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誰誰
我買了一本《安徒生自傳》,想研究一下人家是如何到老都能保持一顆童心的。沒想到在前100頁,讀到的卻是一個農(nóng)村孩子的成功捷徑。
一、堅決遠離自己不喜歡的生活。這個窮鞋匠的兒子從來不認為自己跟工廠里那些喜歡講下流話的人屬于一類,盡管他和他們一樣窮。他的做法是逃離工廠,靠母親養(yǎng)活。當然,他很幸運,獲得了母親的支持。
二、他從不在意別人的譏諷和嘲笑。從小到大,安徒生一直是別人的笑料。他讀詩的時候被鄰居笑話,他寫詩的時候被同學笑話,他把當?shù)氐囊粋€神話改編成《海的女兒》時,又被同行和媒體笑話。很顯然,安徒生注意到了這些不太友善的反饋。盡管他也痛苦過,但并未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三、主動接近聲名顯赫的大人物。這一條簡直就是安徒生的撒手锏,那絕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做得出的。當他從報紙上得知某位大人物的行蹤時,他會沖上去,把自己介紹給他,并準確地表達這樣的意思:我現(xiàn)在的情況很窘迫,我很希望得到您的援助。用這種方法,他敲開過當時丹麥歌劇皇后的門,敲開過哥本哈根皇家劇院主任和院長的門。就這樣,在被拒絕過無數(shù)次之后,他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在皇家歌劇院伴唱的差事。并在不久后獲得了一位大學校長的全額高等教育資助。
本來注定要進工廠做學徒的窮孩子,就這樣一步步向上流社會邁進。
我和一個朋友探討過安徒生的“撒手锏”。我們都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的尊嚴和想象力。第一,生活常識所帶來的無形束縛,使我們根本想不到可以這樣做。你想過拜訪羅琳并跟她說“我想出一本書,能資助我100萬嗎”這樣的辦法嗎?第二,就算你意識到了,但是還有一種叫做尊嚴或者臉面的東西在耳邊大喊:這樣會不會太丟人現(xiàn)眼?這種恥辱感所帶來的痛苦似乎比成功所帶來的歡樂更大。所以我們至今仍在研究安徒生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而安徒生早已走進了歷史的圣殿。
(偶然摘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