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健
摘要從教育理論和實際教學出發(fā),闡述了雙主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探究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雙主教學模式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逼椒矘銓嵉囊痪湓捴袇s蘊含深刻的哲理,體現(xiàn)著當今課程改革的精髓。這句話也肯定的告訴我們在學校學習和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動者,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并且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但是這種“主導”并非從始至終,最終不光是要達到使學生能有效地建構所學知識目的,更為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掌握一些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而在當今的生物新課程體系中,這種在教師起“主導”作用的同時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雙主”教學模式更是生物型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
1雙主教學模式的演化淵源和產生的必然性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wěn)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時代性,所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更新發(fā)展,適應著時代的需要。
單從我國中小學教育看,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們的教育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動機理論和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則是以教師中心型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不過,到了90年代之后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以及迎合張揚學生個性的需求,以學生辦中心的教學結構逐漸發(fā)展起來,它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雖然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有強大的理論基礎,而且在特定時期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到了21世紀,特別是近幾年,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缺點日趨放大,變得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創(chuàng)造型人材;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材的培養(yǎng)。但是,往往容易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失去了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會出現(xiàn)缺乏教師的主導使學生自由度過大,產生偏離教學目標,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的結果。這時必然需要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教并重的“主導一主體”雙主模式介于上述兩種模式之間,吸收了二者的優(yōu)點,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認識主體作用,避免了絕對以教師或學生為中心產生的消極影響,起到了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效果。有趣的是早在兩千多年,商朝的“王者師”傅就提出過“學學半”的教育思想,顧樹森先生在《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中對此一說進行了歸納:“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學;而學習的人也是一半靠人來教,一半靠自己去學?!边@是不是和我們的雙主教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呢?看來教育中到底該以誰為中心,繞了一圈又回來了。我們在感嘆這份珍貴教育遺產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古人的聰明智慧而拍案叫絕。
2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構建雙主教學模式
由于現(xiàn)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內容多,難度大,理論性強,且生物學科也具有直觀性差,實踐性強等諸多特點,所以學生難于理解和記憶,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或單純的以學生為中心都不能滿足高中生物教學的需要。而且,對于學生,除了要通過學習高中的必修和選修來提高自己的生物學素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精神外,還要完成規(guī)定的學分,學業(yè)水平測試和高考。面對這么多嚴峻的任務,如何在高中課堂中正確合理的構建雙主教學模式變得尤為重要。那么該如何構建雙主教學模式呢?筆者認為,我們教師可以大致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實踐操作。
2.1以問引思,誘導質疑,啟導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老師的天職,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提問,當這些巧妙的問題在特定的情境中不失時機的出現(xiàn)時必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質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大放異彩。其實在新教材中,每一節(jié)之前的“問題探討”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這些“問題探討”很多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通常會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提供一些素材,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入新課,可以起到激起學生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但往往一些教師卻把它當作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內容,認為它們“考試不會考”而粗略帶過,甚至忽略不講。這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科學探究素質的培養(yǎng)、文化課成績的提高都是極為不利的,也不能落實好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師不光要利用好“問題探討”,也要學會自己因勢利導靈活設計針對不同知識的問題探討。
2.2提供學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高中新課程中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內容,比如說必修一中的“細胞的癌變”,必修二中的“隔離和物種的形成”、“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必修三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章節(jié)。這些章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學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要想設計一個好的學案必須要熟悉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基礎,否則會使自學的學生無所適從。在學生作為主體自學的同時,教師決不能只成為控制課堂紀律的工具,他需要隨時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情況,有必要時要對出現(xiàn)的個別問題個別解決,對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要歸納總結,對出現(xiàn)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帶領學生討論思考,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千萬不能出現(xiàn)老師聽之任之,學生過于“自主”的學習,那樣學生學習會漫無目的:,學習效率低下,成了換湯不換藥的唯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不過在培養(yǎng)伊始,學生可能會感覺有些吃力或不適應,不過隨著鍛煉的增多,加上老師的悉心引導,學生的自學能力會越來越強,學習也會變得越來越輕松,學生會自己“走”了,老師也可以“放手”了,這樣大家都輕松了。
