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紅芳(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 常熟 215500)
《牛天賜傳》是老舍創(chuàng)作的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成長小說最初源自西方,由追求個性自由的“成長維度”和古板保守的“教育維度”相互影響交織而成,其形成演變大體完成于德、英、美三國??梢钥隙ǎ魧W英國的老舍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了英國成長小說的很大影響。
成長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有相對穩(wěn)定的敘事結(jié)構(gòu)和敘事語法。敘事語法就是敘事共同模式的規(guī)則和符號系統(tǒng),鮑·托馬舍夫斯基把敘事基本語法稱為主因素。①“主因素”是形成這一類小說的基本要素和自我標志?!杜L熨n傳》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牛天賜經(jīng)歷了某些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經(jīng)過生理、心理、認知和情感的多重考驗后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困惑、迷惘,在他人的引導下完成了從對官樣兒文化的反叛到皈依的過程,最終走向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它的主因素就是牛天賜在“他人引導”下“歷盡考驗”終于“長大成人”,其余的因素都是圍繞著這個主因素進行的。
老舍筆下的天賜的出場就帶著點與眾不同,因為他是被扔在牛家門口的棄嬰。巧的是牛家夫婦50多歲了還沒有孩子,深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很是著急,本想領(lǐng)養(yǎng)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可是兩人各有想法談不攏,天賜的出現(xiàn)真是恰逢其時。既是天官賜福于牛家,這小子將來必成大器。天賜的外祖父是當官的,牛老太太就希望天賜讀詩書、求功名。于是牛老太太按照“成個官樣的兒子”的理想開始設(shè)計天賜的人生了。所以天賜的童年注定是和自由無緣的,然而孩子的天真與自然是無法遏制的,這就勢必造成規(guī)矩束縛和個性成長之間的一對矛盾。
在牛老太太看來,官樣的孩子走路得有個架勢,可不能長成羅圈腿。為了這個,牛老太太命令仆人把天賜的手腳捆了個結(jié)實,一動也不能動,像一根打著裹布的大兵的腿,然而事與愿違,羅圈腿倒是沒成,卻成了拐子腿了。手腳不能動、也不能啼哭,小孩的天真、自然都被扼殺了,對于這種蠻橫不講理的管制,天賜只能以順從告終。自由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六個月以后,天賜獲得自由,雖然腳已經(jīng)變形,成了拐子腿,但“松綁是件快事,他開始享受。拳頭也能放在口中咂著,腳也會踢,他很高興”。然而不幸的是,天賜的眉毛、頭發(fā)長得不盡如人意,為此,牛老太太讓人不知道給他剃過多少回,希望長出些官樣兒來。好不容易眉毛頭發(fā)整得像那么回事兒了,臉上又出了毛病,越來越黑。為了要把臉洗白,一天至少要洗三次臉,每次得洗上幾個小時。對于這種強迫式的洗臉運動,天賜的辦法是不卑不亢,就盼著給他洗臉的人生病。到處都設(shè)著規(guī)矩,無處逃遁,可是孩子自有天真可愛的辦法來反抗教育維度對天性、自由的扼殺。我們不得不佩服老舍的功力,竟然能把孩子的心理、行為寫得如此傳神,讓人不由得想起幼年的自己,如何與爸媽對著干的種種樂事!
天賜從小就有很強的叛逆精神,叛逆里透著孩子的天真與可愛,叫人喜歡??墒桥@咸珜嵲谑懿涣耍邭q時決定叫天賜上學了。考慮再三,決定請先生來教專館。在老太太看來,一個官樣的少爺必得識字,一個有出息的孩童必須規(guī)規(guī)矩矩,像個大人似的。小說朝著“官樣少爺”這一“教育維度”繼續(xù)發(fā)展。天賜會接受嗎?
老師是什么,書又是個什么東西,對于七歲的天賜來說,這是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老師會不會是個可怕的專吃人的大怪物?因為四虎子說,老師教念書,念好了將來能做官,念不好就得挨板子,所以對老師的認知就是從“怪物”開始的。老舍如此寫,非常符合一個即將失去自由玩耍權(quán)利的小孩的特有心理,令人拍案叫絕!
