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新
(1)主要材料:指直接構成工程主體結構的永久性材料,如鋼筋、水泥、鋼絞線、瀝青、錨具、橋梁用板、隧道用的型鋼、格柵等。(2)地方性材料:指一般在項目附近通過開采或購買而獲取的材料,砂、石料、粉煤灰、石灰等。(3)特殊材料:指新型材料、特定用途或特別指定的材料,如支座、伸縮縫、防水板、排水板、外加劑、炸藥等。(4)輔助材料:指最終不構成永久性工程的一部分,但在施工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影響工程質量、安全的材料,如各種模板、支架、扣件、管材、焊條、鐵絲等。
建筑工程建設因其自身特點如:固定性、分散性、項目施工點多,結構復雜多樣、體積龐大易損壞等,決定其主要材料采購具有以下特點:材料必須供應到各施工點現場;材料采購總量大;材料采購量不均衡;材料的采購量受工程進度約束,要求材料及時滿足工程施工需求,又不能有大量庫存。工程施工進度受各種因素影響較大,材料需要根據工程進度要求分批次采購進場。材料質量要求高:建筑工程質量關系國計民生,而主要材料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因此要求進場材料質量必須穩(wěn)定、可靠。不允許斷貨造成停工待料,但又不能有較高的庫存積壓大量的資金。建筑工程建設都是野外施工,鋼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必須建設臨時倉庫保管,較高庫存將產生高額的倉儲管理費。
材料采購成本主要包括:材料價格、運費、訂貨、收貨、驗貨、倉儲、保管等費用,受組織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和人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是建筑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企業(yè)應通過市場調研或者通過咨詢機構,了解材料的市場價格,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貨比三家,選擇較低的材料采購價格;或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等方式,獲得較低的材料采購價格。同時應關注國際國內市場主要材料價格波動趨勢,及時有效采取措施,降低價格波動風險。
建筑工程建設主要材料用料大、體積大、質量大,運輸成本高。在材料采購時要合理地組織運輸,材料采購進行價格比較時要把運輸費用考慮在內。在材料價格相同時,就近購料,選用最經濟的運輸方法,以降低運輸成本。
建筑工程建設主要材料采購合同一般都會約定材料按需供應和最小供貨量,即只要項目部需要材料且需求量超過最小供貨量就通知供應商,供應商在約定的供貨周期內將所需的材料供應到指定的施工現場。供貨次數多將增加供應商的運輸成本,施工項目部增加收貨、驗貨成本;供貨批量大,將增加施工項目部的倉儲、保管費用,因此要合理地確定進貨的批次和批量,節(jié)約材料采購總成本。
為降低材料倉儲、保管費用,就要爭取降低材料的庫存量,在滿足工程連續(xù)施工的前提下避免大量的庫存。因此要根據施工進度計劃準確計算材料用量,編制詳細的材料用量和材料進場時間表,即材料采購計劃。
(1)目前建筑工程建設基本都實行項目經濟承包制,材料采購主要由項目部完成,企業(yè)層基本不介入采購管理和控制。項目部缺少對采購過程的監(jiān)督控制,容易滋生腐敗。(2)采購組織機構不完善,采購工作基本由采購部門獨立完成,缺少相關部門的信息支持。(3)采購人員缺乏相關的采購管理專業(yè)知識。(4)采購過程缺少財務部門的介入,基本沒有進行財務成本核算。
材料采購工作很多還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導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規(guī)范,成本費用高,實時性、動態(tài)性差,難于控制。
采購部門沒有與財務部、技術部、生產部門緊密聯系,沒有詳細具體的材料采購計劃,只是被動的進行材料采購,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
采購手段單一,市場信息調查不足,材料采購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博弈過程,非集約化采購,采購成本高。
缺少對供應商關系的維護;采購多為一次性行為,不考慮與供應商的長期合作,短期競爭多于合作;對供應商提供的材料缺乏科學管理,進場材料質量不穩(wěn)定,增加試驗和抽樣的頻率和費用。
建立由項目部領導層領導,各部門共同參與的采購管理組織機構,加強溝通協(xié)調;聘用具有采購專業(yè)知識的人員負責采購業(yè)務,加強采購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強化紀檢監(jiān)督工作,杜絕采購人員吃回扣而不惜犧牲企業(yè)利益的行為。
建立材料采購信息系統(tǒng),材料采購信息系統(tǒng)應包括價格分析系統(tǒng)、合同管理系統(tǒng)、庫存管理系統(tǒng)、計劃采購系統(tǒng)、質量跟蹤系統(tǒng)等幾個子系統(tǒng)模塊。材料采購信息系統(tǒng)的建立,既可利用計算機來取代人工繁瑣的事務處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難以完成的信息處理,為材料管理及決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決策方案,使供應工作處于最佳狀態(tài)。材料部門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實物”的新觀念。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施工進度計劃,并根據進度計劃詳細編制材料需求計劃,通過分解計算合理確定采購批次和采購數量,防止盲目采購和無計劃采購。
運用現代化采購策略與采購方式,加強對采購對象、采購量、合同簽訂、付款、材料到場驗收、運輸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引入競爭機制,凈化采購渠道。對采購物資應本著“擇優(yōu)布點、貨比三家、先近后遠、合理定價”的原則,以降低材料的買價和運輸費用。
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通過加強供應商關系管理,使建筑工程建設與供應商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長期合作的關系,供應商材料報價勢必相對其他普通關系的供應商的報價優(yōu)惠,建筑工程建設則因為供應商合理的報價直接降低了采購成本。因長期合作,供應商將保證進場材料質量穩(wěn)定、供應及時,降低收貨、驗貨成本,避免進場材料質量不合格,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
總之,如何編制有效的材料采購計劃,在主要材料采購時選擇合適的采購策略與方式,同時加強供應商的關系管理,對建筑工程建設降低主要材料采購成本,進而降低施工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提升企業(yè)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