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揚
人類的知覺是一種主動探索并獲得信息的過程,它的形成必須依賴一定的人體生理基礎,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有: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其中視覺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之一,研究表明人們87%的外界信息依靠眼睛來獲取,并有75%~90%的人體活動是由視覺主導的。人類將獲取的視覺信息經過大腦的二次加工,混合進去復雜的“經驗”成分,就成為人類特有的視知覺。
當人們進行建筑體驗活動時,視知覺會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視知覺的研究對于建筑設計來說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建筑師要想讓使用者感知到他所傳達的信息,就必須通過使用者可以獲取的視覺元素進行表達。信息被準確感知并產生共鳴,這是一個成功的設計所必備的,在幼兒園建筑設計中也是如此,但因為兒童與成人在視知覺上有很大不同,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視知覺綜合能力包括顏色視覺、整體知覺和部分知覺、空間知覺、視覺敏度等方面,但是這些方面發(fā)展并不是均衡的,其中顏色視覺、空間知覺是較早開發(fā)的兩種能力,幼兒時期正是它們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顏色視覺:指區(qū)分顏色差別的能力。幼兒3個月~4個月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最初的顏色視覺,可以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4歲開始,區(qū)別各種色調的能力開始發(fā)展;5歲時,已經可以注意到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梢哉f兒童顏色視覺的發(fā)展是與幼兒園生活相同步的,幼兒園建筑要盡力提供有利于其開發(fā)的色彩環(huán)境。
空間知覺:指對距離(深度)、形狀、大小等的辨別??臻g知覺的萌芽最初產生于嬰兒后期,并在隨后逐步發(fā)展。幼兒的空間知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感到親近的高度僅有1.2 m左右,對物體形狀的感知趨于簡化等,在幼兒園建筑設計中對此加以考慮將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方面,兒童對顏色純度的敏感性較成人強,這也是兒童畫往往以純度最高的顏色來表現(xiàn)的原因。此外,兒童對視覺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天馬行空,不受約束的,阿恩海姆對此的解釋是他們的認知思維很少或者還沒有受到經驗的教化。這點提醒了作為成人的建筑師,在進行幼兒園建筑設計時,也要退回到概念本身來求得思維在最大程度上的解放。
1)色彩搭配?;旧{:由于幼兒園建筑的形態(tài)構成要素十分豐富,建筑造型變化多樣,所以在基本色調的選擇上就不宜用色過多。反之,以簡潔、明快的淺色調作為建筑的主體色調,既可以襯托建筑形態(tài)的生動,又可以獲得統(tǒng)一、和諧的建筑整體效果。局部色調:由于兒童對喜聞樂見的事物必定在顏色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而且一般不會拘泥于一種顏色或色系,所以在建筑局部色彩的選擇上要大膽采用不同的亮色。若干亮麗色塊的點綴會使建筑突顯活力,使其更能表達幼兒園建筑的個性(見圖1)。
2)色彩識別。運用不同的色彩以增加建筑空間的可識別性。幼兒園建筑常由標準活動單元組合而成,各個活動單元在空間構成以及房間形狀方面幾乎是一種模式。對于兒童來說,認識自己的班級首先就要有一個過程,而讓兒童在雷同的空間單元中將自己的班級與其他班級區(qū)分開來就是更為困難的事情。此時,可以借助色彩的作用,以不同的色彩作為各班空間單元的色彩基調,從而使上述問題得到輕而易舉的解決(見圖2)。
