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亮(上海電力學(xué)院直屬外語系, 上海 200090)
□張發(fā)祥(河南科技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一
伊夫林·沃是本世紀英國文學(xué)史上最主要的諷刺小說家之一,是具有現(xiàn)代英國天主教的作家。1903年,沃生于倫敦西北部的一個城市——漢普斯特,從小即接受了良好的文學(xué)熏陶,父親阿瑟·沃是位知名編輯、出版商兼文學(xué)批評家,虔誠的英國天主教徒。其兄長亞歷克(Alec Waugh)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文學(xué)作品,聲名遠揚,在這個書香之家,伊夫林·沃很早便開始接受英國詩文經(jīng)典的熏陶。
沃早年在牛津大學(xué)攻讀近代史專業(yè),并且一度專心于美術(shù)的學(xué)習(xí)。在牛津大學(xué)學(xué)習(xí)期間,沃對于艾略特的現(xiàn)代派詩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潛心鉆研學(xué)習(xí),從中吸取了視野開闊的史詩氣質(zhì);同時,他也接受了另一位作家的風格,即諷刺小說家弗明克的作品風格。從弗的手法中,他吸取了語言通俗而富有意義的幽默風格,沃對這兩位作家的欣賞與學(xué)習(xí)為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沃的第一部小說《衰亡》(Decline and Fall,1928)一炮打響,為其贏得了諷刺小說家的名聲,并且為其以后的創(chuàng)作定了基調(diào)。事實上,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貫穿了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他提起諷刺之筆來記錄一個帝國的衰亡歷史,通過對一個青年近于荒誕的生活經(jīng)歷的記述,對那個不分善惡,沒有正義、公理之分的黑暗和丑惡的社會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在這部作品中,沃以其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將現(xiàn)代生活中荒誕可笑和孤獨悲哀的東西糅合在一起,描寫了一個衰敗和沉淪時代的一些側(cè)面。
沃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停戰(zhàn)階段,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六部諷刺的長篇小說,他在素材的安排和運用上漸趨老練,風格也漸趨完美起來。這其中三部作品分別為《衰亡》(1928);《罪惡的軀體》(Vile Bodies,1930);《一捧塵土》(A Handful of Dust,1934)。這些成為其前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的成就,反映了英國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動蕩和道德淪喪。在這些早期作品中,他著力諷刺的,首先是婚姻和家庭關(guān)系上的墮落;此外,沃也諷刺了英國的教育制度,特別是英國的公學(xué);宗教的衰落也是沃三本早期作品的另一個重要諷刺的內(nèi)容,這一點在《一捧塵土》中有最突出的表現(xiàn),甚至英國的政治生活也是沃諷刺的重要方面。沃早期作品的社會性和現(xiàn)實意義使得其幽默表現(xiàn)出嚴肅性,也使他的譏諷有了深度,使其成為本世紀杰出的諷刺大師。沃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階段包括戰(zhàn)后二十年。在此階段中,他小說類型多樣化,有《舊地重游》(Brideshead Revisited,1945)、《親者》(The Loved One,1948)和《廢墟中的愛情》(Love among the Ruins,1953)以及戰(zhàn)爭三部曲《榮譽之劍》(The Sword of Honour),《軍人》(Men at Arms,1952)、《軍官與紳士》(Officers and Gentlemen,1955) 和《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1961)。