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是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一直不太愿意與讀者“零距離”接觸,也極少接受媒體面對面的采訪,向來以低調著稱。而他的最新長篇小說《1Q84》自2009年5月29日在日本出版后,創(chuàng)下了兩個月內上下兩卷狂銷200萬冊的紀錄。韓國出版社也以高達15億韓元(約84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爭得版權。向來對媒體敬而遠之的村上春樹,這一次為了宣傳此書也不同以往,于當年6月接受了《讀賣新聞》記者尾崎真理子的專訪,這在村上30年的作家生涯中尚屬首例,可見《1Q84》在村上春樹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訪談以上、中、下連載的方式刊登在2009年6月16日至18日的《讀賣新聞》上。
——譯者
如被遺棄在月球背面般的恐懼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故事”
村上春樹已有3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這次推出的《1Q84》講述的是發(fā)生在稍許扭曲的世界里的故事。作者是如何構思這部小說的,小說又蘊含了什么樣的主題呢?
小說的緣起
◇您為何要寫《1Q84》?
◆我早就想以喬治?奧威爾的未來小說《1984》為參照,寫一部剛過去的小說。還有一件事,就是奧姆真理教事件。我在《地下鐵事件》一書中匯總了從地鐵毒氣事件的60多位受害者那里聽來的故事,并且在《在被約定的地方》一書中記錄了奧姆真理教8個信徒的話。之后也盡可能地去東京地方法院和東京高等法院旁聽此案的審判。
民眾對于事件的憤慨尚未平息,而我想更多地了解在地鐵毒氣事件中竟然殺了8個人的死刑犯林泰男的情況。林泰男加入奧姆真理教純屬偶然,他在入教后被洗腦,進而殺了人。如果考慮到日本的量刑、被害人家屬的憤怒和悲傷的話,我認為死刑是妥當的吧。但我基本上是反對死刑制度的,所以當判決出來的時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試想一下,一個非常普通的人,連罪犯人格都沒有的人,由于誤入歧途而犯下重罪,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fā)現自己已成為死囚犯。這時的他可能會有一種如被遺棄在月球背面般的恐懼。多年來我一直都在思考這種狀況的寓意。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出發(fā)點。
現代體制
◇這部作品促使我們深思人類的品格和恐怖。自從有了審判員制度,就進入了一個讓大家重新思考何謂善惡,何謂對人的審判的時期。
◆奧姆真理教事件將存在于現代社會中的何謂“倫理”這樣的大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與奧姆真理教有關的事件,也是通過兩個側面來重新梳理現代狀況的引線。這個時代很難再從絕對正確的意見和行動來規(guī)定社會倫理了。
犯罪的人和沒犯罪的人之間相隔的壁障要比我們想象的薄弱。假設中有現實,現實中有假設。體制中有反體制,反體制中有體制。我想把這樣的現代社會系統的整體寫成小說。我?guī)缀鯇λ械某鰣鋈宋锒技右悦?對每一個出場人物都能反映我們自身的影子一樣,盡可能精心地去塑造。
新現實主義
◇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背負著傷痛,帶有陰郁,但是都各有魅力。即使浮現兩個月亮,出現超現實的“小人國”、“空氣蛹”,對于在電影、游戲中看慣了三維立體圖像的年輕一代來說似乎也沒有不痛快的感覺。
◆漸漸地變得不確信自己所在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世界,這不正是現代人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嗎?在“9?11”事件中,世貿雙子塔就像制作的影像一樣消失了。在影像中無數次看到那建筑物被輕易毀壞的過程,大概有人會突然覺得自己已進入了根本就沒有那座建筑物的奇妙的虛幻世界。喬治?布什沒有再次當選,伊拉克戰(zhàn)爭也沒有發(fā)生,可能那樣的另一個世界不在這里而是在某處繼續(xù)存在著。
日本人在1995年接連發(fā)生的阪神大地震和奧姆真理教事件中,好像比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更早地從現實中體驗到了“自己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的乖戾感。我的小說,除《挪威的森林》外,都不是所謂的現實主義小說,因此我感到,新現實主義正開始被全世界所接受。尤其是“9?11”恐怖事件后。
同時,我喜歡巴爾扎克的世俗小說,我想寫一部自我流的“綜合小說”,來立體地刻畫這個時代的世態(tài)。我想超越純文學體裁,以各種觀點,大量素材,描繪這個時代的蕓蕓眾生。
◇在《1Q84》中,由學生運動派生的集團,分裂成了政治性團體和自給自足團體,而后者演變成了邪教團體。在其故事背景中,人們也會想起現代史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我們應該思考我們這代人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走過了怎樣的道路。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對邪教迷信、新紀元性的東西的關心也日益高漲,“小人國”就是其中的一個結果。
給讀者的最大謎團
◇在山梨的森林中,教團首領的女兒看見的“小人國”是什么?這是交給讀者的最大謎團吧!
