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娜
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40例急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較對照組為優(yōu)的遠期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80例急性乙肝患者,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1]。病原學診斷標準為HBV-M和HBV DNA定量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HBeAg轉陰或發(fā)生血清學轉換,HBsAg轉陰或發(fā)生血清學轉換,其他肝炎(甲、丙、丁、戊、庚)病原學指標均為陰性。80例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36.0±13.2)歲,平均發(fā)病時間(9.8±3.4)d,ALT(1320.9±576.3)U/L,總膽紅素(124.1±78.6) μmol/L,平均住院天數為(41.6±6.8)d。8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臨床分型有可比性,中醫(yī)辨證:中西醫(yī)組與西醫(yī)組肝膽濕熱型,分別為13例,15例,肝郁脾虛型分別為6例、4例,寒濕固脾型分別為14例、13例,脾腎陽虛分別為7例、8例,兩組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西醫(yī)組采用5%葡萄糖500 ml,加甘利欣針150 mg,門冬氨酸鉀鎂針靜脈滴注,1次/d,干擾素針300萬U,肌肉注射,1次/d,并口服凱西萊片0.2 g,3次/d,維生素c片0.2 g,3次/d。中西醫(yī)結合組在西醫(yī)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黨參16 g,白術16 g,金錢草16 g,丹參15 g,板藍根30 g,黃芪20 g,五味子10 g,半枝蓮15 g,陳皮10 g,焦三仙16 g,肝膽濕熱型加茵陳30 g,梔子10 g,大黃10 g;肝郁脾虛型加柴胡10 g,郁金10 g,赤芍10 g;脾腎陽虛型加附子9 g,干姜10 g,寒濕困脾型加干姜 9 g,川樸 10 g,白術 15 g,1 劑/d,水煎分兩次服,療程為4周。
1.3 檢測項目 治療前后檢測 HBsAg、HBeAg、HBeAb、抗HBc、PCR-HBV-DNA及肝功能。
1.4 療效判斷標標準 顯效:療程結束后,主要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肝脾回縮;有效:癥狀改善,肝功能:ALT下降>30%,且其他幾項以上血清學指標的轉陰;無效:主要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無改善甚至病情惡化。
參見表1、表2。
表1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隨訪半年后兩組HBV復制指標轉陰率比較(例,%)
急性乙型肝炎迄今尚缺乏特效治療方法。治療的目的不是將相應指標“全部”、徹底轉陰,而是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使HBeAg和HBV-DNA轉陰,使患者癥狀得到改善,阻滯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的發(fā)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yī)治療強調抗病毒、保肝、調節(jié)免疫治療;中醫(yī)則據“濕熱疫毒病邪內侵”,“邪伏血分”為基本病機,采用祛邪抉正,調理全血為治療原則。大量臨床實驗證明,中藥的某些配伍分別有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改善肝臟炎癥、改善臨床癥狀以及防治肝纖維化等綜合作用,在許多方面是西藥治療不能替代的。某些中藥與降酶、保肝西藥有協(xié)同作用,如黃芪、黨參,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并增加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促進機體代謝,這是中藥的扶正作用;如丹參促進肝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改善微循環(huán),抗自由基并改善肝區(qū)疼痛;半枝蓮,金錢草、板蘭根、白蛇舌草,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熱,并增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茵陳、大黃有利膽,退黃作用,焦三仙可明顯改善肝炎患者的納差,腹脹、乏力癥狀,所以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可大大提高臨床療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乙型肝炎值得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