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殿宇, 王 軍
(西南科技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
無線通信系統(tǒng)和寬帶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手持無線設(shè)備的普及,推動了對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通信集成電路的需求。采用CMOS工藝將射頻前端部分集成在芯片上,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在無線收發(fā)機的所有單元電路中,CMOS全集成的電感電容壓控振蕩器(LCVCO)是近幾年最受關(guān)注的射頻單元電路。由于帶寬的限制,各種通信標準對VCO的相位噪聲的要求很高。因此,低功耗低相位噪聲是VCO設(shè)計的關(guān)鍵[1-3]。
本文研究的CMOS全集成LCVCO采用NMOS-only電路結(jié)構(gòu),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改進手段,以獲得更好的相位噪聲特性。
在VCO的設(shè)計中,常需要一個頻率范圍去涵蓋所需要的頻率,因此通常采用一個可變電容,此可變電容隨著控制電壓變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電容值來調(diào)節(jié)VCO的振蕩頻率。若不采用可變電容的VCO,則噪聲僅調(diào)制振蕩器的輸出振幅,即AM噪聲。VCO中通常會加入尾電流源來控制電流的大小,而尾電流中的閃爍噪聲wm會通過交差耦合對電路被升頻到w0±wm且注入到LC 回路中,但卻是AM噪聲,并非PM噪聲。若采用可變電容,可變電容的容值是和控制電壓有關(guān)的函數(shù),然而實際上VCO的輸出為一個大信號,故當VCO輸出一個很大的正弦波擺動時,在不同的輸出振幅A之下,可變電容的電容值也會有所不同。由上述可以得知,在振蕩頻率之下,大信號輸出振幅A會使可變電容偏置點偏移,進而使可變電容的電容值隨周期性的改變,故可變電容的電容值不僅只隨控制電壓的變動而變動,也隨輸出振幅變化而變化。由于VCO的輸出振幅A會受到外界噪聲的擾動,此擾動將會改變振幅A的大小,進而改變等效的電容,而造成振蕩頻率的漂移,此種現(xiàn)象就稱為AM-to-FM轉(zhuǎn)化。一個受到噪聲擾動的振幅將會通過可變電容調(diào)變等效的電容值,而將AM噪聲轉(zhuǎn)換成為FM噪聲,此FM噪聲和相位噪聲是不可區(qū)分的。而且限制振幅輸出大小的電 路也不能將此FM噪聲消除掉,分析振幅變化對振蕩頻率影響的敏感程度 如下式[4]:式中,A為振蕩幅度文獻中對AM-to-FM轉(zhuǎn)化所產(chǎn)生的相位噪聲做出了定量的表征[5]:
式中, KAM-FM是AM-FM轉(zhuǎn)化的轉(zhuǎn)化增益, SAM(wm)為偏移中心頻率wm時的幅度噪聲功率譜密度
從式(2)的噪聲模型可以看出,要降低相位噪聲,可以通過降低AM-FM轉(zhuǎn)化的轉(zhuǎn)化增益來實現(xiàn)。而這種AM-FM特性,是由LC諧振網(wǎng)絡(luò)中的變?nèi)莨芊蔷€性所產(chǎn)生的。在電流受限制區(qū)域[6],振蕩器的幅度受到尾電流的控制,因此尾電流的低頻噪聲會使得振蕩波形產(chǎn)生低頻的AM噪聲,因LC諧振網(wǎng)絡(luò)中的變?nèi)莨芊蔷€性,AM噪聲會引起大可調(diào)范圍的可變電容的FM調(diào)制,惡化了相位噪聲特性。
VCO設(shè)計原則是:元件越少越好,因每一個器件都會引入額外的寄生和損耗。在VCO里,采用有源器件來提供負阻,補償諧振腔的損耗,以維持振蕩。本文研究的LCVCO采用最常用的NMOS-only電路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交叉耦合VCO的NMOS 差分對管形成正反饋,提供負阻,抵消了電感電容諧振腔中的寄生串聯(lián)電阻,提供維持振蕩的能量。
圖1所示的差分LCVCO的振蕩條件是:
考慮振蕩器的起振條件,必須滿足下面的不等式:
其中系數(shù)α一般取2到3。為了確保電路可以正常工作,gMOS必須足夠大。但是根據(jù)前面的分析, 當
gMOS增大時, 噪聲也會隨之變大。在設(shè)計時必須對MOS管尺寸的選擇進行權(quán)衡[6]。
由以上對相位噪聲的分析可知,AM-to-FM 轉(zhuǎn)化為惡化相位噪聲的機制,故在此設(shè)計電路的時候,將要以改善此效應(yīng)為目標。考慮圖1中(虛線框2),為一個傳統(tǒng)單端振蕩器結(jié)構(gòu)。由于可變電容的C-V特性曲線非線性的效應(yīng),會使得在電感上振蕩的電壓波形,通過的C-V特性曲線轉(zhuǎn)移,最后等效成輸出有一微小的電容變化量,這會造成振蕩器頻率的漂移,進而惡化相位噪聲[7]。在設(shè)計變?nèi)莨艿臅r候,最好可以使其C-V特性曲線更為線性。這樣,在振蕩器電感上的電壓變化,通過變?nèi)莨蹸-V特性曲線轉(zhuǎn)移在輸出電容的變化量將可以減小。由圖1(虛線框1)所示,此結(jié)構(gòu)稱之為背對背結(jié)構(gòu),使用兩個PN二極管反相背對背的串接,而其中一端則串接到振蕩器的電感中。背靠背串聯(lián)PN變?nèi)莨艿膯味说刃щ娐啡鐖D2所示。此兩個變?nèi)莨芸梢砸暈榇?lián),由于偏壓電阻R>>1/ωCv ,接下來考慮振蕩波形V(t)跨過電感以及串接的電容,其中V(t) =V1+V2,V1是變?nèi)莨蹸v1正向偏置電壓,V2則是 Cv2的逆向偏置電壓,當V(t)為正值時,推動 Cv1的電壓為正偏,而推動 Cv2的電壓則為逆偏,而全部的電容等效為 Cv1//Cv2,由于 Cv1、 Cv2電容的趨勢相反,經(jīng)過串接之后,電容值以電容小的為主,故在電感上的電壓變化通過變?nèi)莨蹸-V特性曲線轉(zhuǎn)移成輸出的電容變化,和傳統(tǒng)單端變?nèi)莨芙Y(jié)構(gòu)比較而言,已經(jīng)趨緩很多,故背對背這種結(jié)構(gòu)有助于減小等效電容的非線性效應(yīng)。
