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術平 邱正強 李代挑
心肌病心衰患者容易發(fā)生猝死(SCD),而SCD多由于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律失常(VA)所致,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率變異性(HRV)降低是導致SCD危險性增高的獨立因素[1]。比索洛爾是高度選擇性的β1受體阻滯劑,本研究旨在觀察其聯合穩(wěn)心顆粒對心肌病患者VA與HRV的影響。
1.1 對象 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級(NYHA分級)患者80例,均為竇性心律,射血分數均≤45%,在給予常規(guī)強心、利尿、ACEI等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1,女19),年齡36~75歲,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6例,高血壓心臟病6例,擴張性心肌病18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0~73歲,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5例,高血壓心臟病8例,擴張型心肌病17例。比索洛爾組患者排除以下病況:①收縮壓<90mmHg;②Ⅰ度以上房室傳異阻滯;③清醒靜息狀態(tài)下心率(HR)<60次/min;④慢性肺部疾病。治療前兩組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射血分數、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均無明顯差異。
1.2 給藥方法 治療組給予比索洛爾,均從1.25mg,每天口服1次開始,聯用穩(wěn)心顆粒9 g,3次/d,服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運動耐量、肱動脈血壓、心率、肺部啰音等,再根據病情每7~14 d調整1次藥量,直比索洛爾到最大劑量(10mg/d)為止,目標劑量為患者HR不低于50次/min,血壓不低于95/60mmHg,無頭昏、乏力、氣促等癥狀的最大耐受劑量,否則比索洛爾減量。對照組給予安慰劑,隨訪觀察9個月。
1.3 評估方式 所有患者于入選前行12導聯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型號:MGY-H12),作HRV分析時,軟件可自動刪除早搏和干擾;9個月后重復上述檢查。HRV參數(HRVI):①時域指標:平均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SDNN);②頻域指標:低頻/高頻譜功率比值(LF/HF)。
1.4 HRV時域指標包括 RR間期總體標準差(SDNN),RR間期平均值的標(SDANN),相鄰 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HRV頻域指標包括低頻成份(LF)、高頻成份(HF)和 LF/HF。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均數比較用成組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變量間的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r值檢驗)。所得數據用()表示。
隨訪過程中,對照組2例因心衰惡化(非心律失常因素)而退出觀察,未列入HRV及室性心律失常分析中。對照組3例失訪,故剔除。
兩組治療前后VAT和 HRVI變化的比較,見表1,治療前,兩組VA和HRVI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VA顯著下降(P<0.05),SDNN顯著提高(P<0.05),LF/HF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除室性早搏下降外(P>0.05),短陣室速和HRVI無明顯變化(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和HRVI的變化與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和HRVI的變化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P<0.05,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5
心肌病患者的組織學病理改變是心肌細胞肥厚、形態(tài)不一、排列混亂,細胞間結構異常,而這種心肌細胞形態(tài)改變和細胞間結構異常是構成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礎[2],心肌病心衰患者同時存在血液動力學異常所致的機械電反饋作用、神經內分泌激活、心肌細胞電生理改變、基因改變、藥物作用和電解質異常等,以上多種因素致心肌病心衰患者易發(fā)生VA。β受體阻滯劑能顯著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特別是猝死的發(fā)生率[3]。本研究表明,雖比索洛爾組與對照組對室性早博次數無差異,但可明顯減少心肌病心衰患者短陣室速VA的發(fā)生,其機制包括抑制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性,阻滯神經內分泌激活,逆轉心室重構,提高心功能,減輕兒茶酚胺對心肌的毒性作用,減慢心室率,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順應性,降低心室復極離散度,提高心肌電穩(wěn)定性和室顫閾[4,5]。穩(wěn)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干松等組成,具有抗血小板積聚作用,防血栓形成,改善心臟血供,改善為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心肌缺氧狀態(tài),而且對心室肌細胞鈉通道和L-鈣通道有抑制作用,對延遲整流鉀電流和瞬時外向鉀電流有濃度依賴作用,具有穩(wěn)定心肌膜電位作用,穩(wěn)心顆粒以上作用使其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劉克堅[6]、梁萬寧等[7]研究也證實其有此作用。
心率變異性(HRV)是反應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狀況的一種無創(chuàng)指標。其降低是心臟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多數研究表明,心衰患者HRV下降,且HRV下降與VA、心功能惡化和心臟性死亡密切相關[8]。目前認為,HF主要是迷走神經興奮的結果,反映心臟迷走神經系統(tǒng)的活性,LF是交感神經調節(jié)功能的指標,但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活動的共同影響,SDNN和 LF/HF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性[9]。本研究提示,比索洛爾和穩(wěn)心顆粒可顯著改善心肌病心衰患者的HRVI,可能是通過抑制交感神經張力,相對提高迷走神經張力,從而調節(jié)兩者的平衡所致[10]。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病例數少且隨訪期限只有9月,在隨訪過程中,對照組有3例失訪,治療組2列因心衰惡化退出,是否影響結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1]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9,39:247.
[2]陳明龍.居維竹.中國心臟起博與心電生理,2007,6:47-64.
[3]The Inernatiolnal Steering Committee.Rational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etoprolol CR/XL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in Heart Failure(MERIT-HF).Am J Cardiol.1997,80:54.
[4]Meghani SH,Beclker D.Beta-blockers:a new therapy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M J Crit Care,2001,10:417;quiz:428.
[5]Sleiman OI,Murin J,Ghanem WM.Beta-blickers in heart failure.Bratisl 2001,102:332.
[6]劉克堅.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265.
[7]梁萬寧.張曉梅.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884.
[8]Fei L,Keeling PJ,Gill JS,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ventricular arrhymia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Br Heart J,1994,71:322.
[9]張復生,閆曉霞.心率變異性研究發(fā)展概況.心臟雜志,2002,12:122.
[10]徐勇,孫東臣,徐建.比索洛爾對冠心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1,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