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中國在歐亞內陸到波斯灣一帶投資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所在國遭受國際制裁、反對黨排華鬧事、政局變動引發(fā)協(xié)議不穩(wěn)等。這些“國家風險”加上列強的“逐鹿中亞”,使得當地的商業(yè)環(huán)境分外微妙。
蒙古13世紀三次西征,鐵騎所到之處紛紛歸附,乃得以在東亞大陸蒙古本部之外,叉在塔里木盆地至東歐的廣闊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四大汗國。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曾統(tǒng)治俄羅斯民族的欽察汗國,俄人稱“蒙古金帳汗國”。而中國當下能源和礦業(yè)對外投資的重點,也正是與四大汗國版圖重疊、位置稍偏南一點的中亞和中東東部地區(qū)。這一地區(qū)自公元7世紀后期起,以戰(zhàn)爭、商貿和傳教士等形式在1000余年里由南而北最終完成了伊斯蘭化,到今天仍是伊斯蘭文明的重要承載區(qū)。
時光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yè)在當地的投資活動,與古老的征伐毫不相干,卻與美國19世紀的西進運動頗為神似,可看作中國經濟力量向歐亞內陸到波斯灣一帶的自然延伸。當然,拓殖擴張的時代也早已過去了,中國如今在當地投資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所在國遭受國際制裁、反對黨排華鬧事、政局變動引發(fā)協(xié)議不穩(wěn)等。這些政治層面的“國家風險”,加上列強的“逐鹿中亞”(美其名曰“大博弈”),使得這里的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分外微妙。
伊朗“核暴走”與中石油投資
伊朗今年2月9日開始在國際監(jiān)督下生產純度為20%的濃縮鈾,與此同時,內賈德總統(tǒng)表示愿意有條件接納六大國提出的“核燃料外加工協(xié)議”。這硬、軟兩手并不能滿足中國之外五大國的要求,加上伊朗計劃在下一個“伊朗紀年”(3月21日起)新建10座鈾濃縮工廠,所以美國和2月份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的法國達成“全面一致”,呼吁對伊朗實施第四輪更為廣泛的制裁。
最近6年來,安理會就核問題通過了五項制裁伊朗的決議,其中三項即第1737、第1747和第1803號決議可視為強制性制裁決議,主要內容分別為凍結與核計劃相關的伊朗個人和企業(yè)的資產、禁止武器出口和金融制裁、旅行禁令和金融控制。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中國先后對第1737號、第1747號決議投了贊成票,當時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同意。隨后的夏天,兩名中國游客因在伊朗軍事設施外拍照被捕,或可視為伊朗對北京失望的表達。2008年3月,中國對第1803號決議再次投了贊成票,當時只有印尼一個棄權。但這次“過節(jié)”之后,伊朗與中國的“走動”反而多了起來。2009年中石油從伊朗取得世界最大天然氣田南帕斯的股權和世界第一大油田南阿扎德甘的開發(fā)權,中國與伊朗基于中國15%進口石油來自伊朗的“油氣聯盟”更趨鞏固,伊朗的“核暴走”也愈發(fā)肆無忌憚起來。
由于安理會決議對于世界各國具有強制約束力,所以中國不會輕易同意安理會啟動新一輪制裁,擴大現有旅行限制及資產凍結等,更不可能同意以禁止伊朗進口汽油等石油制品的方式“讓伊朗街上跑的汽車癱瘓”,或以制裁在伊朗投資能源企業(yè)的方式“對伊朗經濟釜底抽薪”。那樣做勢必引起伊朗對中國利益的報復性傷害,譬如驅逐中國能源企業(yè),挑起新疆東突問題等??紤]到這一點,美國眼下提出的草案是將伊朗央行及同伊朗革命衛(wèi)隊有關聯的企業(yè)列入黑名單。對此,中國正在權衡考慮中。
盡管中國也被指曾向伊朗出口兩輛能噴灑洗不掉燃料的防暴水炮卡車,但算不上與伊朗革命衛(wèi)隊有什么瓜葛,倒是作為伊朗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公司與伊朗央行必然打交道不少,如果被牽扯進黑名單,實在有損顏面。所以,對于這份草案,中國躊躇再三,舉棋未定:假如投反對票,將在安理會被孤立,希拉里甚至威脅中國將遭受“能源供應線被切斷的”危險;第四次投贊成票又心有不甘,“伊朗網軍”也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中國最終也許會改打棄權票,爭取伊朗的諒解,同時又避免本國公司涉入黑名單。
即便這次拖延了半年之久的新制裁草案難產,歐美也可能各自單獨追加制裁。目前,歐盟的制裁三管齊下,即針對伊朗高官與頂級核專家和彈道專家禁發(fā)簽證,剝奪伊朗使用歐元和歐盟金融機構進行清算的權利,凍結伊朗資產。美國也明令禁止本國企業(yè)與伊朗國民銀行、伊朗出口銀行和人民銀行這三家往來。伊朗無法接觸美元,由此備受困擾。制裁使得貿易和投資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對像中石油這樣的大型央企來說,伊朗的各類投資風險中,國家風險是首要的,如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會所說,表現為“不確定性難以管理,長期規(guī)劃受到扭曲,隱性成本顯著飆升”。同樣的問題,在中石油另一個重金投入的地區(qū)、今年4月將舉行24年來首次大選的蘇丹身上也存在。
