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勝,黃麗云,陳良秋,楊偉波,李艷,馬子龍*
(1.五指山市政府,海南五指山572217;2.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屬山茶科、山茶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1],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2].我國是油茶資源大國,現有油茶栽培面積3 400萬hm2,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8個省(區(qū)、市),其中湖南和江西兩省是主產區(qū)[3].海南省現有油茶面積約1300hm2,主要分布于海南中部地區(qū).五指山市地處海南中部山區(qū),氣候類型屬熱帶雨林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為22.4℃,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平均氣溫為17℃;年降水量1 800~2 000 mm;相對濕度為84%;年平均日照為2 000 h左右.土地較肥沃,是種植生產優(yōu)質油茶的適宜地區(qū).據調查,五指山市共有油茶林約1 060 hm2,占海南油茶面積的80%,全市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暢好什哈村、水滿鄉(xiāng)、沖山鎮(zhèn)、南圣鎮(zhèn),其他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這些油茶林多為20世紀60-70年代種植,近幾年在南圣鎮(zhèn)、水滿鄉(xiāng)等地還引種發(fā)展了一批良種油茶林.筆者主要考察五指山境內的成年油茶林資源,以期為優(yōu)良類型的開發(fā)利用和發(fā)掘油茶優(yōu)良新品系提供參考依據.
(1)分別于五指山市暢好農場、水滿鄉(xiāng)、沖山鎮(zhèn)、南圣鎮(zhèn)等地隨機選取集中連片的油茶林為主要研究對象.
(2)調查方法:典型抽樣調查法.典型樣樹通過訪問種植戶和目測觀察確定.
(3)油茶樹類型分類:對油茶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觀測比較;對各類型油茶樹的葉、花、果與籽的經濟性狀進行測定;初步篩選出優(yōu)良的新品系.
從形態(tài)上看,五指山境內的油茶樹多為高4~6 m的小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革質、光滑、卵狀橢圓形,葉片長5.2~8.7 cm,寬2.5~4.7 cm,葉表面綠色有光澤,背面黃綠色;花芽長卵圓形,淡褐色,苞片均被毛,花兩性,白色,直徑5.1~10 mm,無柄,花苞數7~14片,花瓣4~9片,柱頭1~5裂,黃色、淡黃色或綠色,多數柱頭比花蕊高,10月中下旬開花;果實多為圓形、扁圓形,大多數果實頂部內凹或有凹痕.果皮有綠色、青綠色、青黃色、淡紅色且有沙斑,果高2.32~5.80 cm,果徑 2.98~5.78 cm,平均單果重44.76 g,果皮厚度 2.9~10.0 mm,每果種子 3~15 個不等,平均6.9個,均重16.37 g.種子黃褐色、黑褐色或黑色,具有光澤,一般呈三角狀卵形,籽殼厚0.3~1.3 mm.從以上性狀判斷,五指山境內分布的油茶有“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
表1 優(yōu)異單株的生境及形態(tài)特征
表2 優(yōu)異單株的果實及種子形態(tài)特征
何方等[4]指出,果形指數與果皮厚度、果含籽數單果重百粒重也有較大的正相關性.這似乎說明,果形指數越大,果皮越厚,果含籽多,單果和籽粒就越重.這也許是因各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所導致.果大相應地引起果皮,果含籽數,果重和籽重的值變大,該實驗結果與本調查研究的結論相一致.
在本次調查中,水滿新村發(fā)現一個特異種即3SM,植株樹型緊湊,呈簇頂型,果皮微紅頂內凹,鮮單果重與其他樣品相差不大,但鮮仁重值較大,籽殼厚.另一特異種是南圣牙南下村的NS002、NS003、NS006精選單株,性狀表現較好,果圓形且皮微紅,單果重可達105.98 g,種子粒數多,鮮仁重達35.97 g,籽殼較薄,初步將其定為優(yōu)良單株,并繼續(xù)對該種做進一步詳細的生物學性狀鑒定及品質分析.
大多數樣花的柱頭裂數都為3的基數,水滿新村即3XM的柱頭裂數為4或5.
于水滿新民新村還發(fā)現1株其花柱頭均比花蕊低的種質,由于油茶為異花授粉作物,如果柱頭低于花蕊,對其授粉極為不利[5],而且在該植株上未采收到果實,二者是否有關聯還尚待研究.
從果實的成熟期看,五指山境內的油茶基本在10月上旬開始收摘,恰在寒露前后,應屬于“寒露籽”類型,但從種子的數目看,單株果實內的種子數目在3個以上,又表現出 “霜降籽”類型的特征.這與李東林[6]對安徽省舒城縣調查油茶品種資源時的結果相似.
對五指山油茶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與評價,最重要的目的是挖掘和篩選優(yōu)良的油茶品種資源以供生產栽培利用.本調查研究中,筆者發(fā)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性狀資源,比如3SM、NS等均有可開發(fā)利用的價值.今后宜對這些性狀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和遺傳分析,并采取措施予以收集、保存和利用.
[1]中國高等植物編委會.中國高等植物·山茶科[M].第4卷.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579-580.
[2]龍學為.游國慶.錦屏縣油茶產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探討[J].貴州林業(yè)科技,2007,35(2):62-65.
[3]梁凌林.發(fā)展油茶生產正當時[J].廣西林業(yè),2005(6):46.
[4]何方,呂芳德.湖南油茶品種分類及優(yōu)良類型的研究[J].經濟林研究,1985,3(11):26.
[5]李東林,嚴景華,葉愛華,等.安徽省舒城縣油茶品種資源調查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1,17(6):33-37.
[6]程劍,陳長庚,王文杰,等.安徽省祁門縣油茶品種資源及其利用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34):14991-1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