2.3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生物學實踐
由于生物學科的特點,高中新課程中有許多學生需要完成的實驗和探究活動。但是由于有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弱,或怕浪費時間,怕麻煩等原因,他們的參與度不高,對生物學實踐沒有興趣或熱情,這樣一來,影響了很多教學目標的完成,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和習慣的養(yǎng)成極為不利,對于這樣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需要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教師與學生平時日常關系的和諧融洽是融化這一堅冰的重要因素。日本心理學家菊池章夫的研究可以證明:師生之間的情
感交融,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動力源之一。所以教師要在平時就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關心呵護,植下感情積淀,有了這一基礎,再加上老師的指導關注。鼓勵支持,我相信學生一定會積極的投身于實踐活動中,感受生物學科的魅力。
2.4合作討論、展示表達,提高學生生物學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生物老師的可能都有這種感覺,那就是針對于生物學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準確的用生物學用語正確闡述和表達生物學觀點。這一現(xiàn)象在課堂提問和大小考試的卷面上體現(xiàn)的特別明顯。要么含糊不清,要么詞不達意,要么漏洞百出。其實這都是與平時缺乏外部語言訓練,缺少有針對性的引導有關。而新課程標準和每一年的考綱對學生又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那么應該如何發(fā)揮雙主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首先,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平時就要注意自己授課時語言的規(guī)范性,給學生起到一個良好示范引導作用。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明確:生物學在高中雖然歸為理科,但它絕對不是僅僅通過數字、字母、和公式就能學好的學科,平時必須注意在對課本知識理解的同時重視生物學術語的積累,養(yǎng)成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另外,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說起來,討論起來,在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語言時,往往可以自己或相互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幫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更多的提供一些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比如,多提問一些靈活的,開放性強的問題,而不只拘泥于那些“是不是”“對不對”或課本上現(xiàn)成的結論;開展一些主題活動,通過演講、辯論等方式對某一生物學問題和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簡單、易懂的章節(jié)或知識點不妨讓一些學生輪流扮演一下老師的角色。相信這樣的模式因該可以在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語言表達能力上收到奇效。
2.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我們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充分地認識到:只有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讓評價成為學生進步的推動力。在這個評價體系中以激勵為主,少些批評;多些期待,晚些評價;多些靈活!少些統(tǒng)一。這就需要在雙主模式中教師真正的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心中,多想些如果我是學生會怎樣看待這樣的評價,會怎么樣?然后用自己的評價主導學生向健康進步的方向發(fā)展。在這樣的模式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必然會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實現(xiàn)雙主教育模式的目的。
其實,以上講的幾點只不過是雙主模式這個總模式分支下的幾個子模式而已,除了這幾個子模式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子模式,它們有的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學習單元、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上,可以針對于教學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此就不一一禪述。生物教師們可以以后在自己的教學中繼續(xù)發(fā)現(xiàn)探究。
3雙主教學模式對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單純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相比,雙主教學模式似乎削弱了教師的作用,淡化了教師的地位。但實際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和不容忽視。雙主模式也對我們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不光是要傳授課本上的知識更要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導師。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
教師不光要能掌控課堂更要能夠成為雙主教學模式的設計者。新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就是看教學模式的合理與否,教學模式的類型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什么我們的教育改革有時會走彎路,有時換湯不換藥?就是因為沒有貫徹好合適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想能夠在新課改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可以設計、開發(fā)、應用好雙主教學模式。
多媒體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使老師輕松了許多,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更直觀高效。因此在雙主教學模式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F(xiàn)在是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是越來越快,各種變化也出現(xiàn)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想勝任本職工作,就得必須不斷地研究本專業(yè)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新知識、新思想和新問題,不斷地充實自己。
可以看出,雙主教學模式正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實用價值。新課程中,高中生物教學的根本就是要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缺少任何一個教學主體的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都會達不到良好效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程序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