哈薩克租地風波與土庫曼“世紀管道”
2010年1月30日中午,哈薩克斯坦反對黨社會民主黨在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圖舉行集會,抗議政府要將100萬公頃“賣給中國”,稱政府“向中國借了130億美元,現在想要用土地來還”,并揚言若訴求得不到滿足,下一步將尋求征集100萬人簽名,繼續(xù)向政府施壓。
整場風波頗像2009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韓國企業(yè)租用馬達加斯加可耕地面積的一半來種糧”的事件,那次事件導致執(zhí)政7年的拉瓦盧馬納納在流血沖突后被迫流亡海外,新總統(tǒng)上臺后立即撤銷韓國租賃農田協(xié)議。
納扎爾巴耶夫在哈薩克斯坦執(zhí)政凡21年,不管是大女婿造反還是二女婿腐敗,都沒削弱國民對他的支持,但這一次,“親中國”的高帽卻是他不敢戴的。哈薩克的游牧民族祖先曾與中國多次交戰(zhàn),這段歷史被說成“為了居住的土地同中國進行了上千年的斗爭”,因而如今出售土地“大逆不道”,連親自出面澄清的總理馬西莫夫,也被按了個“長期往中國跑”的罪名。
哈薩克在野黨針對的項目是中國計劃用來種植油菜、大豆等作物的100萬公頃“出租”土地,不是能源項目用地,不過,這種情緒卻與中哈能源合作有關。分析家指出,哈薩克每年生產的7500萬噸石油,中國控制了近1/4。哈薩克的石油通過油管輸送到中國,每年約1000萬噸,現在還有計劃擴充。去年,中國在哈薩克投資超過i00億美元,換取在哈薩克最大石油公司的股權。近一年來,中國更出借約130億美元給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哈薩克。
哈薩克人“對中國戒慎”是在蘇聯統(tǒng)治期間開始的,中哈于1992年建交,之后關系突飛猛進。有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取代俄羅斯成為哈薩克最大貿易伙伴,哈國有淪為中國“經濟殖民地”之虞。而正因為中國勢力不斷滲透,哈薩克民眾才開始擔心中國有一天會“占領”哈同。不過,由哈議會下院前主席圖亞克拜領銜的社會民主黨在2007年下院選舉中僅獲得4.62%的選票,其向總統(tǒng)“興師問罪”的代表性值得打個問號。
相比哈薩克斯坦,中亞另一個能源大
國土庫曼斯坦的政局看似穩(wěn)定一些,因為該國的反對黨都處于地下狀態(tài),由原蘇聯土庫曼共產黨改組而成的土庫曼斯坦民主黨是土唯一政黨。別爾德穆哈梅多夫2006年底接替已故前終身總統(tǒng)尼亞佐夫上臺后,提出國家正處在“偉大復興時期”,放松尼亞佐夫時期嚴厲的社會管制政策,并在能源管道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是在去年12月開通了連通中國的天然氣“世紀管道”。
“世紀管道”項目從簽約到建成,只用了3年半時間,中國的貸款投資居功厥偉。而俄中早在2006年初的協(xié)議中就規(guī)劃了東、西兩條輸華天然氣管道,計劃201 1年通氣,可由于價格原因至今未能實施。俄總理普京去年10月訪華,口頭承諾從2014年到2015年起,每年對華輸送大約7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不能不說是受了“世紀管道”開通的影響。雖然莫斯科不承認自己的議價能力由于中亞天然氣的開通被削弱,而認為中國2020年進口天然氣將達到3000億立方米,“市場很大”,但俄方加快對華談判步伐,已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北京也并非靠一條“世紀管道”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這條管道經過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這兩國爭當中亞老大,嫌隙頗深,而且烏、哈作為過境國,握有像烏克蘭可以隨時中斷俄羅斯對歐輸氣那樣對中、土兩國“坐地要價”的地緣便利。此外,土國本身推崇能源出口路線多元化,除了首次繞過俄羅斯大規(guī)模外輸天然氣的“世紀管道”,還在考慮繞過俄羅斯向歐洲供氣的納布科天然氣管道項目(首選氣源是土庫曼斯坦在里海的離岸天然氣),并通過建設連接國內各氣田的“東一西”管道項目,增加向伊朗和南亞方向供氣的靈活性。這種四面出擊的策略,很容易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盡管別爾德穆哈梅多夫信誓旦旦地保證土國的“氣量”很足,但要是出現短缺,不是俄羅斯和中國之間陷入慘烈的“收購大戰(zhàn)”,就是土國支付違約的成本。
伊拉克大選變數和阿富汗腐敗案
去年1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領導的競標團成功競得伊拉克南部“哈勒法耶油田”的開采權。這是中石油在伊拉克獲得的第三個大合同。去年6月,中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聯手贏得了第一輪競標中唯一的合同,開發(fā)伊拉克超級油田“魯邁拉油田”。更早之前,經過一年的談判,中石油恢復了薩達姆統(tǒng)治時期與伊拉克簽署的合同,獲得了阿達卜油田的開采權,而西方石油公司那時還在猶豫,是否應該進入這個仍有戰(zhàn)火、缺乏法治的危險國家。
