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黎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3)
大多數抗生素的安全性良好,但仍有許多抗生素伴有多種不良反應,甚至是嚴重的致命性不良反應[1]。因此,臨床醫(yī)師有必要更多地了解抗生素的不良反應,以便臨床上能更安全地使用抗生素。筆者分析我院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進行藥理分析,為臨床安全用藥管理提供參考。
隨機抽取我院2009年1月~2009年7月病歷資料中的1 120份,其中男性623例,女性497例;年齡34~69歲,平均(55.7±3.8)歲。其中發(fā)生不良反應46例,發(fā)生率為4.1%。
筆者采用描述性方法,對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以及引發(fā)不良反應的藥品進行統(tǒng)計,并按照病例數多少進行排序。
發(fā)生不良反應的46例中,發(fā)生在患者皮膚、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身體各個部位。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過敏性休克、皮疹、高熱等,見表1。
表1 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n(%)]
本組病例中,以頭孢他啶、青霉素G及頭孢曲松鈉發(fā)生的不良反應較多,具體的數據見表2。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fā)育功能的化學物質[2-3]??股卦卺t(yī)學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在用藥過程中也引發(fā)了一些不良反應。其主要不良反應有:①毒性反應是抗生素最多見的一種不良反應,它往往是由于用藥劑量過大或時間過長而對人的神經系統(tǒng)、腎臟、肝臟、造血系統(tǒng)、胃腸和局部注射處發(fā)生毒性作用[4-5]。②幾乎每一種抗生素都有過敏反應,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其中以遲發(fā)性過敏反應危害最大,常被疏忽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危害。③二重感染是指發(fā)生于抗生素應用過程中的新感染。其臨床表現與原發(fā)病不同,因為許多二重感染在臨床上并無特殊癥侯,不經病理檢查難以被發(fā)現,所以極不易被察覺。④細菌耐藥性的改變,抗生素的經常使用會使人體內外的細菌產生耐藥性[6]。本研究對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過敏性休克、皮疹、高熱排在前3位。
表2 發(fā)生不良反應的藥品排序[n(%)]
在臨床中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等微生物的藥物,包括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四環(huán)素類、酰胺醇類(氯霉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抗真菌抗生素等種類。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本組病例中以頭孢他啶、青霉素G及頭孢曲松鈉發(fā)生的不良反應較多,排在前3位。青霉素G由青霉菌培養(yǎng)液中分離而得,是一種有機酸,可以與金屬離子或有機堿結合成鹽,常有鈉鹽、鉀鹽、普魯卡因鹽和芐星鹽。青霉素是應用廣泛的抗菌藥物,抗菌機制為抑制細菌胞壁黏肽合成酶(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使細菌胞壁缺損,水分滲入胞漿,菌體膨脹破裂死亡。該類藥物本身毒性很小,而較常見的卻是藥物過敏引起的不良反應以致死亡。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鈉為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菌譜和抗菌活性與頭孢噻肟相似,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殺菌作用,耐青霉素酶和β-內酰胺酶,其最大特點是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抗菌活性特別強,優(yōu)于目前臨床使用的所有頭孢菌素和廣譜青霉素類抗生素[7]。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斷更新換代,臨床醫(yī)師不能及時全面地掌握其特點,致使不合理用藥現象普遍存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多,因此對其不良反應的認識應引起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筆者對我院抗生素的不良反應進行調查并進行藥理分析,有助于針對性地加強用藥管理,提高臨床的用藥安全性。
[1]曾小龍,陳振強.抗生素的發(fā)展與應用[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23(2):78-80.
[2]王君耀,趙峰.3種微生態(tài)制劑與常用抗生素的作用[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3,23(7):419.
[3]隋鳳.抗生素的臨床合理應用[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14(25):3550.
[4]劉春亮.抗生素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安徽醫(yī)藥,2007,11(3):52.
[5]邢玉柱,畢娟,賀鑫.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報告調查與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5,14(1):59.
[6]楊曉鳳,劉文林,胡曉紅.2007至2008年某院10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16):86-87.
[7]張明蘭,馬建偉.頭孢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及相關性的臨床觀察與對策[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