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揚,陳秋帆,張毅敏
(1.佛山市南海區(qū)紅十字會醫(yī)院,廣東佛山 528226;2.暨南大學醫(yī)學院中醫(yī)系,廣東廣州 510632)
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臨床上以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與異常姿勢反射、異常運動模式為特征,常伴有智力障礙、癲癇和視覺、聽覺、言語等障礙,其性格急躁,難以自制。在我國,0~6歲腦癱患兒有31萬,患病率為1.86‰,并以每年4.6萬的速度遞增[2]。有資料報道,目前我國約有175萬腦癱患兒[3],臨床中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強直型和混合型,其中痙攣型腦癱約占腦癱患兒總數(shù)的70%[4]。筆者運用針刺配合體療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31例,觀察治療前后雙下肢肌張力的變化及大腦前、中、后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shù)(PI)等指標變化,了解痙攣型腦癱患兒腦血流的特點,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62例病人均為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其中治療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最小的3個月,最大的3歲。對照組其男15例,女16例,年齡最小的4個月,最大的3歲,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參照依據(jù)2006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討論通過的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1]。①符合痙攣型腦性癱瘓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個月~3歲之間(包括3個月和3周歲);③無心肺疾患,無皮膚破損,無急性炎癥及感染性皮膚病等。
①不符合痙攣型腦癱診斷標準者;②年齡<3個月或>3歲者;③除外非腦癱(痙攣型)的患者,如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炎以及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者;④正常小兒一過性發(fā)育落后者;⑤伴有癲癇發(fā)作者;⑥皮膚破損及患有濕疹等皮膚疾病者。
采用針刺配合體療訓練法。①針刺主穴:運動區(qū)、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根據(jù)患兒的具體癥狀有所側重,如伴智力障礙者加百會、神庭、四神聰、神門、內關;雙下肢癱者加雙側運動區(qū)、足運感區(qū)、環(huán)跳、秩邊、懸鐘;平衡功能障礙者加雙側平衡區(qū);尖足者加解溪、太溪、昆侖;流涎者加地倉透頰車、外關、合谷。針刺方法:頭針:選用1寸或1.5寸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與頭皮成15°角快速進針,將針平行推進到一定深度,每隔30min以頻率200次/min以上捻針1次,持續(xù)2min~3min,留針120min。體針:患者取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手持1~2寸毫針,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0d,按此方法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120d);②體療訓練方法:以 Bobath方法[4]為主進行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正確的臥位、坐位、床與輪椅之間的轉移、坐立平衡、下肢步行訓練等,可使用器械。每日訓練1次,每次40min,連續(xù)治療120d。
只采用體療訓練,方法同治療組,時間、療程相同。
肌張力0級計0分,肌張力Ⅰ級計1分;肌張力Ⅰ+級計2分,肌張力Ⅱ級計3分,肌張力Ⅲ級4分,肌張力Ⅳ級5分。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肌張力恢復正?;蚪档?級以上;有效:治療后肌張力降低1級;無效:治療前后肌張力無改善。
CBC2Ⅱ型經(jīng)顱多普勒腦血管超聲檢查儀(TCD)檢查患兒大腦前、中、后動脈(均為左側)的血管搏動指數(shù)(PI)。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SPS 11.5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3個療程后,分析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及對照組患兒治療后肌張力均較治療前下降明顯(P<0.01),但治療組下降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總有效率比較亦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治療后ACA、MCA、PCA的PI值均較對照組下降明顯,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肌張力評分對比分析(s)
表1 2組治療前后肌張力評分對比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1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1 2.89±0.54 1.52±0.75*#對照組 31 2.75±0.34 2.03±0.39#
表2 2組療效比較分析(%)
表3 2組治療后左側大腦前、中、后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shù)比較分析(s)
表3 2組治療后左側大腦前、中、后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shù)比較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n ACA(PI)MCA(PI)PCA(PI)治療組 31 0.96±0.28* 0.91±0.19# 0.89±0.29#31 1.67±0.49 1.38±0.24 1.25±0.37對照組
小兒腦癱屬于中醫(yī)的“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其病因系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或后天失養(yǎng),感受外邪,經(jīng)絡孔竅為痰熱壅閉或經(jīng)脈氣血受損而致其五臟精氣不能上榮元神之府,其病位在腦,病在四肢,累及神志。
針灸作為我國傳統(tǒng)治療中的瑰寶,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國內腦癱的臨床治療。眾多臨床研究表明[5~7],針灸可促進腦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腦供血供養(yǎng),促進相關中樞神經(jīng)遞質的釋放,從而改善腦功能;且眾多實驗研究已證實[8~10],針刺可促進腦癱或缺血缺氧性腦病模型鼠的神經(jīng)生長因子表達,抑制細胞凋亡,抑制腦損傷后膠質細胞的反應性增生,增強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長時程陽性表達,升高相關腦區(qū)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含量,改善模型鼠的運動功能。因此可以說,針灸在腦癱的康復中起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且與現(xiàn)代康復技術相比,具有簡、便、廉的特點。本研究表明,經(jīng)過3個療程的針刺治療,患兒的肌張力明顯降低,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針刺經(jīng)穴改善腦血流動力變化,調節(jié)大腦皮質功能,改善腦神經(jīng)應激功能,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改善和促進代償作用而實現(xiàn)的。
[1]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yè)委員會(2006,長沙).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李燕春.小兒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9):461.
[3]李春香.馮雅開.李樹松.小兒腦癱的家庭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1):30-31.
[4]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4-107.
[5]劉雅麗,高偉.痙攣的評定[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3,23(2):60-62.
[6]梁松,吳洋,高春霞,等.頭針治療小兒腦性癱瘓104例療效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1):60.
[7]施丙培,卜懷娣,趙瑞芳,等.針刺對小兒腦病骨鈣素影響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12):18-19.
[8]劉振寰,潘佩光,趙勇,祁巖超.電針對腦性癱瘓幼鼠腦組織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7,13(8):619-620.
[9]王琴玉,孫硯輝,靳瑞.不同時窗針刺對窒息腦癱幼鼠腦組織bFGF 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5,20(4):195-197.
[10]王琴玉,王文花,靳瑞.針刺對窒息腦癱幼鼠腦組織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6):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