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俊
古代詩歌是古代詩人靈魂和精神的袒露,與我們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尋情感之根極易激發(fā)我們的共鳴。因此,教學中針對這一特點進行解讀,就能拉近我們和古代詩人的距離,破解詩人情感的密碼,觸摸詩人的靈魂,從而詩意地棲居在漢語文化土壤上。下面結合初語教學中的案例來闡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朗讀吟誦促感悟
郭沫若在《論節(jié)奏》中指出:“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歌是沒有節(jié)奏的,沒有節(jié)奏便不是詩歌。”詩歌的美感與音律是分不開的,節(jié)奏和韻律是詩歌的生命。所以對古代詩歌的解讀和感悟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離不開朗讀吟誦,對那些重點句尤其不能放過,直到學生感到有味兒為止。
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定要用沉郁蒼涼的聲音讀出詩人在事情過程中痛心、痛惜、痛苦的心靈歷程。對其抒情長句尤其要加強指導。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 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教師應先用比較的方法指導停頓和重音,然后指出:讀這幾句話,語調要高,語氣要強,音色要亮?!皬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等詞句要讀得粗獷有力、鏗鏘雄壯,“死亦足”三個字要特別用力,“足”字咬字要飽滿,氣息可延長。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就會把整個詩節(jié)讀得很連貫,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具體細微而不是空泛的指導,使詩人本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和還原,再通過朗讀吟誦詩意便走向了崇高和博大。
二、品詞析句求深入
詩歌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和一般的書面語言,它更為藝術而精致,講究傳神達意。往往用暗示、襯托、象征等表現手法或用修辭裝飾的語言來含蓄凝練地表達情感,因而學生在詩歌的解讀上不能“登堂入室”。我們只有從詞句入手,品味那凝練的語言,才能揣摩到詩中隱含的豐富意蘊,把握作品表現手法的特點。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特別注重學生對詩歌詞語的理解。她說:“詩歌教學應當從品味詩歌的語言人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詩歌所表現的深層含義。”在教學杜甫的《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她把兩首律詩放在一起,啟發(fā)學生從詩中的憂與喜兩方面領會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她指出,杜甫寫國破之愁,筆筆憂,句句愁,花鳥草木皆添愁;寫收復失地之喜,一個“狂”字,感情橫溢,思緒騰飛。教學“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一聯時,她引導學生體會四個地名,并玩味“從”、“穿”、“下”、“向”等介詞與動詞,如此一來就把歸程的路線、飛越的神思、急切回歸的心情、喜出望外的感情等彰顯得淋漓盡致。
三、想象聯想入意境
朱光潛說:“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币驗楦呙鞯脑娙酥惶峁┳罹咛卣鞯募毠?jié),而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用經驗、憑想象去填充。一位教師教學李煜的《相見歡》,別出心裁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體驗,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句式來填補作品的空白。下面是詩作第一句的教學片段:
師:為什么會“無言”?用排比句寫出原因。
生:無話無說。
生:無人可伴,無人相隨,無人相對。
師:“獨上”寫出怎樣的步履和神情。請用對稱的句式,續(xù)寫兩句。
詞人愁緒滿懷,踽踽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步履是那樣的滯緩,神情是那樣的委頓。
生:步履是那樣機械呆板,神情是那樣黯然神傷。
師:“西樓”是怎樣的一座樓呢?
生:空蕩蕩的樓。
生:孤獨冷清的樓。
師:請聯系李后主的身世變化,用排比把這個“空”寫得生動形象些。
例: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不見美酒佳肴。
生:不見山呼萬歲。
生:不見前呼后擁。
生:不見愛妃宮娥。
這樣學生對李后主孤獨之甚、哀愁之甚的體會不再是教師教出的,也不再是資料中的,而化成了學生自身理解與記憶的一部分。
四、聯類比照尋互證
海明威說: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應像在海里移動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而八分之七的體積決不能和盤托出,“應該把它深藏在水里”。一首詩就如偶露海面的一角冰山,要探求另“八分之七”,常常需要我們將它與同一作者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題、同風格的作品連接、貫通起來,相互補充印證,以詩解詩,以詩證詩,以舊的經驗來生成新的經驗,從而獲得美的享受。一位教師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聯讀了《題臨安邸》和《滿江紅》,教學設計如下:
1.當《秋》《題》兩首詩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當權貴尋歡和遺民淚盡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同時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自由暢談)
2.交替互讀兩首古詩。
①北方的壯麗河山淪陷了,西湖邊還是一派歌舞升平、紙醉金迷——學生齊讀《題臨安邸》。在“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質問聲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聲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怎樣的心?
②杭州的權貴們在歌與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們卻在金兵的鐵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學生齊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迎涼有感的背后,是詩人一顆怎樣的心在跳動?
③這是兩首各不相同的古詩,場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緒不同,但現在,我們卻再次發(fā)現了它們的相同之處。(板書:憂國憂民)那顆憂國憂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對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面對水深火熱的北宋遺民,面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你想對誰說些什么?(自由選擇,自由練筆;暢談體會,隨機點評)
4.沉淪的是無道昏君,墮落的是無恥佞臣。(課件播放MTV《滿江紅》,隨著悲壯的歌曲響起,老師動情言說)面對破碎的河山,面對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將岳飛喊出了“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的豪言壯語。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閃電,劃破長空、光照千秋。
林升詩,以憤起首;陸游詩,以悲作結。表面視之,情感各異,但深層探之,則詩心昭昭,可謂“滿紙憂憤言,一把辛酸淚”。此處整合,用對比參讀的策略,對比之意,非為求異,實為探求內在精神的一致?!皯n國憂民”四個血字,當讓學生銘記在心??v觀《秋》《題》兩首古詩的解讀過程,總有“長夜難明赤縣天”之感,讓人喘不過氣兒來。然史實終歸是史實,本案教學壓臺于岳飛的《滿江紅》,課堂氛圍頓時豪氣沖天、壯懷激烈。由此可見,聯類比照教古詩對求解、擴容、強化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古代詩歌的解讀如按照上面的幾個步驟孤立地進行,會導致把古詩一朵朵美麗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眾所周知,詩歌的主要要素還是它的情感。情感性是詩歌的基本特性,詩歌的語言、意象和手法等都是為抒發(fā)情感服務的。因此,古典詩歌的教學內容重點應定位于對情感的感受和體會上,讓學生“吸取人類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教師應該用精湛的藝術去引導學生經歷一次次獨一無二而永生難忘的情感之旅,并把它永遠銘刻在心靈深處,從而使學生的成長充滿詩性的陽光。
(作者單位:興化市沈倫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