◆作為神話了的象征自古有之,但不能言語化。也可以理解為非現實的存在。所謂神話就是融入了歷史或者是人們的一些綜合性記憶,在某種狀況下突然開始發(fā)揮力量。也有像禽流感那樣在特殊情況下暴發(fā)而難以看見的原動力?;蛘咚部赡苤皇菃渭兊卮嬖谟谖覀兩眢w中的什么吧。
這也與定律主義的問題相關。世界處于混沌狀態(tài)中,簡單的定律主義的力量確實在增強。在這種復雜的狀況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事情是需要精力的,所以大部分人借用現成的講演詞,把它當作是自己思考出來的。被簡單化的情況,無論如何都很容易與定律主義扯上關系。如同快餐點心那樣,很快就產生能量,但不能說對身體有益。這是一個靠自身力量很難提高精神修養(yǎng)的時代。
◇和市場定律主義、全球化同步,信息化也在發(fā)展。在互聯網上檢索、獲得情報,也有容易被情報操控的一面。
◆世界的確是和1984年完全不同了。那時有了打字機,但家里還沒有電腦,所以有了不懂的問題還得去圖書館查。沒有手機,所以要站在公共電話亭里,去撥能轉33圈的電話盤。但是如今在博客上誰都可以不負責任地發(fā)表意見,匿名的惡意轉瞬間就可以在網上集結。知識、意見很容易就被攪成一鍋糨糊,被隨意地使用。速度和易懂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今年2月,我在接受耶路撒冷獎的時候,好像在互聯網上反對呼聲四起,但都只是關于我是接受還是拒絕的黑白二元論。至于我去當地能做些什么,卻幾乎沒有進一步深入議論。
作家的作用
◇在頒獎典禮上發(fā)表的《墻壁和雞蛋》演講中,您說“是為了讓個人靈魂的尊嚴得以升華,并接受陽光沐浴”而寫小說的。
◆所謂作家的職責,我認為是構筑對定律主義及某種神話性相對抗的故事。如果“故事”留存下來,那就是好的故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例如,《墻壁和雞蛋》的演講即便被說成是多么的令人感動,但那種現場致辭總歸是被浪費了,作為文學的力量也是很低的。但是,故事卻會整個地進入人的心里。雖然沒有速效性,但是它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甚至有可能會與時俱進。正是由于處在互聯網上“意見”泛濫的時代,我們才必須要讓“故事”更有力量。
如果提案、致辭之類的東西是將難以表現的靈魂部分明白易懂地語言化,并很快傳到人們心里去的話,小說家則是用語言牢牢地固定住難以表現部分的周圍來創(chuàng)作作品,然后完整地交付給讀者。應該有這樣的不同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能發(fā)現小說家在作品中用語言包裹起來的真實的話,將會是無比高興的事情。我認為重要的不是販賣的數量,而是傳達的方式。
對不斷成長的年輕人感興趣
——女性的觀點更深入
村上春樹的新作《1Q84》“如果換算成一頁400字的稿紙的話,就是1984頁”(新潮社)的厚重長篇小說。其出場人物、故事情節(jié)又是怎樣構造出來的呢?