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受教育之前,天賜的心里就有了預設(shè),幸運的是,人生中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并非想象中吃人打人的怪物。天賜雖然頑皮卻沒有挨過一頓打。半年左右的時間雖然沒有學會多少正經(jīng)書,倒是和王老師成了朋友。天賜逐漸成長起來了,跟王老師學會了一些課堂之外的東西,知道云城之外有山東、青島、煙臺、火車、蘋果,令他向往,也略懂了些人情。然而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終于以王老師的被辭退而告終,天賜失去了一位朋友,也失去了人生起初的引導者。代替王老師的是遠近聞名的米老師。這位老師特別會給孩子上規(guī)矩,這樣的老師很合牛老太太的心意。天賜以為新來的老師會和王老師一樣友愛,沒想到厄運降臨。米老師古板保守嚴厲,動不動就言打。這樣的教育完全就是扼殺個性的魔鬼教育,終于引起小天賜的反抗,再加上爸爸牛老者還有四虎子、紀媽等的幫助,天賜贏得了這場勝利。這不妨看做是成長維度對教育維度的一次小勝利。
私塾教育徹底失敗,但是牛老太太覺得為了鬧脾氣而耽誤孩子的學習是一種罪過。于是決定進入云城最好的小學師范附小讀書。離家在外學習,這對于天賜來說是一次茫然而又新鮮的成長經(jīng)驗。不過,人必得離開家才能慢慢長大。學校新鮮事兒多,很快天賜有了自己的財產(chǎn)、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威權(quán),覺得上學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最關(guān)鍵的是在和同學的相處中,天賜慢慢學會了如何和別人打交道,這是在家里學不到的。不過,天賜的學習依然有點特立獨行的自由主義作風,他不愛聽老師古板的講解,喜歡按照自己的心性學習。愛聽的,他便極留心聽,他會講得極好;他不愛聽的,完全馬馬虎虎,問他什么他也不知道。盡管如此,5年的磨煉終于小學勝利畢業(yè)了。
進入高小的天賜自己也覺得長大了許多,不大搭理初小那些小鬼了,開始學著《三國演義》的樣子桃園五結(jié)義,頗有點行俠仗義的少年英雄的感覺。他是故事大王,學習成績也不錯,期末還考了第四名。可是由于“私生子”的不明身份,被同學們看不起,天賜被迫降到第十五名。老師雖然同情天賜,可是沒有辦法。天賜的人生遇到了轉(zhuǎn)折,媽媽被氣得有點犯喘直至重病,他自己甚至不想上學了。后來在新舊主任換屆的風波中,天賜的奇思妙想曾一度受人崇拜,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但很快就成了學校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被開除了。牛老太太對兒子十幾年苦心培養(yǎng)的心血算是白費了,天賜依然沒有顯示出一丁點兒的“官樣兒”。媽媽的管教、私塾和學校的教育至此基本失敗了。在教育維度與成長維度的較量中,前者顯然處于弱勢。
天賜真正的成長是在媽媽、爸爸相繼離他而去,逐步接觸到了真實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歷盡磨難,看透了人間世情冷暖以后。
善于管理家事、管教孩子的媽媽撒手走了,留下了牛老者和被親戚們指手畫腳、欺負的“野孩子”天賜。在親戚們的勢利白眼、謾罵攻擊和爸爸的勇敢堅持中,天賜慢慢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應(yīng)該幫助爸爸處理事情了,于是天賜主動要求爸爸再請個私塾老師教他讀書。從開始的困惑—害怕—順從—叛逆到此時的有所醒悟,主動尋求知識,這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媽媽的規(guī)矩、王老師的訓導、朱老師的戒尺、云城附小的校規(guī)都沒能使天賜自覺地走上學習的道路,而媽媽的死以及學校和親戚的冷酷使他慢慢悟出點什么。人非得經(jīng)過磨難后才能逐漸成長,此言確有道理。
愛好文學的趙老師的出現(xiàn)給處于旺盛求知欲的天賜帶來了文學之光。趙老師的文學引導、循循善誘和無為而治的方法非常適合一向具有反叛精神的天賜,兩人由師徒慢慢變成了極好的朋友。在趙老師的引導下,天賜慢慢喜歡學習了,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也學著做詩,雖然沒人管他,但他自己會用功。他什么都細心地看,而后去想。讀書至此境界已經(jīng)不太需要他人管教了,只需稍加引導就成。這個趙老師非常獨特,和一般意義上的老師很不一樣。他雖然很窮,卻視金錢如糞土。凡事無定則,確是個真正的詩人。他跟天賜談文學、也談女人,談商業(yè)精神的死亡,也談詩歌精神的發(fā)揚傳承,潛移默化中天賜的文章寫得越來越棒,最后有一篇還竟然在天津一家報社的文藝欄里發(fā)表了出來。
