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張惠敏 趙麗娟 魏晨玲 王銘超
生殖道感染是婦科患者常見的感染之一,為了解生殖道感染患者致病菌對常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情況,本文對生殖道感染患者宮頸分泌物中分離的 432株致病菌進行了鑒定及藥敏分析,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 選擇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我院門診和住院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年齡 15~80歲。
1.2 試劑來源 培養(yǎng)基來自于鄭州安圖綠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生素紙片環(huán)丙沙星、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慶大霉素、高濃度慶大霉素、頭孢噻肟、頭孢他啶、均為溫州康泰公司產(chǎn)品,頭孢噻肟/克拉維酸、頭孢他啶/克拉維酸、β-內(nèi)酰胺酶紙片為 OXOID公司產(chǎn)品,質(zhì)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 ATCC70060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 ATCC 43300、糞腸球菌 ATCC 29212、屎腸球菌 ATCC 51299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3 方法
1.3.1 標本的采采集:標本采集前 1周均未使用抗生素,臨床醫(yī)生用陰道窺器擴張后,先用棉拭子拭去宮頸口的分泌物,再用另一棉拭子插入宮頸1~2cm處捻轉(zhuǎn) 10~30 s,取含柱狀上皮細胞的標本,迅速放入無菌試管,立即送檢。
1.3.2 細菌培養(yǎng)、分離與鑒定: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1]進行。
1.3.3 藥物敏感試驗:采用K-B瓊脂擴散法,結(jié)果判讀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2009年制定的標準進行,產(chǎn)超廣譜 β-內(nèi)酰胺酶菌株(ESBLs)按照 CLSI2009紙片擴散表型確證法進行檢測,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和腸球菌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菌株(HLGR)檢測按照 CLSI2009年推薦的方法進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yīng)用 WHONET 5.4統(tǒng)計軟件進行藥敏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應(yīng)用 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共分離檢出 432株病原菌,共檢出大腸埃希菌 125株,占 28.9%;其次為念珠菌為 109株,占 25.2%,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 77株,占念珠菌的 71%;第 3位的是葡萄球菌 55株,占 12.7%;腸球菌 43株,占 10.0%;肺炎克雷伯菌 26株,占 6.0%;鏈球菌 24例,占 5.6%;陰溝腸桿菌 18株,占 4.2%;淋病奈瑟菌 17株,占 3.9%;其他 15株,占3.5%。
2.2 耐藥性分析 檢出大腸埃希菌 125株,其中產(chǎn) ESBLs 48株,檢出率為 38.4%;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 ESBLs的檢出率為26.9%(7/2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的檢出率為 67.3%(37/55),腸球菌中 HLGR的檢出率為 72.1%(31/43)。生殖道標本中主要細菌對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比較見表 1。
表1 生殖道標本中主要細菌對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率比較 %
自 1962年Lesher等發(fā)現(xiàn)第 1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萘啶酸以來,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至今已有 4代問世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是一類全合成的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力強、作用機制獨特高效、低毒等特點,新型的喹諾酮類藥物更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血藥濃度高、組織分布廣等優(yōu)點,廣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治療[2]。
生殖系感染是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生殖系感染中女性以宮頸炎、陰道炎和附件炎多見。女性尿道和陰道解剖位置相近,兩個系統(tǒng)的感染易互相蔓延,因此細菌的種類及耐藥性也很相似。從生殖道感染患者宮頸分泌物中分離的 432株細菌,大腸埃希菌占第 1位,念珠菌的檢出率占第 2位,尤其是白色假絲酵母菌,占念珠菌的 71%。葡萄球菌及腸球菌分別占第 3位及第 4位。本研究顯示,大腸埃希菌產(chǎn) ESBLs菌株的檢出率為38.4%(48/125),對 4種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耐藥率明顯高于非產(chǎn) ESBLs菌株,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腸球菌中HLGR檢出率為 72.1%(31/43),HLGR菌株與非 HLGR菌株之間對 4種氟喹諾酮類抗菌的耐藥性存在差異,前者耐藥率高于后者(P<0.05)。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的檢出率為 67.3%(37/55),MRS菌株與非MRS菌株之間對 4種氟喹諾酮類抗菌的耐藥性存在差異,前者耐藥率明顯高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文獻報道的一致[3]。
隨著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的廣泛應(yīng)用,細菌對這類藥物的耐藥性也迅速產(chǎn)生與播散,細菌對喹諾酮類藥的耐藥機制主要有:(1)靶點的改變;(2)耐藥性質(zhì)粒;(3)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4)主動外排系統(tǒng)。全國耐藥監(jiān)測網(wǎng)公布的 2006至 2007年全國細菌耐藥性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的耐藥率處于全球前列,而且細菌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的耐藥性呈擴大趨勢,尤其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產(chǎn)超廣譜 β內(nèi)酰胺酶革蘭陰性桿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高水平耐藥腸球菌屬等。因此,醫(yī)院應(yīng)建立并加強耐藥性監(jiān)測,及時掌握重要致病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信息,幫助臨床醫(yī)生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提高抗感染治療的針對性,最終提高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1 葉應(yīng)嫵,王毓三主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 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500-514.
2 莢恒敏,馬筱玲,張義永.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機制及臨床用藥方案.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9:154-157.
3 陳楠,諶貽璞.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在泌尿生殖系感染中的應(yīng)用.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