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常州 213002)
陰道分泌物(白帶)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分泌物,內含乳酸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正常情況下是無色透明或乳白色。陰道分泌物涂片是婦產(chǎn)科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其簡單、快速、方便,為陰道炎的診斷、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1]。為了解本地區(qū)已婚婦女陰道病原菌的感染情況,本文對我院1280例陰道分泌物作常規(guī)檢測和細菌性陰道病檢驗,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2009年3月~2009年6月在我院婦產(chǎn)科就診的1280例女性的陰道分泌物,年齡20~59歲。日本Olympus光學顯微鏡;BV三項診斷試劑盒(北京中生金域診斷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由婦科醫(yī)生用兩支無菌專用棉拭紙自陰道深部取分泌物,一支置于加有0.5 ml滅菌生理鹽水試管中,另一支置于清潔無菌的一次性試管中,立即送檢。
先用生理鹽水棉拭子涂于玻片上,直接顯微鏡下觀察清潔度,查找滴蟲、霉菌,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2]進行操作;再用另一支有分泌物無生理鹽水的棉拭子做細菌性陰道病(BV)三項檢測,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①H2O2濃度:顯藍色為陽性,結果<2 μmol/L;顯紅色或紫色為陰性,結果>2 μmol/L;②唾液酸酶:顯紅色或紫色為陽性,不顯色為陰性;③白細胞酯酶:顯藍色或綠色為陽性,不顯色為陰性。
在1280例陰道分泌物標本中,檢出清潔度Ⅰ~Ⅱ度的有507例,占39.61%;檢出不同病原體的有773例,占60.39%,其中以細菌性陰道炎和霉菌性陰道炎為主,特別是細菌性陰道炎,陽性率達29.62%。具體結果見表1。
1280例陰道分泌物標本中,以細菌性陰道?。˙V)發(fā)病率最高。BV是婦女最常見的生殖道感染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陰道內大量細菌生長繁殖[3]。主要以加德納菌、游動彎曲桿菌等厭氧菌為主,出現(xiàn)了陰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紊亂。以往診斷細菌性陰道病主要采用Amsel金標準法,但該法易受多種因素的干擾,影響其準確性。我院采用的BV三項診斷盒能更加全面地反映BV的發(fā)病原因及病程中處于何種階段,如過氧化氫濃度提示陰道菌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否遭到破壞;唾液酸酸苷酶活性提示陰道內非正常微生物,主要是加德納菌、游動彎曲桿菌是否病理性大量繁殖;白細胞酯酶提示陰道黏膜是否存在嚴重炎癥反應,只有當三項均為陽性或前兩項為陽性時,才能確診為BV。近年來,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使不少女性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樣就容易導致BV感染,從而導致不良妊娠、盆腔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術后感染等發(fā)病率明顯升高[4-5]。因此,要引起重視、及早檢查并及早進行治療,以降低BV感染率。
表1 1280例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測結果(例)
表2 細菌性陰道?。˙V)三項檢測結果
霉菌性陰道炎也是一種發(fā)病率比較高的婦科疾病。霉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據(jù)文獻報道,約10%非孕婦女及30%孕婦陰道中有此菌寄生,但可不引起癥狀,僅在機體抵抗力下降、念珠菌達到相當數(shù)量時致病[6]。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及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使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另外,有一部分人患有腳氣,濫用毛巾、臉盆也可引起交叉感染。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對預防真菌感染很有幫助。
滴蟲性陰道炎是本次調查中感染率較低的一種婦科病,其常見癥狀為白帶為黃色膿性、泡沫狀,外陰嚴重瘙癢,其主要致病原是陰道滴蟲。陰道滴蟲是一種常見于性傳播的厭氧性寄生物,在25~42℃環(huán)境中能夠運動、生長、繁殖[7],在寒冷的冬天活動力較低。因此,在冬季標本采集后要盡快送檢,以免漏檢。
綜上所述,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疾病,陰道分泌物的檢查對陰道感染性疾病起著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作用。筆者認為,應廣泛開展健康體檢,普及衛(wèi)生知識,加強預防,以降低其感染率,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精神上、生活上的負擔,同時也是優(yōu)生優(yōu)育、母嬰健康的保證。
[1]周衛(wèi)萍.500例婦科陰道分泌物檢查及其感染情況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7,4(4):283-2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24.
[3]何亮,陳群,曾忠銘.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方法及評價[J].中國微生物學雜志,2003,15(2):122-124.
[4]崔嵐,崔景柏.細菌性陰道病及其實驗室檢查[J].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4,2(14):210-212.
[5]胡立平,劉利.唾液酸酶測定法在診斷細菌性陰道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5):50-51.
[6]邵長庚,符玉良.妊娠婦女的性傳播疾病[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7,30(3):5-8.
[7]劉成玉.臨床檢驗基礎[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4: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