相互交織展開
◇小說是關于就職于足球俱樂部的單身女性“青豆”和立志成為小說家的補習學校教師“天吾”這兩位主人公的故事,分為兩卷,每卷24章交替展現。另一方面,情節(jié)的展開如同雅納切克的《小交響曲》一樣極富獨創(chuàng)性。
◆我決定遵循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形式,即按大調和小調交替著推進青豆和天吾的故事。在寫作之前,首先必須想出人物名字。有一次腦子里突然一閃:“啊,青豆(這名字)不錯啊!”這是從小酒館菜單里的“青豆豆腐”聯想到的。天吾這個名字也是一起突然想出來的?!鞍?這下就可以寫小說啦?!痹谶@持續(xù)寫作的兩年里,我完成該小說的決心一次也沒動搖過。
我想講述在10歲時邂逅而后又分離的30歲男女尋找彼此的故事,而那樣單純的故事就盡量地讓它變得既長又復雜吧。2006年秋天,我在夏威夷逗留期間開始寫此書時,腦子里就只想到這些。我的寫作,如果考慮先寫故事梗概,一般都不會順利進行下去的。當我感到故事情節(jié)可能會按我的想法發(fā)展開來的時候,后面的情節(jié)和故事結果就任其發(fā)展下去。我不想花費兩年的時間寫一個已經知道情節(jié)的故事。
年齡和作品
◇長篇小說中第一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但卻是近似于用“我”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保留了村上作品獨特的親切感,作品中的年輕人敏感細膩、柔弱優(yōu)雅。您雖已耕耘文壇30年,但通過這部作品,我再次認識到了村上作品是青春文學。
◆作家一般上了年紀,都善于寫他那個年代。讀者的年齡也在和作家的年齡一起增長。但是,我對于生活在現在并不斷成長的年輕人更感興趣。我和20歲左右的年輕人沒有交往,所以也幾乎不知道手機小說、動漫作品等,但我認為這些都和我寫現實性故事沒有太大的關系。
30歲左右的時候只善于寫30歲自己的故事,于是能把《海邊的卡夫卡》中15歲的少年、《天黑以后》中19歲的女子當成自己來寫。這次是想試著從10歲的青豆的心情開始寫起。尤其是在這部作品里,想嘗試著更深入描寫女性的感覺和想法。
長期以來,每天都寫作,自己就好像跟作品中人物生活在一起一樣,然后慢慢開始知道:“啊,原來是這么個人啊?!苯涍^無數次修改來調整人物形象。有時靠修改一個描寫人物的詞語,替換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顯現出來了。
暴力和性
◇讓天吾著迷的,從邪教團體里逃脫的少女“深惠理”,她和青豆在性方面都有很大膽的一面。作品中也有強奸幼女、家庭暴力等當今社會問題的片段。
◆《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中未出現的暴力和性,隨著作品的積累,對于我而言,也成為重要的問題。也可以說,這兩大問題是逼近人類靈魂深處的重要門戶。在這部作品中雖然沒有像《奇鳥行狀錄》中剝去人皮、《海邊的卡夫卡》中砍掉貓的頭那樣殘酷血腥的描寫,但是性愛的場面卻很多。也許會有人對這些描寫感到厭煩,但這對于故事是必要的。
◇第2卷會在9月份完結。期待續(xù)篇的呼聲也在不斷高漲。
◆該怎么辦呢?在這之后該怎么辦,我想要好好考慮一下。
兩種“語言”的交流
——讓小說變得更有力更立體
1976年6月,村上春樹以《且聽風吟》獲得群像新人文學獎。在之后的30年間,作家與時代又是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美國小說與“距離”
◇1000頁的長篇著作沒有強韌的文體是無法寫成的。村上評價錢德勒的文章是“推理縝密注重細節(jié)的集結”。《1Q84》也正是這樣的文章。