在VCO 的設(shè)計中,片上電感的Q 值直接決定了VCO的性能,要得到最小的相位噪聲,應(yīng)該采用高Q 值的片上電感。為了選取高Q 值的片上電感和簡化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如圖3 所示的電感等效π模型并利用ASITIC電感仿真軟件在0.5~5 GHz 之間對下頁圖3的電感等效π模型進行了參數(shù)提取,其模型參數(shù)值:Ls=3.12 nH, Rs=1.87 Ω,Cs1=326 fF,Cs2=319 fF,Rs1=33.6 Ω,Rs2=39.1 Ω。參數(shù)提取和計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電感線寬為15 μm,內(nèi)徑為60 μm,匝數(shù)為3 時可以取得最大Q 值,約為14.5。
圖3 電感的等效π模型
為了進行電路驗證,采用圖1中(虛線框1和虛線框2)作為變?nèi)莨芙Y(jié)構(gòu),設(shè)計了單調(diào)諧LCVCO(虛線框1)和背對背調(diào)諧LCVCO(虛線框2)電路,電路虛線框2的電容尺寸為虛線框1的2倍。并基于SMIC 0.18 μm 1P6M 工藝庫,采用SPECTRE 對電路進行仿真。在VDD= 1.8 V , Iref= 3 mA ,中心頻率為1.8 GHz下,得到頻率- 電壓特性如圖4 所示??梢钥吹?,SE-VCO壓控振蕩器覆蓋了1.69~2.18 GHz 的頻率范圍, 可調(diào)范圍為25.3%;BB-VCO壓控振蕩器覆蓋了1.68~2.19 GHz 的頻率范圍, 可調(diào)范圍為26.3%。其相位噪聲特性如圖5所示, SE-VCO在頻偏1 kHz、100 kHz和1 MHz處的相位噪聲分別為- 29.43、-91.9、-120.595;BB-VCO在頻偏為1 kHz、100 kHz和1 MHz處的相位噪聲分別為-45.68、-99.98、-122.271。 由以上可知, BB-VCO與SE-VCO相比較,相位噪聲改善了16.25 dB@1 kHz、8.08 dB@100 kHz。仿真結(jié)果表明,在較寬調(diào)諧范圍的前提下,明顯的改善了1/f3特性的相位噪聲性能。
圖4 單調(diào)諧VCO與背對背調(diào)諧VCO的F-V特性
圖5 單調(diào)諧VCO與背對背調(diào)諧VCO的相噪特性
本文通過分析振蕩器的噪聲模型,給出了振蕩器相位噪聲與AM-FM轉(zhuǎn)化的轉(zhuǎn)化增益之間的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種背靠背變?nèi)莨艿慕Y(jié)構(gòu),降低了AM-to-FM 轉(zhuǎn)化的相位噪聲。最后利用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設(shè)計出一個低功耗低相位噪聲的1.8 GHz集成 LCVCO。新電路具有廣泛的實際價值。
[1] Leeson D B. A Simple Model of Feedback Oscillator Noise Spectrum[J].Proc. of IEEE,1966,54 (02):329-330.
[2] 劉軍,楊文榮,葉家俊.用于無線通信的CMOS VCO的設(shè)計與分析[J].通信技術(shù),2003(12):28-31.
[3] 李長生,王文騏,詹福春.射頻應(yīng)用的壓控振蕩器相位噪聲的研究[J].通信技術(shù),2003(12):09-11.
[4] Bonfanti A, Levantino S, Samori C, et al. A Varactor Configuration Minimizing The Amplitude-to-phase Noise Conversion in VCOs [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2006, 53 (03):481-488.
[5] Hegazi E, Abidi A.Varactor Characteristics,Oscillator Tuning Curves,and AM-FM Conversion [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03,38(06):1033-1039.
[6] Rael J J, Abidi A A. Physical Processes of Phase Noise in Differential LC Oscillators[C].USA: IEEE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2000:569-572.
[7] Levantino S, Samori C, Bonfanti A, et al. Frequency Dependence on Bias Current in 5 GHz CMOS VCOs:Impact on Tuning Range and Flicker Noise Upconversion[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02,37(08):1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