農經濟的內卷化問題,指出“不要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簡單地等同于向資本主義過渡”;在后一本書中,他又把“內卷化”發(fā)展為“過密型商品化”,或者說“無發(fā)展的增長”,描述了同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商品化概念。他認為中國的小農家庭迫于人口壓力增加了勞動力投入,從而獲得了較高收入,但由于農業(yè)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勞動生產率并未得到提高,小農生產者只是長期處于糊口水平,中國人口的大部分仍被束縛于糧食生產。這種商品化不僅難以使小農經濟解體,反而會延續(xù)小農經濟。
黃宗智將內卷化理解為“勞動(力)的邊際報酬遞減”,“克利福德·吉爾茨給爪哇水稻農作中這種集約化到邊際報酬收縮的現象,冠以一個特別的名稱——‘農業(yè)內卷化’”;“內卷的要旨在于單位土地上勞動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單位勞動的邊際報酬減少”。
而劉世定和邱澤奇則對黃宗智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們認為,在戈登威澤和格爾茨理論系統(tǒng)中,“內卷化”的基本含義是指系統(tǒng)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復雜化的過程。黃宗智以邊際收益遞減來界定格爾茨的概念,是一種誤解,同時在把勞動的邊際收益引入內卷化概念后,改變了分析的基本方向。彭慕蘭也對黃宗智的內卷化概念提出批評,認為“這一概念定義不當”,“這個定義完全不起作用”。
以上學者均把“內卷化”局限于經濟領域。而美國學者杜贊奇則將這一概念引入政治過程和問題。他在其《文化、權力與國家》一書中,在對20世紀前半期中國國家政權的擴張及其現代化過程進行充分翔實的調研基礎上,提出了“國家政權的內卷化”這一概念。杜贊奇認為,“國家政權內卷化”有雙重含義:國家政權內卷化在財政方面的最充分表現是,國家財政每增加一分,都伴隨著非正式機構收入的增加,而國家對這些機構缺乏控制力。即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與地方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是同步增長的;杜贊奇據此指出,“國家政權內卷化”是指國家機構不是靠提高舊有或新增(此處指人際或其他行政資源)機構的效益,而是靠復制或擴大舊有的國家或社會休系——如中國舊有的盈利型經濟體制——來擴大其行政職能。杜贊奇認為,國家政權的擴張應建立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否則其擴張便會成為格爾茨所描述的那種“內卷化”——沒有實際發(fā)展的增長,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出現停滯的趨勢。
綜上可見,從戈登威澤、格爾茨到黃宗智、杜贊奇,無論在哪一種意義上使用“內卷化”概念,其所描述的實際上都是一種非理想型的變革形態(tài),也即是沒有實際發(fā)展(或效益提高)的變革和增長。
近些年,“內卷化”概念的應用日益廣泛,許多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都借用它來分析中國社會現象,甚至整個中國制度創(chuàng)新進程。中國學者孫遠東在《“內卷化”的中國歷史》中,進一步擴展了杜贊奇“政權內卷化”的外延,用它指稱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政體不斷“精致化”的歷史過程。呂曉波則用此概念分析當前腐敗行為,認為腐敗源自“組織內卷化”,干部陷于傳統(tǒng)式人際關系,未走向現代化。劉雅靈、王信賢則用此概念分析中國股份制改革,他們在《中國股市的內卷化》中認為,中國引進的股份制改革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何艷玲和蔡禾則以此研究中國城市基層組織中日益嚴重的內卷化問題。徐斯儉將此概念引入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中,他們通過對中國地方人大從“述職評議”到“監(jiān)督法”的制度變遷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如何防止被創(chuàng)新出來的制度產生制度內卷化”的情形。他指出:中國的“制度演進”過程并非線性發(fā)展,觀察“制度創(chuàng)新”之后的制度演化,不能只看該制度的內在動力,應注意在制度演進過程中,整個政治體系內可能存在的不同制度邏輯。
李培林與張翼在《國有企業(yè)社會成本分析》中再次拓展了“內卷化”的應用范圍,認為國有企業(yè)的運行邏輯存在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即:一方面要追求效用和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追求福利的最大化。這種雙重取向多年來迫使國有企業(yè)逐步朝著功能內卷化和人員過密化方向發(fā)展,以至于最終陷入企業(yè)負擔過重,冗員過多,以及有增長而無發(fā)展的困境。作者提出,要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就必須提供諸如社會保障、勞動力市場等多種“外部替代性資源”,使國有企業(yè)擺脫功能和人員上的包袱。
華中師范大學賀東航先生則用內卷化概念來研究中國村民自治制度。他認為,村民自治制度必須接受的兩組互相競爭的組織原則——“黨和政府的領導”原則和“村民自治”原則,致使村民自治組織在實踐中就可能會產生一種內在的緊張,導致自治組織的行政化。具體說,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委員會可能考慮更多的不是如何管理本村村務,而是忙于完成鄉(xiāng)鎮(zhèn)政府布置和落實的各種行政管理任務。在農村基層組織的變革過程中,國家雖然賦予了村委會自治的地位,但這些自治要素無法形成與既定制度格局的平衡。因此,當發(fā)生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件時,可能導致國家行政力量加緊向農村的滲透和控制,從而影響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治和民主化進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內卷化表達的主要含義是:由于外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和缺失,或者外部力量的過于強大導致對組織內部的割據與滲透,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固的內部發(fā)展模式和嚴格的約束機制,致使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和行為模式等在發(fā)展和變遷的過程之中出現一種“路徑依賴”和自我的“鎖定”,從而導致“一種內卷型的增長或是沒有發(fā)展的增長”。
王思斌先生用內卷化理論來解釋我國社會福利狀況。他認為,目前我國社會福利的投入總量,確實在增加,但其中,國家投入比例在減少,而個人投入比例卻在逐漸增加,最高時2000年甚至達到60%。但這種增加并未能如愿帶來社會風險的降低和社會福祉的提高。這種情況,也是“一種內卷型的增長或是沒有發(fā)展的增長”。據此,王思斌先生提出“國家回歸”的建議,即,國家在提高社會福利水平上更積極地承擔起資金投入和建立社會福利發(fā)送體系的責任。
通過以上分析還可知,內卷化是一個應用領域相當廣泛的開放式的學術概念,是一個可以用來回應、分析和解釋許多層面現象和問題的概念,當然也是社會學學科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工具。
[1]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guī)范認識危機[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3]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9年的華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
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林省農民工內卷化行為傾向研究”(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 391號)。
計亞萍(1963-),女,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人力資源開發(fā)社會環(huán)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