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善
如今的大學教育有淪為職業(yè)教育的危險,大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也在對技能素養(yǎng)的強調(diào)中黯然失色。面對如此境況,每一個關注民族未來的人,尤其是大學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殫精竭力,思考大學教育何去何從的問題。我想,應先回顧真正的大學精神是什么,再看看目前的大學教育的主要病癥何在,最后探討如何應對當前困境。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他在就職演說中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倍皩iT學?!迸囵B(yǎng)目標則是“學成任事”。因此,蔡元培對大學生提出了三大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的就職演說給我們的大學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給我們的大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寶貴的大學觀念。
1928年31歲的羅家倫受命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在他的就職演說中也談到了大學的性質以及對大學生和大學教師的要求。他說:“研究是大學的靈魂。”從這個靈魂出發(fā),羅家倫對教師提出了八字方針:“盡心教學,努力研究。”大學生應如何做呢?他說:“便應當有大學生的風度。體魄康強,精神活潑,舉止端莊,人格健全,便是大學生的風度。不倦的尋求真理,熱烈的愛護國家,積極的造福人類,才是大學生的職志。有學問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蘊山含輝’的儀容,處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羅家倫《學術獨立與新清華》)。
蔡元培和羅家倫二人都強調(diào)了研究學問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國目前公認最好的大學。這兩所大學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大學精神是什么?就是研究學問和道德修養(yǎng)并重,它也深刻地積淀在兩所大學的傳統(tǒng)校訓中。北京大學的校訓是“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如果說北大校訓強調(diào)的是深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影響的民主自由,那么清華大學的校訓則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精髓。它們結合在一起意味著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主導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用通俗易懂的話來概括就是:在大學里,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讀好書做好人。當然教師主要是教好書,但要想教好書,還得先要讀好書才行。
讓我們再來看看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學的教育觀念。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丈厦?,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的校訓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蘸托S柖颊咽局鸫髮W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樹立對真理和知識的絕對權威就是哈佛大學教育的靈魂。然而,僅有真理和知識還不夠。1991年中國留美博士盧剛槍殺老師的悲劇告誡我們要關注人的德行。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有關是什么的知識并不直接打開通向應該是什么之門。人們可以對是什么有最清楚最完整的知識,可還是不能從中推論出我們?nèi)祟惪释哪繕耸鞘裁??!保◥垡蛩固埂犊茖W與宗教》,《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 年,P24)
大學不僅僅是真理的搖籃,更應該是精神的圣地,應時時刻刻關愛著個人的靈魂與人類的命運。孔子說:“君子不器?!比瞬荒馨炎约核茉斐梢粋€器具。君子是什么樣的人呢?君子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傾心于道的人(“朝聞道,夕死可矣”),能超越日常功利生活的人(“君子謀道不謀食?!討n道不憂貧”)。四書之一的《大學》開宗明義便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是大人之學,就是成為儒家所謂的大人的學問。其原則在于弘揚光明的善德,在于用這種善德革新民心使之去惡從善,在于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很顯然,這與魯迅所謂的“立人”,可謂異曲同工。
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真正落實的應該是:四年下來能讓學生內(nèi)心有種充實的感覺,讓他們能夠坦然走出校園積極面對現(xiàn)實的風雨,讓他們的精神真正獨立起來,成為一個求真向善愛美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教育才能真正算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文教育。然而現(xiàn)實不容樂觀,大學的器具化相當嚴重。
關于現(xiàn)代大學的異化問題的論述汗牛充棟。我從兩方面關注現(xiàn)代大學的器具化問題:一是師生數(shù)字崇拜,二是師生淪為器具。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就指出“學術工業(yè)”的問題。他說:“讓大學職員中的普通教員知道他的價值是由已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和受邀參加討論會的次數(shù)來衡量,那就簡直糟透了。”正是這種壓力造成了“學術工業(yè)”,“這種學術工業(yè)極少‘推動學科發(fā)展’,反而常常阻礙學術的發(fā)展”。他進而提出把人文科學引向邪路的“四類偶像”——“數(shù)據(jù)偶像”、“新奇偶像”、“時代偶像”和“學院偶像”。其中“數(shù)據(jù)偶像”首當其沖,它“相信必須先記錄下全部可用的資料,然后再進行人文科學的其他研究”。他不無感慨地指出:“由于數(shù)據(jù)崇拜者要求好的觀念必須建立在歸納的基礎上,致使多少好思想不得不流產(chǎn)??!”(貢布里?!独硐肱c偶像》,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P187-190)在此,貢布里希是從研究的過程來談的,簡言之,就是占有越多的資料,研究越有成果。這會導致一種不良傾向——研究成果所引用的資料越多越容易發(fā)表。不否認有認真讀書的真正學者,但是這些情況也大量存在:不會英文卻硬要列舉一大堆,沒讀過的書也為了充數(shù)被列出來。
數(shù)字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研究成果的態(tài)度上,就是成果數(shù)量越多越對自己有利。當前這種數(shù)字崇拜登峰造極。教師追求論文的數(shù)量,學生們追逐各種證書的數(shù)量。這種數(shù)字崇拜,更滋生出造假的風氣。教師為了職稱或福利,片面追逐論文,一稿多發(fā),胡編亂造成風,學術腐敗丑聞此起彼伏;而學生平時游手好閑,考試作弊像瘟疫一樣蔓延。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保?922年,《教育獨立議》)然而環(huán)顧當前大學校園,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和學生存在著淪為器具的傾向。