通過“三板斧”,中石油確立了領先英荷殼牌、俄羅斯盧克、法國道達爾、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等國際同行的優(yōu)勢。伊拉克石油部長說,伊拉克今年將把對中國的原油供應量增加一倍多,達到日均30萬桶以上,約為中國已經與沙特達成的進口合同的30%,也接近中國從伊朗進口的日均40萬桶的水平。去年前11個月,中國從伊拉克進口原油量增長了近3倍,日均進口量約14.4萬桶,原因是它比沙特和伊朗的原油價格都低。
作為歐佩克內現階段不受配額管制的照顧對象,伊拉克力爭在今年內完成日均210萬桶的出口目標,6~7年內增加到日均1200萬桶,中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業(yè)界擔心今年3月7日伊拉克大選會導致政局大幅變動,新上臺的更具民族主義的政府會要求修改已經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的合同,盡管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去年1月,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和幾個世俗政黨在省級議會選舉中大幅領先于宗教政黨,奠定了一年后這次大選的勝利基礎。
馬利基連任,有利中國合同,這是坊間流傳的說法,也是伊拉克法治不穩(wěn)固的象征。
無獨有偶,阿富汗去年的換屆選舉也影響到其國內中資企業(yè)的運作??栐寥ツ?2月宣誓連任總統(tǒng)后,至今未能組成完整內閣,首要原因是來自西方和國內軍閥勢力的雙重壓力讓其難以確定內閣名單。今年1月阿富汗議會人民院(下院)先后否決了17名和10名部長人選,其中多數都被認為是卡爾扎伊的心腹,包括能源部長人選和工礦部長人選。此前,阿富汗兩名現任內閣成員——朝圣和伊斯蘭事務部長恰克里與工業(yè)和礦產部長阿迪勒涉嫌挪用公款和欺詐,遭到有英美警方參與的阿司法部門調查。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阿迪勒被指收受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約3000萬美元賄賂,幫助其在2007年和江西銅業(yè)公司聯合贏得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艾娜克銅礦的30年采礦權,而失利者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哈薩克斯坦以及俄羅斯的競標者,他們參與了揭發(fā)。但阿迪勒本人再三否認曾經收賄,并稱用以滿足中國工業(yè)基地需求的項目將使阿政府收入在5年內增大兩倍。
1974年發(fā)現的艾娜克銅礦因為蘇軍1979年開始的戰(zhàn)爭,一直處于休眠。艾娜克據說有世界上第二大銅儲量,已探明儲量達到1130萬噸,相當于中國國內銅礦總儲藏量的1/3。中國獲得這個阿富汗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項目后,迄今已投入40億美元,預計將從2011年底開始生產,屆時中國將獲得產量的一半。
不過,銅礦位于喀布爾東南35公里處,那里反叛活動日益上升,大約1500名阿富汗警察駐扎在那里,美國陸軍第十山地師有時也會派部隊過來巡邏?!洞笪餮蟆冯s志的記者羅伯特·D·卡普蘭就此揶揄道,在美軍流血流汗的時候,中國人正在坐收漁利。但承包建設合同的阿富汗合資公司MCC-JCL艾娜克礦石公司稱,這個項目對阿富汗人有好處,直接間接帶動4萬人就業(yè)。除了建設銅生產設施——冶煉廠、發(fā)電站、煤礦和供水系統(tǒng)——之外,中國合資企業(yè)也在建設道路、阿富汗第一條國家鐵路、為銅礦附近村民建住房、醫(yī)院、清真寺和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艾娜克項目不是阿富汗唯一的“香餑餑”,位于喀布爾西北150公里處的哈吉加克鐵礦目前正在招標中,最后期限是2月15日。阿富汗政府要求投標者在開采鐵礦的同時還要在當地修建一座煉鋼廠、一條鐵路以及一家肥料工廠。不少人相信,擅長“礦產開發(fā)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有望從眾多印度公司和沙特一巴基斯坦公司聯合體中脫穎而出,贏得這個探明儲量達到18億噸的鐵礦項目。
中國公司此前在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有大量投資,進入二者之間的阿富汗順理成章,但是阿富汗的治安情況比伊拉克更糟,中國公司不僅要面臨恐怖分子的威脅,還要提防來自西方在阿商會的流言蜚語。雖說高額的利潤要冒高額的風險,但無論如何不應為了獲得項目而不擇手段。假如按照卡爾扎伊的說法,阿富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1萬億美元,那么,在這么大的盤子里面,中國的投資總會找到最恰當的生根地的。