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Willert
馬丁從辦公室窗口俯身往下看,不寒而栗。從他身處的20樓向下望去,街上的人小得像螞蟻一樣,但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
他已量了,水泥窗臺有一英尺寬,足夠讓人爬上去貼著墻挪到隔壁的辦公室。
馬丁臉上露出了微笑,他拉下窗子,隨著彈簧鎖吧的一聲,窗子就鎖上了。在這種高度,誰也不會想到有人會從窗子爬進辦公室,這正是他這個計劃的絕妙之處。
沿著這個窗臺,他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隔壁福斯特·托恩的辦公室,然后翻看文件,復(fù)印一份。他大致知道文件里面的內(nèi)容,因為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和托恩的辦事員麗莎調(diào)情。
馬丁和托恩都是律師。托恩有許多有錢的當事人、一位全職秘書和一名辦事員麗莎。馬丁沒有秘書,大部分時間只能四處奔走,打打小額保險索賠的官司。生活是不公平的,但他就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不久將在城外修建一條高速公路支道,當?shù)氐某邪潭荚跍蕚涿芊鈽藭鴧⑴c投標。大家都覺得托恩的當事人科文建筑公司會贏得這項合同,但馬丁卻有自己的想法。
他認識一個無良承包商西德尼·凱恩。今天是星期五,西德尼愿意出高價在下周一之前看到科文公司的標書。
馬丁撥通了電話:“西德尼,我是馬丁·韋伯。一小時以后我們在比內(nèi)瑞餐館共進午餐,我能幫你搞到那項工程?!?/p>
在餐館馬丁簡要介紹了他的計劃。福斯特·托恩不僅是科文公司的法律代表,而且還幫助制定了標書。昨天,麗莎透露那份標書的副本就鎖在托恩的文件柜里。
“今晚七點咱們在這兒見面,”馬丁對西德尼說,“我會把科文公司標書的復(fù)印件給你,你有整個周末的時間來修改自己的數(shù)據(jù)。下周一你一定輸不了?!?/p>
西德尼諂媚地笑了笑,沖著“禁止吸煙”的牌子吐了口煙霧?!岸嗌馘X?”他冷冷地問了一句。
這項合同價值幾百萬,他們達成了協(xié)議,事后付一筆豐厚的酬金。馬丁得意洋洋地站起身,“我得走了,”他說,“我現(xiàn)在開的是別人的車。”
今天早上他謊稱自己的車子在修理廠,借了麗莎的車子。利用這個謊言他拿到了麗莎的鑰匙串,配了一把托恩文件柜上的鑰匙。因為麗莎自己也沒有辦公室的鑰匙,所以他只能從窗戶爬進去,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細節(jié)問題。
下午他借口要用托恩辦公室的復(fù)印機來到隔壁,謝天謝地,托恩一整天都不在。他神不知鬼不覺地用膠布固定住了彈簧鎖,這樣窗子就可以從外面打開了。一切計劃得天衣無縫。
回到辦公室,馬丁在室內(nèi)等待時機。五點鐘時,麗莎打來電話:“我和朋友雪莉準備下班后去喝一杯,在老地方,想不想一起去?”
馬丁很快想了一下。“我得去取我的車,”他撒謊說,“你開車先去,我過會兒就到?!睘槭裁床荒??他想可以輕松一下再與西德尼見面。
馬丁從他的門口看著麗莎離開。過了一會兒,托恩的秘書也鎖上了辦公室的門,乘電梯走了。時機到了。
馬丁爬到窗臺上,心怦怦狂跳。確信自己的窗子開著之后,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一股冷風抽打著他,他手指緊緊抓住磚縫開始慢慢地向托恩的辦公室挪動,樓下的燈光閃爍不定。
馬丁終于挪到了托恩的窗臺前。他慢慢地拉開窗子,他深知這時丁點兒的差錯就會讓自己摔下去。他終于翻進了托恩的辦公室,房間里溫暖而舒適。
馬丁很快打開了文件柜,找到了科文公司的投標方案。他從容不迫地把所有需要的資料一點不漏地復(fù)印了下來,重新鎖好文件柜,然后把復(fù)印件揣在襯衣里,騰出雙手,撕掉了固定住彈簧鎖的膠布,以便他離開后窗門會自動扣上,這樣就不會留下有人破窗而入的蛛絲馬跡。
馬丁重新爬上窗臺,聽到了窗門在身后鎖上的聲音。
回去時更加艱難,寒風呼嘯,冰冷的雨點潑灑在他的臉上,使他幾乎無法呼吸。他沒料到會有暴風雨。他等了一會兒,但風似乎更猛烈了。
馬丁四肢展開貼著墻面,徹骨的寒冷把手指都凍木了,腳在窗臺上開始打滑,他艱難地移動著。黑暗中,雨下得更猛烈了。他閉上雙眼,盡量集中注意力,在文件被淋濕以前,他必須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雙腿顫抖著,他又開始移動,一步,兩步……最后,他緊緊抓住窗邊,幾乎就要到達自己的窗口了,還有幾英寸。他凍得渾身發(fā)抖,視線模糊,就停下來積攢了一下力氣,深深地吸了口氣,覺得勝券在握了。
附近的一間酒吧里,麗莎和雪莉正坐在那兒啜酒?!澳隳信笥逊盼覀凐澴恿?,”雪莉說,“他遲到一個小時了?!丙惿櫫税櫭迹骸斑€有呢,他今天借了我的車忘了還我鑰匙,我一直走到停車場才想起來,又跑回他辦公室。我的鑰匙就在他桌上,但他人沒在。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暴風雨的天氣里他竟然把窗戶大開著。”
“也許他跳樓了。”
“別開玩笑。我當時真是嚇壞了,向外頭瞧了瞧,什么也沒看見,就關(guān)上了窗子,并確信已經(jīng)鎖上了,還把窗簾也拉上了。他一會兒來了定會謝我的。”
“應(yīng)該說如果他來的話。”
“今晚外面的天氣太糟糕了。我們再給他10分鐘時間吧?!彼荒蜔┑貟吡艘谎凼直?,“我真不明白什么事會耽擱他這么久?”
(杜義摘自《英語廣場》200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