大學教師淪為器具的表現(xiàn)主要有三:教書匠、職稱奴和學位狂。教書匠是為教書而教書,純粹地講授著課本知識。他們實際上沒有自己的見解,更不能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教書如此,遑論育人!這些老師是把教書純粹地當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職稱奴見面就問“有沒有發(fā)文章?。堪l(fā)了幾篇?有沒有國家級或國家重點級?”等等。他們最羨慕的人就是那些發(fā)了國家重點級文章的人。另外,近年來高校教師爭相搞在職學位,甚至出現(xiàn)了教授爭相讀博士的現(xiàn)象。
現(xiàn)代大學生淪為器具的表現(xiàn)有三:教育體制下的學習工具;就業(yè)壓力下的考試(考證、考級、考研、考公務員等等)工具;無聊空虛時淪為網(wǎng)絡工具。學習工具我稱為“學奴”,他們往往都是些乖學生,眼睛盯著自己的學分與成績。專業(yè)性都比較強,文理界限非常明顯,對公共課敷衍了事。沒有課他們就空虛了,六神無主無所適從。但是,他們考試的回答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荚嚬ぞ呶曳Q為“考奴”,這些人考完英語四級考六級,考完導游考駕照……還有各種課程考試、畢業(yè)時候的考研和應聘工作時候的各種筆試。而隨著近年來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空虛中墮為網(wǎng)絡工具,成為“網(wǎng)奴”。他們在沒有課的時間里泡在網(wǎng)吧里,往往長時間沉湎其中,聊些無聊的話題,看些色情電影,寫些流水賬式的博客。
現(xiàn)代大學教育何去何從?我覺得當前大學教育應做好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堅守人文精神。
大學教育理應成為一種人文教育,它的終極目標就是魯迅所謂的“立人”。就是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腦想問題,用自己的心悟人生,從而真正從精神上站立起來,成為求真向善愛美的人。
大學教師是大學人文精神的代表,應該研究如何教學,如何通過教學既能教書又能育人,如何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滲透人文教育。大學研究不僅僅是指各個專業(yè)的學術研究,而且還有一種學問,那就是把專業(yè)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晚年的愛因斯坦說:“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趨于高尚,使它從單純的生理存在中升華,并把個人引向自由……無論是教堂還是大學——在它們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內(nèi)——都是為了使人變得很崇高?!保ā稅垡蛩固雇砟晡募罚D铣霭嫔?000年,P11)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不斷塑造自己的靈魂,然后才能談得上教書育人。真正的大學教師,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純粹的知識,更是生活智慧的啟迪以及一種精神的凌空。
大學生更應加強人文修養(yǎng),而不僅僅研究書本學問。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生不能光讀教科書、專業(yè)書,還必須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文史哲經(jīng)典名著,以加強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經(jīng)過時間過濾的經(jīng)典名著,是人類文明的最集中的積淀,從中我們可以獲得知識、感悟智慧,可以學會如何生活、怎樣做人。
第二,直面生存困境。
現(xiàn)在的大學生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但抱怨解決不了問題,現(xiàn)實無法抗拒,我們只能適應現(xiàn)實并打點自己的生活。
阿城的小說《棋王》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生活方式:棋王一生的生活信念就是“頓頓飽就是福”,敘述者“我”承認“衣食是本”,但又堅信“囿在其中,終究不太像人”。這是因為精神性是人的最大屬性。克爾凱戈爾說:“人的基本概念是精神,不應當被人也能用雙腳行走這一事實所迷惑?!鄙崂找舱J為,人的本質在“生命”之外,因為人是“精神生物”?!爸灰枷氩换?,辦法總比困難多。”直面生存困境,勇于錘煉精神,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這才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
第三,讀好書做好人。
堅守人文精神,直面生存困境,落腳點何在?就在讀好書做好人。所謂“好書”,指所學專業(yè)里最優(yōu)秀的書,不僅是最優(yōu)秀的教科書,更是公認的名著;此外還包括專業(yè)之外的文史哲經(jīng)典名著。所謂“好人”,錢穆說過:“中國文化,最簡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間一完人,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保ㄥX穆《人生十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P40)他是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強調(diào)“好人”的“道德精神”或曰“倫理精神”。我們結合中西文明的優(yōu)秀品質,可以認為好人既是追求真理的人,善良的人,也是愛美的人。而現(xiàn)代大學片面強調(diào)技能與知識,忽視倫理關懷,只培養(yǎng)出了一批批“專家學者”,為此晚年的愛因斯坦一再呼吁:“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保ā稅垡蛩固雇砟晡募?,海南出版社2000年,P37)一個和諧的人,便是一個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
書怎樣才能讀好?讀書是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應該參考前人,再根據(jù)自己的實際,不斷探索出適于自己的讀書方法。書無止境,讀亦無止境。(關于讀書,可參看拙文《讀書之道》,載于《博覽群書》2008年第6期)人怎樣才能做好?除了上文所說的要做到求真向善愛美之外,從我對生活的整體理解出發(fā)(整體的生活包括三個維度:生命—生活—存在),做好一個人至少應包括如下三方面內(nèi)容: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感悟存在。珍愛生命意味著我們不僅應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別人的生命,更應該胸懷敬畏生命的信念,關心身邊的生命。積極生活意味著永遠“在路上”,即永遠處于通向理想的路上,即使荊棘滿地,甚至一敗涂地,也仍然前行。感悟存在意味著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不僅與人交朋友,還與身邊的物交朋友,因為我們共同存在于一顆星球上。這是要超越日常庸俗的生活世界,走向一種藝術化的生活世界。
只有從這三方面著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的大學才能真正名副其實,我們的大學教師和大學生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