這一階段中,沃的作品趨于“嚴肅”的風格,《舊地重游》中寄托了他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也較全面地闡明了自己對二戰(zhàn)的看法,并從天主教的觀念出發(fā),探求戰(zhàn)爭所引起的人的價值的改變,尤其是戰(zhàn)爭三部曲,較早期作品更直接地觸及了當代世界的重大政治、歷史問題,也更能反映其資產(chǎn)階級立場。該書濃厚的宗教說教色彩,多愁善感的愛情故事和對爵士時代英國上層階級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描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許多讀者對該書的題材情有獨鐘、愛不釋手。
二
小說《舊地重游》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作者本人的自傳成分,天主教是推動書中情節(jié)的重要因素。小說描寫了倫敦附近布萊茲赫德莊園一個天主教家庭的生活和命運。主人公兼敘述者查爾斯·萊德上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隨部隊換防來到了馬奇梅因侯爵的舊居,觸景生情,回憶起和他有深厚友情的這個家庭的成員們:這是一個古老的天主教家族,馬奇梅因侯爵在一戰(zhàn)期間赴國外參戰(zhàn),戰(zhàn)后沒有回國,留在意大利長期與情婦卡拉在威尼斯同居。妻子馬奇梅因夫人表面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卻過著荒淫奢靡的生活。她具有圓滑的社交手腕,為掩蓋家庭丑聞她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被丈夫的拋棄使她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打擊,最終她憤懣而死,而她又把悲劇帶給了整個家庭。父母的生活丑聞給子女打下了恥辱的印記,孩子們從小就生活在家族丑聞的籠罩中,他們的天性受到了極大的扭曲。他們不甘于循規(guī)蹈矩,小兒子塞巴斯蒂安是“妖艷的少年”的代表,平日放蕩不羈,酗酒成性,一生經(jīng)歷坎坷,他和故事敘述人萊德是牛津大學(xué)的同窗好友,在尋求美好生活中,走入歧途,流落異國。大兒子布萊茲赫德是未來爵位和莊園的繼承人,他畢業(yè)于牛津大學(xué),沉悶、迂腐、生性怪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虔誠的天主教信仰者。小女兒科迪莉婭是馬奇梅因家族的孩子中最真誠可愛的一個。她從小深受天主教文化熏陶,在修道院辦的學(xué)校中長大,是位堅定不移的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大女兒朱莉婭年輕貌美、光彩照人、風度優(yōu)雅。父親的丑聞影響了她的婚姻前景,她對天主教的篤信同樣使她沒有任何可能與信奉新教的皇室攀親。出于叛逆心態(tài),朱莉婭違拗母親的意愿,嫁給了一個來自加拿大的離過婚的政客雷克斯,她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發(fā)現(xiàn)雷克斯仍與前婦人藕斷絲連,最后離婚,叛離羅馬天主教。雖然與查爾斯的重逢使她重燃愛情火花,可是她能感覺到無處不在的宗教影子在時時刻刻地困擾著她。許多年后,萊德成了畫家,頗有名氣,在與朱莉婭邂逅相遇時,萊德辦了離婚手續(xù),朱莉婭也正在離婚手續(xù)的辦理之中,這時,傳來了塞巴斯蒂安的消息:他到突尼斯的修道院,請求做一名修道士,卻只做了名守門人,而侯爵在情婦的陪同下回到府第。盡管他已不可救藥,但依然固執(zhí)地拒絕涂油禮,然而,在其臨終之際,他竟奇跡般地要求赦免他的罪孽。在這一連串的事件中,朱莉婭與萊德訣別了。因為老侯爵的臨終之舉重新燃起了朱莉婭對天主教的信仰,她說“她不能再違背上帝意旨了”,再與萊德結(jié)婚,意味著永遠失去了上帝的庇護。出于深重的罪孽感(天主教視離婚、再婚為罪孽),她拒絕了萊德的愛情,以受苦去贏得上帝的寬恕。而萊德也從侯爵的懺悔中,得到了啟示,頗為感動,理解了朱莉婭的決定,并由不信神靈轉(zhuǎn)為篤信上帝。從此,恪守信仰和傳統(tǒng)的這個“天主教”名門貴族的成員已風吹云散,各奔其所?;臎龅母檐婈牻庸?,萊德在庭院中久久徘徊,他失去了家庭、青春與愛情,當時為侯爵夫人舉行安靈彌撒的小教堂已向世人開放。一盞古老祭壇上燃起了紅色燈焰與萊德對視著,好像在對世人訴說著什么。
