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明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ICU患者感染的致病菌發(fā)生變遷,耐藥流行病學分析也表明細菌耐藥日益嚴重,是醫(yī)院感染最為集中的病區(qū),其感染發(fā)生的概率高于其他科室[1]。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ICU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與抗菌藥物之間的關系,對我病區(qū)278例ICU病人的細菌培養(yǎng)鑒定及藥敏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ICU菌種分布特點及耐藥變化,探討抗菌藥物的應用對策,以利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1.1 菌種來源 2008年3月~2009年7月收集我病區(qū)住院患
者標本278份。各類臨床標本的組成詳見表1。
表1 各類臨床標本構成
表2 278份ICU患者標本細菌鑒定結果
表3 G-和G+桿菌的耐藥率(%)
1.2 細菌鑒定 血(體)液標本經m iniVITAL自動熒光培養(yǎng)儀培養(yǎng),VITEK-32微生物分析儀鑒定;其他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要求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鑒定。自動培養(yǎng)包括需氧和厭氧2種培養(yǎng);其他標本未作厭氧培養(yǎng)。
1.3 藥敏試驗 多數(shù)菌株采用V ITEK-32系統(tǒng)的GPS-SH和GNS-NT專用藥敏卡測定,少數(shù)用K-B法檢測。藥敏標準根據(jù)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相關文件判斷。
1.4 質控菌株 以ATCC 25922大腸埃希菌、ATCC 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和ATCC 27853銅綠假單胞作質控菌株,以NCCLS2000版為判讀標準。
1.5 方法 將收集的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接種于相應的平板,置CO2培養(yǎng)箱35℃培養(yǎng)24h,挑取典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根據(jù)結果將菌落按要求制成相應濁度的菌液接種于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的細菌鑒定卡和藥敏卡中,置全自動Vitek 32儀中24h報告結果。如有細菌生長,分別做革蘭染色和相應氧化酶、觸酶、凝固酶試驗,經初步判別,對可疑菌落再分離,于麥康凱定期進行質控菌株的鑒定。藥物敏感試驗采用WHO推薦的K-B紙片擴散法測定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2.1 細菌鑒定結果 278例各種臨床標本中檢出細菌205例,陽性率81.65%,205例陽性標本中檢出細菌數(shù)為242株,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175例(72.31%),革蘭氏陽性球菌52例(21.49%),真菌感染15例(6.20%)。具體細菌鑒定結果見表2。
2.2 細菌耐藥率結果 革蘭氏陰性桿菌藥敏結果敏感率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余耐藥率均達60%以上;革蘭氏陽性球菌藥敏除對萬古霉素100%敏感外,其余細菌耐藥率均較高,超過75%。結果見表3。
回顧我院2008年3月~2009年7月ICU各類臨床標本培養(yǎng)結果表明,278例各種臨床標本中檢出細菌205例,陽性率81.65%,205例陽性標本中檢出細菌數(shù)為242株,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175例(72.31%);革蘭氏陽性球菌52例(21.49%),真菌感染15例(6.20%)。檢出的細菌種類與所分離的細菌以革蘭陰性桿菌占優(yōu)勢,革蘭陰性桿菌中又以鮑氏不動桿菌為主。革蘭陽性菌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主要與ICU的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及廣泛應用第三代頭菌素有相關性。真菌感染占相當比例,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可能與ICU患者本身病情嚴重、免疫功能減退和大量應用抗菌藥物有關,導致真菌感染增多。病原菌耐藥性的迅速增加已成為當今全球關注的熱點[2],ICU耐藥性問題更加突出。從本組研究的細菌耐藥性看,表2顯示總耐藥率最低的是萬古霉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0),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6.2%)。
在綜合性ICU的患者,往往是病情嚴重、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皮質激素、機械通氣、氣管切開或插管等,導致院內獲得性感染機會大大增加。由于ICU的環(huán)境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起感染[3]。本組研究顯示,ICU患者感染細菌以陰性桿菌為主,呈現(xiàn)細菌種類多、耐藥率高的特點,提示在選擇抗生素時應依據(jù)患者的細菌和藥敏結果,科學、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1]王力紅,石海歐,張京利.重癥監(jiān)護患者醫(yī)院感染前瞻性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5):268-270.
[2]陳民鈞.當前我國抗生素耐藥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3,26(12):744-747.
[3]徐昕,許燕卿,左亞沙,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內肺炎細菌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5):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