3)色彩指示性。兒童視知覺在對建筑空間形狀、大小方面的感知上還不夠敏感,所以幼兒園的交通空間及其中的標識物宜采用豐富、鮮艷的顏色。比如,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按照兒童行進路線設置彩帶或者彩色裝飾物,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路線的明晰性,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兒童在行進途中的趣味性(見圖3)。
1)化解大尺度的建筑體量。常見的方法有三種:a.通過不同單元體量的組合,達到突出局部弱化整體的效果。例如,SOHO現(xiàn)代城幼兒園的入口采用了“兩重門”的設計,即將兩個門的單元相嵌套,不僅壓低了入口空間,制造出小尺度的親切感,而且并沒有降低入口的醒目地位(見圖4)。b.運用色彩構成手法,用不同顏色的材質將建筑立面再次劃分,以達到使建筑體量細化、小尺度化的目的。c.門窗開洞大小的變化,建筑空間尺度的變化也可以有效的削減建筑的體量感。例如,坡屋頂相對于平屋頂而言,尺度更加親切,更容易拉近與兒童之間的距離。
2)營造小尺度的功能空間。兒童喜歡小尺度的空間,這種小尺度的空間也許是可以隱藏,可以是潛藏起來的地下室或者凹室,或者是爬上去就可以鳥瞰全園的閣樓,或者僅僅是可以供一個人讀書或邀請幾位朋友竊竊私語的“密室”。但是在現(xiàn)實的建筑環(huán)境中,兒童卻難以找到這樣的空間,所以建筑師有必要在幼兒園建筑中設置一些這樣的空間。例如:為了適應各種學習方式的要求,活動室空間一般被設計得寬敞而開放,與之配套的是應該設置一些小型空間場所,比如凹室:它是位于凹處的小房間,但有面朝相對開敞的大空間。兒童在凹室中不僅可以對外面的狀況一目了然,而且又不失僻靜,是一個可以安全藏匿的場所(見圖5)。
3)主題化場景的塑造。主題化場景的塑造即給幼兒園建筑賦予相應的主題內容,比如模擬童話故事中的城堡、迪斯尼動畫片中的特定場景等。通過對主題化場景氣氛的渲染,使兒童的尺度標準因為融入了一種特定的故事背景中而改變。所以說主題化場景的塑造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園建筑設計跳出建筑在尺度方面受到的限制,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建筑師對幼兒生理尺度的重視。
視知覺理論對兒童的視覺特征有這樣的論斷:它認為兒童的視知覺過程是最原始的視覺到知覺的感知過程,兒童畫的就是他們看到的,也就是說兒童的大腦并未添加進去多少抽象的圖形來對其加以概括。所以,兒童對圖形或者視覺物的識別能力是較成人弱的,他們不會由具體的某個視覺特征進行判斷和辨析,而是從總體性上即從物體的外觀輪廓上開始識別、判斷的過程。由這一理論出發(fā),建筑師如果想回歸兒童畫體現(xiàn)的那份天真與純樸,設計出符合兒童視覺美感的幼兒園建筑,就要用最概括的建筑形態(tài)要素,最簡約的建筑設計手法來表現(xiàn)建筑(見圖6)。
通過對兒童視知覺特征的闡述,可以使建筑師覺察到幼兒園建筑環(huán)境與兒童視知覺發(fā)展的相關性,同時也為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提供了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方式,使設計變得更加有據可依。在這個意義之上,建筑師必須明確兒童才是幼兒園建筑的使用主體,只有尊重兒童視知覺等知覺行為的發(fā)展模式,才能給予兒童更多內涵的成長空間,使其得到更好發(fā)展。此外,不僅是幼兒園建筑設計,推廣至其他類型的建筑,建筑師也要運用與視知覺分析法相類似的方法,才能對設計對象有一個更加客觀、冷靜的認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建筑設計實踐。
[1] [美]魯?shù)婪?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 [西]帕科?阿森西奧.世界幼兒園設計典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3] 大舍設計.上海青浦夏雨幼兒園[J].時代建筑,2005(4):88-89.
[4] 張攻英,董 衛(wèi).丹麥幼兒園設計新趨勢[J].世界建筑,2003(5):105-106.
[5] 羅四維,黃韶發(fā).疑惑、問詢與轉換一兩座幼兒園的設計體驗[J].建筑學報,2000(2):34-36.
[6] 謝 威.學齡前兒童教育空間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7] 崔 愷,柴培根.關于幼兒園的一段話[J].建筑學報,2001(1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