前面兩位私塾老師的不成功,與這位趙老師的成功之間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老舍似乎在思考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那就是在儒家正統(tǒng)教育占主要地位的中國,如果與道家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相結(jié)合,它將開出更加燦爛的花朵。天賜的成長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儒家正統(tǒng)但單一古板的教育方式恐怕并不適時,而這個趙老師本身就有點特立獨行,介于儒家與道家之間。他幾乎是沉浸在自己所營造的文學精神世界中,而對金錢功名毫不看重,很有點魏晉名士風度。而這種注重個性自由、天馬行空的教育理念非常適合天賜這樣的孩子,于是天賜就在不知不覺中喜歡學習那些以前極為討厭的東西,還把官樣的“論”寫得有聲有色。這就是儒家和道家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的成功。
經(jīng)過種種磨難的天賜覺得,自己真的很沒有用,大概只能等著做官或做詩人了!天賜非常感激趙老師,因為只有趙老師教給他一些文字,其余的人沒教給過他任何的東西。然而趙老師終于飄然而走,令天賜無所適從,他感到空前的寂寞,沒有人能陪他一起在精神世界里遨游了。不管云城人多么不喜歡戰(zhàn)爭,但是戰(zhàn)火依然無情地燒了過來,牛老者的“福隆”號被燒了,不久“源成錢莊”也倒了,所有的錢產(chǎn)付諸東流。牛老者經(jīng)受不住這么嚴重的打擊,撒手人寰了。天賜再一次經(jīng)受生命中重要親人的離去。媽媽走了,還有愛他的爸爸,可是爸爸走了,誰來愛他呢?爸爸的離去使他閱盡人性的極惡,家里的物件幾乎被搶劫一空,房子也被典當了,天賜無家可歸了。少爺?shù)奶熨n只能跟著虎爺和虎太太租了間房,開了一個小水果鋪子,以維持生存。雖然落魄至此,但錢財對于天賜來說,仍然是身外之物。本身他就對爸爸的生意經(jīng)不感興趣,對錢沒什么概念。經(jīng)歷了媽媽、爸爸兩次喪事的天賜,看到那些親朋好友為了金錢財物你爭我搶的丑惡嘴臉,更是鄙視金錢了。當生活逼得他站街賣水果時,他也是躲在后面樂得清靜,看看書,主要是由四虎子在前臺操持一切。還是王老師看得準:“做買賣你不行,天生來的文墨氣兒?!彼约阂菜坪跤X得只能做官或者詩人了。在王老師的安排下,天賜將去北平上大學,完成人生中的重要飛躍。
一次次的磨難讓天賜獲得了對社會、對人生、對自我的重新認識,他真正獲得了成長。在天賜的成長過程中,作者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大致安排了四個成長層次,從懵懂天真到困惑順從到叛逆受挫再到求知皈依,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思想軌跡和人生觀念。更可貴的是,在牛天賜的成長過程中,作者把教育維度和成長維度結(jié)合在一起來進行,并且天賜的出現(xiàn)本身就具有身份之謎,而這個“私生子身份”對他的教育和成長的影響很大。正是因為他的莫名其妙的身份,云城的孩子們不愿意跟他玩;到了學校也因為這個而受欺負,第四名被降至第十五名;媽媽葬禮的時候被那幫勢利眼的親戚趕出家門;爸爸死了以后親戚變相搶掠財物……這些都跟他的“私生子身份”密不可分。所以天賜的成長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身份”自我建構(gòu)的艱辛過程。經(jīng)過多次磨難的天賜后來在讀書作文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淪落街頭賣水果為生時,也是沉溺于書的海洋中,賺錢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書可以給他莫大的精神食糧,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老舍通過這個作品告訴我們,教育維度如何鉗制成長維度,最后兩者互相磨合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同時,透過天賜的成長思索了教育制度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刻問題。在老舍筆下,天賜形象獨特而具有魅力,小說不僅寫出了天賜心理成長的過程,同時也精細地寫出了作為一個男性生理的發(fā)育成長以及不同階段對不同異性喜愛的微妙心理,而這一切都是圍繞著主因素進行的。天賜從男性身體的發(fā)育到對蜜蜂的美好初戀再到對才女狄文英的愛慕,這些老舍都寫得非常細致入微,貼切生動,語言幽默,心理描寫細膩逼真,實為不可多得的一部成長小說。
① 鮑·托馬舍夫斯基:《主題》,見《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