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琰奇
話劇表演的藝術語言剖析
□顧琰奇
本文從臺詞與潛臺詞、動作與停頓、交流與視像三大層面,對話劇表演的藝術語言進行了分層論述。對于話劇表演,具有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價值。
話劇 語言 動作 視像 交流
藝術語言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材料與重要工具,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例如音樂藝術的藝術語言有旋律、節(jié)奏、和聲、織體、調式、調性等;舞蹈藝術的藝術語言有動作語言(語匯)、結構語言、時空語言、構圖、表情、姿態(tài)等;繪畫藝術的藝術語言有線條、色彩、構圖等;影視藝術的藝術語言有鏡頭(畫面)、構圖、色彩、聲音、蒙太奇、長鏡頭等;戲曲表演的藝術語言有“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同樣,話劇表演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研究、把握這些藝術語言的特點與藝術功能,對于話劇表演,既具有重要的特點與藝術功能,對于話劇表演,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作用。
話劇表演的第一大藝術語言,是臺詞。所謂“臺詞”,是指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獨白、對白、旁白、畫外音等。也有人把臺詞叫作“語言動作”。
獨白是劇中人物孤身獨處時直接面對觀眾傾訴內心隱秘或披露內心矛盾時所說的話,是戲劇中一種有力的藝術手段。例如《哈姆萊特》中主人公哈姆萊特的那一段“是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又如《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雷電頌”的大段獨白,都表現(xiàn)了人物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堪稱獨白中之經典。
對白是人物之間的一種語言交流方式,它要求每個人物的話語對對方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沖擊力、震撼力,使對白成為動作的成分。
旁白是劇中人物與其他人物對話之中插入的自語,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揭示人物內心的隱秘。又分為背對觀眾的旁白與面對觀眾的旁白兩種。
畫外音原是影視藝術的語言形式,引入到話劇表演藝術之中,指的是人物在舞臺畫面以外的臺詞。
潛臺詞是臺詞內在的實質,包括說話的目的、言外之意、未盡之言等。例如《北京人》第一幕曾文清與曾思懿的一段對白中,曾思懿在貌似玩笑的話語中,潛藏著難以抑制的妒恨。
總之,臺詞是話劇表演重要的藝術語言,“話劇者,話也”,充分說明臺詞的重要性。所有的臺詞都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化,所謂“心曲隱微,隨口唾出”。好的臺詞,都包含說什么、怎么說,為什么說三個要素,這需要表演者認真分析、深入挖掘。尤其是對于潛臺詞的情感含量,務求控掘到位、表現(xiàn)到位。
動作也是話劇表演重要的藝術語言之一。又分為形體(外部)動作與心理(內部)動作兩種。好的話劇表演,要使這兩種動作水乳交融、相映生輝,即做到形體(外部)動作與心理(內部)動作的有機統(tǒng)一,達到“情動于內,而形于外”的境界。形體動作要準確、優(yōu)美、自然,心理動作要精細、獨到、動人。話劇演員除了要練好臺詞以外,還要練好形體。上世紀60年代,原哈爾濱藝術學院戲劇(話?。┍硌菹档膶W生,曾專門赴天津京劇院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榮環(huán)先生學習形體課,獲益良多。日后的陳力、應治國等,或成為著名的話劇導演,或成為著名的話劇演員,都與這些形體訓練密不可分。
動作中有一種“靜止動作”,又稱作“停頓”。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瞬間人物的沉默無語、靜止不動,但是內心都掀起感情的狂濤,常常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交流同樣是話劇表演重要的藝術語言之一。所謂“交流”,指的是演員與演員之間的臺詞、動作、情感的互相接觸、溝通、碰撞等,通常所講的“對手戲”,指的即是這種交流。
交流是表現(xiàn)人物思想感情、揭示戲劇沖突、推進戲劇情節(jié)、營造戲劇情境、制造戲劇危機與戲劇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交流即演員與演員在塑造角色時的密切協(xié)作,務求齊心協(xié)力、共利雙贏,要互相配合、互相刺激。
交流時要通過演員的內心視像——聯(lián)想與想象的心理語言,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化高度。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