◆自從7年前的《海邊的卡夫卡》之后,我接二連三完成了古典小說的新譯本。諸如錢德勒的《永別了,我的戀人》、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以及《蒂凡尼的早餐》、《了不起的蓋茨比》……這些都是優(yōu)秀的英語小說。作為翻譯家,我在覺得自己具有把它們翻譯成日語的實力后,就開始著手去翻譯,總算完成了。不過,我也和同時代的美國小說疏遠了。與其說是從外國學到了什么新東西,倒不如說是只是自己思考著做下來的。
《挪威的森林》是對現實主義小說的一次挑戰(zhàn),倒是挺輕松的。完全是聽了別人的話寫成的《地下鐵事件》,看了幾天的奧運會后寫下的30~40頁的《悉尼!》,都成了很好的修業(yè)。我覺得自己想寫卻乏于技巧而無法寫作的情況已變得很少有了。
獨創(chuàng)不會中斷
◇視覺表達占優(yōu)勢的今天,用語言的力量來開拓新的表達領域,不是比以前更增添了難度嗎?
◆每一部作品里,我都開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這次用第三人稱寫,也是因為想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嘗試新的表現方法。結果我感到領域開闊了,對此我感到很開心。
維特根斯坦說過:所謂語言,是根據無論誰讀了都能傳達的“客觀語言”和不能用語言說明的“個人語言”構成的。我一直認為,小說家的職責是立足于“個人語言”領域,從那里獲取信息,寫出屬于自己的小說。但有時我意識到,把個人語言同客觀語言順利地融合起來,小說的語言會更強有力,故事會變得具有立體感。就像職業(yè)棒球聯賽一樣。(笑)
◇這是一個讀者們也很難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艱難時代?!妒澜绲谋M頭與冷酷仙境》(1985)中的計算機工程師,在他居住的那個不自由的封閉世界,我想他是預見到了現在的社會。
◆電腦的發(fā)展可能會產生新的階層。電腦讓人們獲取信息更方便了,但這背后需要大量編制程序的腦力勞動者。在這樣的專業(yè)化過程中,健全的創(chuàng)造性遭到了挑戰(zhàn),世界恐怕會像奧威爾在《1984》中描寫的那樣演化下去。
互聯網發(fā)展后,如果沒有作為通用語言的英語是無法工作的。但另一方面,各國也都認為有必要保持傳達本國文化特色的體系。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從事核心智力工作的人總是占全體的5%,那么即便是在任何東西都能復制、粘貼的時代,我相信藝術取向和獨創(chuàng)風格也是不會絕跡的。
追求自由
◇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美國文化的威信也動搖了。
◆我曾對美國的報紙和雜志懷有深深的敬意,但伊拉克戰(zhàn)爭以來,由于極端言論的影響,那個國家的媒體很快衰落了,出版社也失去了生機。我認為今后美國與歐洲、東亞之間的差距會縮小,文化交流也會更加頻繁和平等。即將把《挪威的森林》搬上銀幕的是陳英雄導演。因為他來自越南,以法國為據點,所以只有他才能拍成吧。我期待著它能成為傳達亞洲聲音的影片。
◇在全世界已經有很多村上的讀者。您是如何認識日本及日本人的呢?
◆我認為與其一概而論日本人,不如思考在日本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們如何生活下去為好。我不太喜歡日本人論這類的東西。即使拿出一句日語來,在那里面還隱藏有很多新的可能性。與其追求單一性,我更想追求自由。
我比較多地接受海外媒體的采訪,也是因為我能夠超越在日本成長、使用日語的特殊性,傳達來自日本的聲音。我認為由此還可以孕育出新的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
(王煜婷:三江學院日語系講師,郵編:210012;陳世華:南京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郵編: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