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做了一年博士后,決定去旁聽幾門課,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部可以呀。我問,有沒有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么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象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兒順手翻完。結果柔弱的女秘書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兒是哈佛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jīng)見過世面了。現(xiàn)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慕容復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崩盤。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饑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后,就是《廊橋遺夢》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不堪一擊,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情。
當然,讓我產(chǎn)生偉大愛情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國內(nèi)的媒體,時不時地就會把“大學精神”這個話題拿出來討論一下?;旧洗蠹叶紩_成一個共識:大學不是職業(yè)培訓機構,大學精神不應當僅僅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據(jù)說,大學應該熏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后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它的“核心課程”上。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jié)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于自己的專業(yè)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里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外國文化、歷史、文學、道德判斷、數(shù)理判斷、科學、社會分析。拿道德判斷這個板塊作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1 2傳統(tǒng)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 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xiàn)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
1.光與物質的性質。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4.觀察太陽與恒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huán)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xiàn)實中的物理。9.Cosmicconnections。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2.能源、環(huán)境與工業(yè)發(fā)展。13 Life as a Planeta ry Phe-nomenon。
其他板塊,就不列了,太長?;旧希昂诵恼n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后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seminar的宗旨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非常誘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2翅膀的進化。3細菌的歷史。4.銀河與宇宙哈佛的創(chuàng)始人。5.象棋與數(shù)學。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8.美國的兒童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9應然:道德判斷的本質。10.火星上的水。11.醫(yī)藥公司與全球健康。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13.非洲的艾滋病。14.關于意識的科學研究。15.什么是大學,它的目的是什么?。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17.懷疑主義與知識。18.一個社區(qū)的研究。19.基督教與美。20怎樣欣賞畫。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歷史。24.烏托邦與反烏托邦。25.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26怎樣讀中國的詩歌。37.互聯(lián)網(wǎng)與法律。28美國的1970年代。29.美國的信條:特殊主義與民族主義。30語言與政治。31.信任與民主。32.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33.19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盜版。35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36.當代印度。37.公共健康與不平等。38.公墓的歷史。39人權。40.政治演講與美國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現(xiàn)代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43.煙草的歷史。44.酷刑與現(xiàn)代法律。45.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45個。對于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天上下起了珠寶的傾盆大雨。不知道國內(nèi)的名校,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xiāng)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45門課中的幾門?
我想大學精神的本質,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于這個世界的道理。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這種追問的精神,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呆子氣”。
“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俺墒斓娜恕边€告訴你:這個世界,無商不奸,無官不貪,所以戰(zhàn)勝壞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為更壞的人。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數(shù)學、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么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么在那里。
前兩天讀一個朋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得挺好玩,說到國內(nèi)某現(xiàn)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爭辯得臉紅脖子粗。這事我沒怎么跟蹤,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幾個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國內(nèi)某些高校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這似乎的確有點滑稽,仿佛宋祖德為自己不再是一線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些著名高校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藍昌科摘自《送你一顆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