三
《舊地重游》是伊夫林·沃的第一部宣傳天主教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并借助于書中人物的口來評論了書中的人物,同時也借以表達了自己對天主教的看法和皈依的愿望。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記述了一個天主教家庭的離散聚合,試圖在向讀者們說明,在道德衰微、精神空虛的時代,唯有天主教才能為人們提供信仰與指導(dǎo),只有在這里才能找到光明和希望,一切叛離的人終將回歸,一切不信仰的人也終將皈依。在這個家庭里,成員的靈魂卻不同程度地被上帝所捆綁,侯爵夫人、長子布萊茲赫德及小女兒柯迪莉亞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從來未懷疑與叛離自己的信仰與愿望,也從未想過擺脫上帝的想法,而侯爵,次子塞巴斯蒂安及長女朱莉婭則背叛了上帝而企圖獲得幸福,卻經(jīng)歷了苦難的顛簸;侯爵離家獨自出走,與情婦住在意大利;塞巴斯蒂安則借飲酒來逃避宗教的管束;而朱莉婭則嫁給了新教徒——一個離過婚的庸俗政客,他們各自的生活方式表達著自己對上帝的蔑視。
然而,宗教是精神鴉片,長期以叛逆行動嘲弄宗教的老侯爵在經(jīng)歷過了一系列的生活磨難后,卻又不得不重返宗教,在死亡的恐懼中被上帝感召,回到上帝身邊,臨終之時懺悔了自己的罪過,最終重歸故土,在布萊茲赫德莊園離開人世。
老侯爵的行動讓長女朱莉婭重新召回了自己對天主教的信仰,她說她不能再拒絕上帝的慈悲,不能再次違背上帝的意旨,她承認自己是蒙受天恩的幸運兒,隨后,她果斷地取消了和無神論者查爾斯·萊德的婚姻,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寧愿受苦以贏得寬恕,而萊德這個無神論者,竟在最后接受了天主教的思想,相信了上帝。而他在過去曾堅持認為正是天主教的婚姻制度毀了老侯爵馬奇梅因夫婦的婚姻,斷送了朱莉婭的幸福。
長子布萊茲赫德是位迷茫的貴族青年,從小被母親送進天主教中學(xu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虔誠的天主教信仰者。他生性怪僻,古板得像個“死木頭疙瘩”,唯一的“愛好”就是收集火柴盒。正如以塞亞·伯林所言:“對知識和科學(xué)進步?jīng)]有興趣,對政治權(quán)力沒有興趣,對幸福沒有興趣,對為了找到個人的社會位置而去適應(yīng)社會沒有興趣……他們相信少數(shù)比多數(shù)更神圣,失敗比成功更高貴?!?/p>
次子塞巴斯蒂安平日放蕩不羈,隨身攜帶一只玩具熊。他和故事敘述人萊德是牛津大學(xué)的同窗好友,在尋求美好生活中,走入歧途,成為一個酒鬼,經(jīng)常酗酒、搞同性戀,后來他母親侯爵夫人對他同性戀取向的不容使他流落天涯,最終,他也回歸了宗教的港灣。他來到修道院,愿做一名修道士,他的請求遭拒絕后,他又情愿只當一名守門人。
在這個家族中,小女兒柯迪莉亞是個真誠、可愛、性情開朗、極具魅力的孩子。她篤信天主教,深受其文化熏陶。母親辭世后,她進了修道院。她認為上帝恩寵的范圍極廣,即使是天涯海角,流浪彷徨,痛苦無依,上帝也會伸手將其拉回來,上帝終究要掌握所有人的靈魂,哪怕是酒精中毒,對社會絲毫不能適應(yīng)的塞巴斯蒂安,哪怕是追求真愛,近在眼前的朱莉婭。她對家人和朋友始終充滿著善意和幫助,她精心地照料并送走了臨終的老父,幫助安排了塞巴斯蒂安的生活,同樣是她對姐姐朱莉婭與查爾斯之間的愛情表達了充分的理解。
在故事的結(jié)尾,這個已被描繪成兩千年恪守歐洲宗教和英國傳統(tǒng)的典型家庭,卻被戰(zhàn)爭打散,歷盡劫難與痛苦的思想掙扎,又重新歸于平靜。府邸小教堂的那盞燈火,是《舊地重游》這部書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休止符,代表了作者的希望,它告訴世人在渺茫的世道中,宗教這個信仰的燈光依然還可以算作是一個光明的東西。
[1]劉守蘭.英美名師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賦寧,何其莘.英國中古時期文學(xué)史[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
[3]董翔曉.英國文學(xué)名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階娜.英國文學(xué)經(jīng)典名作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