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周焰
歷史上的大運河,宋代走的是南道,即自楚州起,由沙河入磨盤口逆淮而上,由汴河達開封。磨盤口在宋代運河上是個坐標性的地點。北宋名相韓琦在《安陽集》卷四十六《侄孫四殤墓記》中云:“余第五侄大理寺丞方彥,生子曰盤奴,時余自揚州徙知鄆州,舟次淮上之磨盤口,故以名之?!蹦纤吻牢迥?1169年),樓鑰使金,走楚州、磨盤口、淮陰、洪澤、龜山一線,自龜山“出淮三十里至盱眙”。這些史料的記載,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磨盤口的地理位置在宋代運河上的重要性。
古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到今淮安市區(qū)缽池山公園以東,折向東南,繞經楚州城北,再東折過漣水至云梯關入海。這個大灣,因繞經缽池山之南,故稱山陽灣。從南方北上的船只,經邗溝出末口進淮河,要逆行淮河220里,方能抵達泗州(今盱眙淮河對岸)之汴口,溯汴河再向京城汴梁進發(fā)。邗溝由末口入淮后,西行有山陽灣之險,不利航運。據《宋史·喬維岳傳》及《中國水利史稿》記載:淮河山陽灣,“水流迅急,風浪最險,漕舟到此,多遭覆沒,每年大約要損失船只百余艘”。為避淮河的風濤之險,北宋雍熙元年至四年(公元984—987年),淮南轉運使劉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未克而受代,喬維岳繼之,開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里,舟行便之”。這條沙河運河自楚州末口至淮陰磨盤口,把邗溝北口由楚州延伸到淮陰入淮。因沙河運河在淮揚運河之西,故稱“西河”。磨盤口因沙河的開鑿開始成為宋代運河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
圖一
圖三
宋代南北漕運主要通過汴河,汴河入淮口在盱眙對岸的泗州臨淮。從磨盤口至盱眙還要經過一百里左右的淮河,仍有風浪之險。于是,在慶歷年間(1041—1048年),發(fā)運使許元,在淮河南岸又開鑿了從磨盤口至洪澤鎮(zhèn)(當時淮河南岸淮陰、盱眙二縣交界處,地屬淮陰,今已淪入洪澤湖中)接淮的人工運河,名洪澤新河,長49里,不久淤廢。熙寧四年(1071年),皮公弼重加疏浚,次年竣工,恢復航行。元豐六年(1083年),又開洪澤鎮(zhèn)至龜山蛇浦的龜山運河,河長57里,闊15丈,深一丈五尺。這是宋代為避淮河風險,在邗溝開挖以后,在淮安境內大規(guī)模開鑿的人工運河。據《宋史·河渠志》記載,朝廷每年從淮南、江南、湖廣路運送六百萬石大米到京畿地區(qū)。自磨盤口至龜山蛇浦的運河,“加深河底,以淮河水為源,不置堰閘,船只暢行,無風浪之險”。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十冊《淮南水利考》記載,嘉定九年(1216年),在楚州城西管家湖筑堤,開新河,使湖水南與運河相接,又于湖北開河,北接老鸛河(即沙河)。于是,自楚州城東西二面均可抵達運口:東過末口走沙河,西經城西管家湖接沙河,俱至磨盤口入淮。磨盤口逐漸成為宋代運河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武同舉在《江蘇水利全書》卷十二中,謂宋磨盤口即明新莊運口,在今淮安市西十數(shù)里(即今淮陰區(qū)楊莊五河口處)。并引《淮安府志》記載,因據淮泗之沖,形如磨之圓轉,因名。《江蘇航運史》則明確說在楊莊附近。
《京杭運河史》中說:“舊說磨盤口在淮陰縣(今淮陰區(qū))西十余里,恐非!”并列出證據:“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樓鑰作《北行日錄》,記自楚州‘三十里過磨盤,三十里夜過淮陰’。”
《洪澤湖研究·沙河、洪澤新渠和龜山運河》中則說:“宋磨盤口就(在)今淮陰船閘以西的磨盤莊附近……磨盤莊在淮陰故城北約十里,與大清河口正好南北相對。磨盤口在此,出口渡淮即可直入清河口;磨盤口也只有在此,才能較理想地‘避山陽灣、清河口風濤之患’。如果磨盤口在今市區(qū)東部,出口還要溯淮歷險近20里才能到達清河口,這也與情理不合?!?/p>
以上三幅地圖,淮河走向基本一致,偏西南—東北走向,也都認定磨盤口在淮河之南,但位置頗有不同。圖一、圖三以為在淮陰故城北不遠處,小清口對岸;圖二則在淮陰故城北較遠處。
要解決宋代磨盤口在今何處,首先必須考證宋代淮陰故城在今何處?宋代淮陰故城在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境內,作為重要坐標的漂母墓和淮陰縣故城甘羅城遺址至今尚存,這一點應該沒有疑義。
其次,還要進一步考證磨盤口在大清口對岸還是小清口對岸?是否今日之磨盤?根據上文列舉的歷史記載,可以知道,沙河運河應該是至磨盤口直接入淮。在沙河運河開鑿五十多年后,為避淮河之風濤,又有洪澤新河的開鑿,正是從磨盤口至洪澤鎮(zhèn)。樓鑰使金,走楚州、磨盤口、淮陰,順序應當不會顛倒。如果磨盤口在小清口對岸,則已與淮陰故城同處于淮河南岸,且距離很近,當不會留下這么多關于磨盤口的歷史記載。所以,圖一、圖三所示磨盤口在小清口對岸(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舊縣村附近)應該有誤。關于“磨盤”這一地名,淮安境內有幾處,老人多能說出,猜想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沙河從楚州末口流至今淮安市區(qū)及其以西地方,地勢漸高,運河水位低,船只入淮多需車盤方可,所以許多地方就叫磨盤。而磨盤口只是因其狀如磨盤而得名,與其它磨盤并非同一地方?;搓巺^(qū)凌橋鄉(xiāng)境內之磨盤,距楊莊五河口尚有近20里,距淮陰故城更遠,已距泗水分流之三岔很近,不太可能是宋代磨盤口。
圖二
最后,還要考證沙河運河與洪澤新河在何處交匯這一問題。沙河運河先開,于磨盤口入淮;洪澤新河后開,應當在磨盤口與沙河相接,距淮陰故城十里,與大清口隔河相望。根據圖二所示,沙河運河分兩支,一支在磨盤口入淮,一支流往淮陰,與歷史記載明顯不符,有誤。
綜上所述,宋代磨盤口當在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北約十里(宋代一里約今416米)、淮安市區(qū)西十余里,可能就在今淮陰區(qū)楊莊五河口之西南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