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峰 余森 黨瑜華 馮青俐 張守彥
ACS是指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斑塊破裂。表面出現(xiàn)破損或裂紋,繼而血管痙攣,血小板粘附聚集,并繼發(fā)性血栓形成,引起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性血栓的急性血管病變,導致臨床上常見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猝死。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共同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和危險因素[1]。因此。本文通過檢測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中層內膜厚度(IMT)和斑塊積分,將其與相應的冠脈狹窄積分進行相關性分析,以期探討它們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洛陽市中心醫(yī)院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其中ACS患者58例,包括AMI患者38例(STEMI 19例,NSTEMI 19例)和UAP 20例;SAP 24例;冠狀動脈造影無狹窄及狹窄小于25%者28例;男65例,女45例;年齡為40~77歲,平均(56.4±7.7)歲。所有對象均詳細詢問病史,行完整的體檢和胸片、心電圖、二維及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化驗檢查,排除:嚴重肝腎疾病、嚴重心力衰竭、惡性腫瘤、1個月內有外傷或手術史、腦卒中、高熱、妊娠、急性感染、風濕病。
1.2 方法
1.2.1 頸動脈IMT和斑塊的檢測采用Agilent Sonos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線陣探頭,探頭頻率l1.3 L變頻(7.0 MHz),探查深度4cm。沿頸動脈行走方向分別顯示其縱切面,仔細觀察管壁內膜情況及有無斑塊形成,觀察其形態(tài)、大小、范圍。頸動脈IMT以最厚頸總動脈IMT為比較變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局限的血管腔突出的IMT>1.3mm突起定義為斑塊。斑塊的分型[2]:①軟斑塊為斑塊突出管腔內,局部呈不同強度的混合性回聲,表面有連續(xù)的回聲輪廓及光滑的纖維帽;②硬斑塊為局部回聲增強,后方伴聲影或較明顯的聲衰減。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采用Crouse方法[3]進行計分:不考慮各個斑塊的長度,而分別將同側頸總動脈(CCA)、頸動脈分叉處(BIF)、頸內動脈(ICA)及頸外動脈(ECA)各個孤立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最大厚度進行相加,從而得到該側頸動脈的斑塊積分。
1.2.2 所有入選對象均采用Judk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每支血管選擇最佳多體位投照。造影結果由2名有經(jīng)驗的醫(yī)師分析完成。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采用累積記分法[4]并予以分級,具體方法如下:冠狀動脈分為4支,即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對每支血管病變均予以記分,如1支血管存在多處病變,則以狹窄程度最重處記分為準。狹窄程度<25%記0分,25% ~49%記1分,50% ~74%記2分,75% ~89%記3分,>90%記4分。以總分≤3分為輕度狹窄,4~6分為中度狹窄,≥7分為重度狹窄。
2.1 各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分析 ACS組年齡、TC水平較SAP組,對照組高,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CS組LDLC水平較對照組、SAP組高,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和SAP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間性別、吸煙、血壓、血糖、TG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3組頸動脈超聲測量結果的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頸動脈超聲測量結果()
表1 各組頸動脈超聲測量結果()
注:#與*,﹠組數(shù)據(jù)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組間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P>0.05
2.3 各組患者冠脈狹窄積分與頸動脈超聲測量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將3組資料合并后,并將其冠脈狹窄積分與相應的頸動脈總斑塊積分、軟斑塊積分、硬斑塊積分和IMT進行直線相關分析,顯示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84(P<0.05)、0.412(P <0.05)、0.268(P <0.05)和 0.528(P <0.05)。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全身性的疾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共同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和危險因素。國內外學者通過尸解證實,頸動脈病變和冠狀動脈病變之間存在相關性,兩者常常并存 。Salonen等對1257例男性受檢者的頸動脈超聲資料與發(fā)生心肌梗死的臨床資料相比較,認為有頸動脈病變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高3倍,頸動脈IMT每增加0.1mm,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就增加11%。如果以IMT大于0.85mm和/或出現(xiàn)粥樣斑塊來預測冠心病,其特異性達71.6%,敏感性85%,陽性預測率89.8%。根據(jù)本研究結果我們推測ACS患者頸動脈斑塊(尤其是軟斑塊)的檢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狀動脈斑塊的情況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由于頸動脈超聲可敏感地檢測動脈內IMT及斑塊的存在、大小、性質和嚴重程度,并且有著無創(chuàng)、簡便、經(jīng)濟、可重復等優(yōu)點,適合于臨床開展。
[1]Prisant LM,Zemele PC,Nichols FT,et al.Carotid plaque association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Arch Inten Med,1993,153(4):501-506.
[2]Hennerici M,Reifschneider G,Trockel U,et al.Detect of earl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by duplex scan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J Clin Ultrasound,l984,12:455-456.
[3]Crouse JR,Harpold GH,Kahl FR,et al.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for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Stroke,l986,l7(2):270-272.
[4]Decker RS,Cookmg,Behnke-Barclay M,et al.IGF-1 accelerates recovery from acute ischemic renal injury in rats.Circ Res,1995,77(3):5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